周劍輝,陸丹,蔣申紅, 尤偉
(1. 桂林市畜牧站(桂林市草地監理站),廣西 桂林 541000;2. 桂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0;3. 永福縣畜牧站,廣西 永福 541899;4. 桂林天湖傳毅生態農場有限公司,廣西 桂林 541500)
近年來,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我國肉類產品進口增長迅速[1],其中,2019年,進口豬肉210.8萬t、牛肉165.9萬t、羊肉約38.6萬t,據統計,2018年中國肉類消費為8 829.6萬t,比2017年增長1 729.6 t。2018年,全國存欄牛7 254.2萬頭,肉牛總產量約732.5萬t,國內牛肉消費量約853萬t,缺口高達15%,人均牛肉占有量僅為5.25 kg,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16年以來,廣西在發展肉牛產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仍存在限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而桂林市作為廣西桂北地區重要的肉牛產區,需要進一步把肉牛產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2],發揮地區優勢,加快速度,緊扣圍繞肉牛現代種業、飼料飼草、疫病防控、生態養殖技術及產業經濟等方面開展研發和推廣[3],促進桂林市乃至整個廣西肉牛產業的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肉牛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5年來,畜牧部門通過農作物秸稈的充分利用、牛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標準化養殖建設等各類新技術的應用[4],全市牛出欄率、產肉率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目前,全市建有千頭牛場(企業)3個,肉牛存欄500頭以上的養殖場(企業)有8個,存欄肉牛100~499頭的養殖場(企業)有48個,存欄肉牛10~99頭的養殖戶有952家,10頭以下養殖規模均為農戶,其中規模化養殖企業中的自治區級養牛標準化示范場(企業)有6家。
2019年,全市牛存欄58.57萬頭(如圖1),分別比上年增長2.18%;全年牛出欄21.51萬頭,分別比上年增長1.61%,肉產量分別為2.06萬t,牛肉產量占全市肉類總產量的4.1%。并且,廣西牛羊肉產量占全區肉類總產量為5.3%,全國牛羊肉產量占比為13.2%,桂林市低于全區和全國平均水平。在飼養品種方面,全市只有少數企業養殖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萊為主,例如桂林市同盛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存欄養殖西門塔爾牛1 400頭;而在資源縣、龍勝縣、全州縣等天然草場豐富的地區,放牧飼養品種主要是本地黃牛和雜交一代肉牛為主;而水牛存欄在全市肉牛養殖占據一定地位,大多以飼養廣西本地水牛為主,主要集中在陽朔縣、荔浦縣、全州縣等地區。從全市能繁母牛分布來看(如圖2、3),存欄母牛達23.3萬頭,其中黃牛母牛17.89萬頭、水牛母牛5.41萬頭,而本地母牛存欄高達21.3萬頭。

圖1 2019年桂林市肉牛存欄分布情況

圖2 2019年桂林市能繁母牛存欄分布情況

圖3 2019年桂林市能繁母牛品種分布情況
在飼養模式方面,我市主要推廣生態養殖模式為主,力爭肉牛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那么,我市的肉牛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有2種:(1)根據廣西肉牛肉羊產業創新團隊研發技術,采用“微生物+設施設備”的現代生態圈養模式,以南方生態牛舍為基礎,微生物+“墊料、飼料、糞污處理”等養殖的全過程,達到糞污零排放標準。(2)天然輪牧放養模式,在全州縣、資源縣等高山天然草場,根據草地的牧草產量計算載畜量來確定肉牛養殖規模,圍欄分區、輪牧養殖。這兩種模式在全市肉牛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肉牛產業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肉牛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優化畜牧產業結構,有效緩解人畜爭糧矛盾,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更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穩定市場肉類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桂林在肉牛產業發展方面基礎好、潛力大,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成效顯著。
全市天然草地資源豐富,主要分布于全州、資源、龍勝、灌陽、興安、恭城、靈川、臨桂等高山及丘陵區中,臺地及平原相對較少。草地類型主要為熱性草叢、熱性灌草叢、熱性稀樹灌草叢三大類以及零星草地和部分人工草地。除部分人口稀少、交通閉塞的山區仍保留有連片、大面積的草地外,多為零星分散,呈農地、林地和牧地交錯分布狀況。
我市每年種植的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的秸稈資源十分豐富,據測算,全市每年的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和水果的下腳料超過600萬t,如果每頭牛每年采食10 t,就可以養殖肉牛60萬頭。目前我市有專門的秸稈飼草加工企業6家,主要利用廢棄的甜玉米秸稈青貯打包,每年產量約35萬t。羅漢果及百香果等果蔬加工廢棄物約70萬t,因其價格便宜(80~100元/t),粗飼料可替代率高(達到70%~80%),近年來受到眾多大型牛羊養殖企業青睞。全市中大型規模牛場每年牛糞產量約180萬t,可生產有機肥約75萬t。
從全市肉牛存欄數據統計分析,能繁母牛有23.3萬頭,占總存欄量的40%,主要分布在全州縣、臨桂縣、恭城縣等地,并且大部分存欄于農戶手中,所謂“千家萬戶養母牛”景象。因此,我市能繁母牛數量的發展,對新品種培育和良種牛源的擴繁來說具備良好基礎,而本地母牛的“造血”能力對滿足全市高速發展肉牛產業的需求來說無疑具備了良好態勢。
2018年以來,依托廣西肉牛肉羊產業創新團隊技術指導,我市肉牛產業在現代種業、飼料飼草、疫病防控、生態養殖等方面穩步推進,取得了預期的進展,初步形成肉牛良改模式、疫病防控模式、現代生態養殖模式。同時,隨著肉牛羊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和自治區畜禽品種改良站的技術培訓,我市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嫻熟、扎實肯干的牛人工授精技術員,全市有牛人工授精點240個左右。并且,我市各畜牧部門、獸醫站等每年分派人員到廣西大學、廣西畜牧研究所、廣西獸醫研究所、廣西畜禽品種改良站等地學習技術理念,使得我市肉牛養殖人才隊伍儲備逐步加強,使產業發展具有堅實的后盾。
我市各地主要種植的牧草為象草,品種單一,秸稈也多是甘蔗尾葉和玉米稈,營養水平低,水分含量高,雨季新鮮象草的水分含量可到90%以上,干物質含量低。象草、甘蔗尾葉等簡單加工后飼喂,不能養好牛。另外,天然牧場飼草豐富卻單一,其營養含量遠達不到肉牛生長需求,在缺乏補飼的態勢下,肉牛生長能量需求因此得不到滿足而影響生長速度和產肉率,導致飼養周期延長、管理成本加大,造成養殖經濟效益低、甚至虧本。
據統計,全市牛規模化養殖的比例逐年增加,養殖場的環境和設施設備都向現代化轉型。但是,全市肉牛養殖業的整體科學化水平還是比較低,養殖技術跟不上產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專業人才稀缺,大部分企業對肉牛養殖的科學規律缺乏清晰的認識,在養殖成本、疫病防控、飼料日糧等方面的科學管理混亂,造成牛生長速度很慢,無法呈現養殖效益。而大部分的養殖企業和農戶,觀念傳統守舊,缺乏具備接受科學知識的意識,傳統模式養殖,飼養粗放、環境差,造成牛只吃不好、睡不好的養殖現狀,無法在肉牛養殖發展中取得盈利。
根據我市的肉牛養殖存欄情況來看,全市本地品種肉牛養殖仍處于主流地位,個體小、生長速度慢、產肉率低的問題一度沒有得到解決。而市內規模化肉牛場飼養的雜交牛90%均引自外地,本地缺乏良種雜交牛擴繁生產基地,只有少部分企業采用優勢群體選育擴繁的自繁自養模式。本地牛源良種化程度低、良種牛源的供應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之一。
一方面,缺乏對草地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的政策配套及措施;另一方面,缺乏對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配套及措施。目前,肉牛發展尚未上升到政府層面,產業發展沒有較好地配套政策,從而導致全市肉牛發展停滯不前。
大力實施良種補貼、飼草料生產和養殖機械購置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結合“牛羊現代生態養殖示范場建設項目”、“糧改飼”、“能繁母牛擴群增量”等項目,繼續加大了對肉牛肉羊生產大縣支持力度,特別是加強對基礎母牛飼養的支持。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養殖和屠宰加工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我市肉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
充分發掘利用本地飼草資源,發展示范養殖企業。桂林龍勝天才塘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天然草地輪牧肉牛養殖,不僅改良了草地資源,還節約飼養成本。桂林車田河牧業有限公司利用馬蹄渣喂牛,年存欄肉牛1 400多頭,是桂林市最大的農牧循環養殖企業。畜牧部門要引導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發揮示范作用,強化廉潔機制,輻射帶動周邊廣大養殖場戶轉變養殖方式,提高整體生產水平。
牧草資源是肉牛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一直堅持以草定畜,協調發展。近年來,全市大力支持和鼓勵牧草加工企業建設,發動群眾進行糧改飼,增強了飼草料生產供應能力,加大了農作物秸稈開發利用力度,提高了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效率,我市豐富的飼草料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加強與畜牧科研部門的聯系,開展以糞污資源化利用為基礎的循環發展研究、以提高飼料轉化率為核心的動物營養技術研究和以非糧資源為重點的飼草資源利用研究等。同時,積極開展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和疫病監測等基礎工作,建成一批肉牛原種場、擴繁場,增強良種供應能力;繼續加大實施肉牛良種補貼,完善基層技術推廣體系,有計劃地組織雜交改良工作,提高肉牛良種化水平。
繼續把我市和廣西肉牛肉羊創新團隊研發適用于全市各地區的經示范應用效果明顯的生態養殖模式、秸稈生物飼料加工、糞尿一體有機肥生產、精細管理等成熟的技術成果、專利,進一步在全市廣泛推廣應用,實現肉牛肉羊科學養殖的全覆蓋。
隨著市場對牛肉和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我市肉牛產業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需要由傳統分散飼養逐步向集約化養殖轉型,產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促進我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