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社會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教育。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的質量與公平。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可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公平,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路徑之一,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追求。
截至2019年,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中小學教育已基本實現普及;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新跨越,我國義務教育開始由“基本均衡”轉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要求發展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沒有以教育公平為根本的教育質量是不合格的質量,沒有以教育質量為基礎的教育公平是不合理的公平;追求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意味著要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時,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教育公平。研究發現,高質量的教育,尤其是高質量的早期教育,對個體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并在其學業、就業、健康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將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相結合,應更加關注弱勢學生所接受教育的質量,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教育需求。
然而,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仍存在著區域差異,教育質量與教育投入等方面亦存在著顯著的省際差異與城鄉差異,且中西部教育質量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公立學校與公立學校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在教育資源、師資水平等方面均有所差異。如何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教育質量,滿足弱勢群體家庭的教育需求,全面提升我國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育公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除家庭教育外,社區教育的重要性亦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家園社協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家園社協同育人工作建設主要存在著共識度不高、政策法規支撐不力、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為讓學生有機會接受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除應適當擴大政府投入、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外,學校也應充分利用家庭及社區資源,擴展與豐富學校教育資源,加大教育宣傳,增強家校社共育觀念,進一步提高優質教育,尤其是普惠性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覆蓋率與普及率,建立與完善家園社協同育人體制機制,為個體成長提供公平且優質的教育。
(作者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