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父母不斷放手的過程。”我是一名幼兒教師,也是一名女孩的媽媽。在我的腦海里曾無數次設想過女兒入園的情景,或大哭大鬧、或興奮快樂、或坦然平靜,轉眼間女兒從小班的小寶貝已經順利地升入中班變成小姐姐了,事實證明做好以下幾點,孩子的入園也可以變得輕松快樂。
親子心理準備篇:學會放手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一切,唯一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父母有一種愛叫放手。孩子首次入園,離開了熟悉的人和環境,獨自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挑戰和新的考驗。作為家長,可以試試以下兩個小妙招,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幼兒園。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幼兒園開展的“新生試園活動”和孩子一起參觀、熟悉幼兒園環境,并且和孩子一起憧憬美好的幼兒園生活。在開學前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選擇、準備幼兒園生活所用的各種物品,讓孩子參與到挑選和選擇中去,充分尊重孩子的決定。抓住教師每次的家訪機會,鼓勵孩子和老師積極交流互動,在師生熟悉后學會適當地退出,幫助孩子初步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其次,孩子在入園后的分離焦慮的方式表現是不同的,但是不論出現哪種情況家長都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只要是沒有特殊的原因就要堅持鼓勵幼兒正常入園,不要讓幼兒產生哭鬧就可以逃避去幼兒園的想法。
自理能力培養篇:學會示弱
“生活自理能力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條起跑線。”這也是孩子抵觸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突擊完成的,而是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為家長首先要轉變養育觀念,告別過去的“大包大辦”,要學會偷懶、學會示弱,有目的地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服務的意識。這里依然有兩個小妙招。首先,入園之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進餐、主動喝水、穿脫衣物、獨立大小便、安靜午睡、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讓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孩子入園的第一塊絆腳石。其次,獨立的吃、喝、拉、撒、睡及簡單家務整理,可以讓孩子獲得專注力、想象力、滿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方面的學習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適時學會示弱、學會偷懶,積極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孩子順利地適應幼兒園。
規則教育訓練篇:學會說不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集體的幼兒園生活開始,就是孩子社會化生活的一個開始。孩子的規則教育也是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重要條件之一。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寶貝,幾位長輩把所有的愛都集中給了一個孩子,這樣很容易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但是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長大,要從一個家庭邁向學校甚至社會,幼兒園就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起點,那么幼兒園里規則意識的培養就是孩子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考驗,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快速建立規則意識?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思。當孩子撒嬌耍賴不遵守游戲規則時,家長要溫柔且堅定地說:“不可以!”這就是通過游戲的過程,初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除此之外家長對幼兒的愛要有原則性,規則的建立也可以滲透在平時的生活中,例如:幼兒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說不。讓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有原則和底線,也就是我們說的規則意識。幼兒規則意識的建立可以給孩子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奠定重要基礎。
愛的教育篇:學會陪伴
“陪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高質量的陪伴絕對不等于看孩子,如果你陪在孩子身邊卻在打電話、刷微信、看電視,這種陪伴只能叫看孩子,失去了陪伴孩子本身的意義。新的社交媒體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更多的機會。但是現在家長由于工作節奏較快,手機已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辦法平衡手機和陪伴的關系,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多的傷害,例如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手機、溝通的時間看手機、吃飯的時間看手機、陪伴的時間看手機等行為,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一些不好的習慣,怎樣才能避免過度看手機,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呢?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手機使用公約”,按照時間和地點來制定使用手機的注意事項,例如:在家里可放置一個手機收納筐,進門后暫時與手機分離,專注陪伴孩子,也可以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不長時間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如遇到應急工作可以固定在書房內短時間避開陪伴幼兒的時間使用手機,家長互相提醒,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監督爸爸媽媽的手機使用中,讓每次陪伴都變得高質量且有意義。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孩子的一生。”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健康、快樂且幸運的童年。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努力營造快樂輕松的氛圍,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時心態也非常重要,教育孩子一定要有“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孩子的成長是急不得的,要慢慢來,并且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請放慢匆匆的腳步,陪伴孩子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