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翠
幼兒園良好的區角活動環境能為幼兒提供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空間。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對象,主動進行探索與交往,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學期初,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規劃和創設活動區角,在創設過程中我們需要熟悉這個活動室中的硬件條件、設施和幼兒數量,因為這關系到日常生活中每個環節的實際需要。此外,在區域創設前我們還要考慮到因為每天都有集體教學活動,所以還需有一塊比較寬敞的地方容納整班的幼兒,多數情況下通過簡單的移動家具就能實現擁有較大的空間。
設置開放的區域空間環境
活動室的全部空間都要用來創設區角 要考慮的是把班級的整個空間都劃分成區角供兒童游戲,另外所有的桌子都要進區角。主動設置最基礎的區角:藝術區、家庭區、積木區、玩具區、圖書區。同時根據教室的實際情況及兒童興趣需要等也會設置其他的區角,比如有的活動室還會有沙水區、音樂區、木工區等。但在最初我們一定要確保把幾個基本的區角創設完善,方便兒童記住和選擇,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能夠有充足的空間來實施他們的想法。
區角空間適時調整,不限制游戲人數 在設計中還要考慮到區角要能支持不同種類的游戲,因為兒童有時會獨自游戲,有時會平行游戲,有時會合作游戲。但是活動室的空間是固定的,不可能每個區角都很大,另外我們是不能限制區角游戲人數的,千萬不能因區角太擁擠而拒絕兒童進入,我們需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發展不斷擴大或縮小區角面積,以修正已有區角來滿足兒童的游戲需要。
區角之間要開放以支持兒童利用空間自由游戲 每個區角都需要有2個以上的通道通到其他區角,因為有合理的通道、分類清晰的材料,兒童才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快速拿取,并進行跨區游戲,例如,兒童在玩具區搭建了火車軌道,一直從家庭區通到積木區,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家庭區的大米運到積木區里搭建的超市中進行售賣。這樣的游戲形式體現了兒童為實現意圖自然而然地進行的跨區游戲。
設置明顯的區域空間環境
區角劃分要明顯 區域設置過程中要構建明顯的視覺界限,這可以幫助兒童區分和識別不同的區角,做到這一點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比較低矮的玩具柜、不同顏色的地毯或者懸掛物等,因為這些材料不僅能支持兒童的游戲,還能幫助劃分出區角空間。在創設主動學習環境的時候,還要盡量確保在活動室的每一個地方都能很容易地看到其他區角。因為只有兒童看到這些區角和材料時他們才能基于這些材料做選擇,實施計劃的時候才能更容易拿到他們需要的材料。
材料存放明顯方便兒童使用 材料投放的核心原則是看得到、拿得到、收得回,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好學習材料之后,需要非常認真地思考該怎么存放它們,以便讓兒童能夠積極地與玩具材料進行互動,所以我們需要把材料存放在孩子們能夠夠到的低矮的柜子上、地板上、通透的玩具柜中、穩固的容器或透明盒子中,這樣兒童就能在需要的時候輕松地拿取材料了。同時,在使用材料后還要支持兒童積極參與到歸還清理材料的環節中去,這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分類能力。
設置合理的區域環境
各區角分配要合理 各區角設置分配要合理,方便幼兒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材料,而且能夠進行兼容型活動的區角要相鄰。一個精心設計過的、多樣化的活動室區角環境能夠幫助兒童計劃他們想在哪里玩,跟誰一起玩,以及他們要做什么事。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至關重要。劃分明顯的游戲區角并對各區角擺放的位置進行精心設計將支持兒童延伸自己的游戲,從而獲得更高的發展。
動區和靜區要合理創設 要把相對安靜的游戲空間和相對活躍的游戲空間分開,一般靠近教室門口的屬于“動區”,靠墻角的屬于“靜區”。積木區和角色區放在“動區”,藝術區與圖書區放在“靜區”。一般家庭區的空間是比較大的,可用地毯或地墊進行隔區;藝術區需要設置在空間大、近水源、地板容易清理且防滑的位置;圖書區需要選擇相對較小的空間,較安靜的角落,要避免在通道、走廊位置。
通道規劃要合理 區域間盡可能做到“四通八達”,每個區角至少有2個或以上通道可以通到其他區角,這樣能夠便于兒童從一個區角到達另一個區角,便于幼兒區域互動融合與快速找到材料。通道比較多還能確保兒童在游戲中免受打擾,因為他們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免不了來回穿行。另外通道多也能夠促進兒童之間的互動和同伴交往。這種流通性往往會引起超越原本計劃的更復雜的游戲內容。
當區域都創設好以后就要給這些區角起名字了,要避免使用成人習慣使用的名字,例如,建構區、閱讀角等。可以使用圖標,在圖標上寫上區角的名字配以簡單的圖案,貼放在兒童視角范圍內,便于兒童識別。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花石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