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曹夢駱

學生違反課堂、學校紀律,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行為加以管教和約束,但稍有差池又會引發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與學校的批評、指責,導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兩難。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既保障學生權益,又實現對學生有效的管理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四個度,即明刻度、有溫度、保力度和守限度。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2019年11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0年9月23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于教育部第3次部務會議上審議通過,12月23日面向社會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規則》對教育懲戒的范圍、邊界及情形進行了明確,對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把握教育懲戒的尺度具有指導意義,能夠促使教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引導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要“明刻度”
“明刻度”指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要嚴格依據《規則》中的“情形”“情節嚴重程度”“影響惡劣程度”進行懲戒,不能根據主觀臆斷隨意施以懲罰。
《規則》指出,該規則在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及其教師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的情況下適用,并且劃定了教育懲戒的實施條件與范圍。《規則》明確了學校和教師的“可為”行為,從學生不同違規違紀情形以及嚴重程度兩個層面操作化規范了教師采取教育懲戒的手段和方式。
根據情節嚴重程度,教師教育懲戒主要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對違規違紀情節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當場實施“點名批評”“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等懲戒,并在事后以“適當方式”告知家長;第二,對于“違反校規校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生,學校可以使其“承擔校內公益服務任務”“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行為規則教育”,并及時告知家長;第三,對于“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影響惡劣的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學校可以采取“給予不超過一周的停課或者停學”“由法治副校長或者法治輔導員予以訓誡”等措施,并應當“事先”告知家長。
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要“有溫度”
“有溫度”要求教師在教育懲戒時銘記“教育”的根本目的,除懲戒之外還需有人文關懷,切勿將“懲戒”的手段視作最終的目的,對不同身體、心理條件的學生也應依據情況差別化施戒。
教育懲戒兼具法律特征與教育屬性,而教育本身是有溫度的。“懲戒”本質上是一種手段、工具和過程,是“教育”這個最終目的賦予其感情色彩。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活動,教師應當將學生視作發展中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涂爾干曾指出:“懲罰并不是為了使他人的身體或靈魂吃苦頭,而是在遇到過失時確證過失所否認的規范。”
在中小學教學實際中,學生有時會因年幼、經驗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時主動地認識到自身錯誤,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反省錯誤,使學生即使受到懲罰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尊重,從而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這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愛與尊重,教育就不能稱為教育,教育懲戒也就失去了它的立意根基。
《規則》第3條要求學校與教師“通過積極管教和教育懲戒的實施,及時糾正學生錯誤言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其中提及了“積極管教”和“教育懲戒”兩個概念,兩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例如第13條指出“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后,應當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幫扶,對改正錯誤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鼓勵”。
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要“保力度”
“保力度”指對于違規違紀的學生,教師實施懲戒應具有法律賦予的力度,不因外在因素而“不敢管”或差別化對待學生,以保證教學管理的有效與公平。
教師教育懲戒力度的保障源于其合法性,《規則》的制定符合上位法的規定,植根于法、取之于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第7條、第8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9條、第44條的規定來看,立法者對教育懲戒持認可的態度。
《教師法》第7條賦予了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權利,第8條規定了教師“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義務,“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的義務和“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基于學校教學實際,這些權利義務的實現離不開教育懲戒。
此外,從學校的角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9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的權利;第44條也規定了受教育者的義務:(一)遵守法律、法規;(二)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三)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四)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因此,教育懲戒作為教師教學管理的一種方式在法律層面具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具體而言,《規則》的內容是根據《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和《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等國家有關規定制定的。例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31條規定學校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采取“訓導”“要求參加校內服務活動”“要求接受社會工作者或者其他專業人員的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等措施,這與《規則》中的懲戒方式有相通之處。
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要“守限度”
“守限度”指教師要守住底線,不得以不合理、不恰當的方法手段教育懲戒學生。如果說“保力度”是為教師行使權利賦能,那么“守限度”就是規范教師的行為,以保障學生的權利。
與教師相比,學生往往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易受到不公正、不客觀地對待。而教育懲戒本質上是在賦予教師權利,因此,為保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益平衡,避免教師對學生產生壓倒性的絕對權威,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須要明確“底線”行為。
《規則》第12條明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的“不可為”: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不得采取“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辱罵或者以歧視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學生人格尊嚴”、連坐懲罰、“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因個人情緒、好惡實施或者選擇性實施教育懲戒”或“指派學生對其他學生實施教育懲戒”等方式,如果家長對教師實施的教育懲戒有異議或者認為教師行為有上述行為,可以向學校或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投訴、舉報。
目前《規則》尚處在試行階段,還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同時,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面對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多元的教育問題,教育懲戒不可能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
在實施教育懲戒時,教育工作者也千萬不要忘記:懲戒不是目的,只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手段,并時刻秉承立德樹人的本心和明刻度、有溫度、保力度、守限度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利用好“懲戒”這把“利刃”,真正實現“懲戒”的育人目的。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