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洲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樂于參加勞動和有意義的活動”等。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科特點,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注重教學實踐,實現知行合一,實現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勞動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能推動他們繼續深入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生活中勞動實踐的圖片、視頻,或其他成果,調動學生勞動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使其產生愛勞動的熱情。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以勞動教育為出發點,整合課程內容組織開展《我是家庭值日生》《尋訪瀛海勞動榜樣》等活動,指導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讓學生真正產生勞動的內在興趣和需要。
豐富教學活動,滲透勞動教育
《意見》指出: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體驗中、從交往中、從活動中獲得價值取向。
辨析討論促理解 隨著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增長,學生已經能夠根據已有的道德認知和思想觀點,對周圍的人和事進行一定的評價。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身邊的現象、事例引入課堂教學,如作為小學生我們應不應該做家務等,讓學生在討論辨析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而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辨析中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從而使學生理解勞動的重要性,喜歡勞動,重視勞動。
體驗活動促實踐 《意見》指出: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巧妙地組織開展體驗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認識,有助于學生提升勞動教育中的實操能力。例如我在執教《干點家務活》一課時,我設計了“家務活大闖關”活動,第一關疊上衣,第二關疊褲子,第三關系鞋帶。通過體驗實踐,學生學會了疊上衣、疊褲子、系鞋帶。在實踐中,學會一些基本的家務勞動,在與同伴的共同學習中,通過比一比、賽一賽,學生收獲了勞動技能和勞動樂趣。
發揮榜樣作用,樹立勞動觀念
塞·約翰遜說過:榜樣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在融合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一是教師要充分樹立勞動榜樣,引領學生向榜樣學習,自覺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二是利用學生身邊的現實榜樣,用同齡榜樣的力量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引導更多的學生向“榜樣”學習。三是家長要成為孩子的表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積極參與家務勞動,鼓勵學生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樹立熱愛勞動的理念。
加強家校合作,共創勞動環境
《意見》指出: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家庭勞動教育要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要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要多樣化。
以班級為單位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機制。以班級事務勞動崗位為基礎,將學生在班級內的勞動細化成勞動崗位,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崗位,參與勞動。各班的崗位設置,除了班長、學習委、紀律委、體育委和小組長之外,按照需求,相應地增加了若干勞動崗位,如:多媒體設備負責人、開窗通風負責人、清洗墩布負責人、物品擺放負責人等。以班級為單位,從做好值日生開始,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學校勞動教育規范化。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動用家長的智慧、能力,來鍛煉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設計家務勞動記錄表,從日期、家務勞動、爸爸媽媽的評價三方面記錄。學生可以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每天完成至少一項家務勞動。家長每天三個五角星評價,一周課上進行評價,堅持完成可得五個五角星,三周總評,堅持完成可得小蜜蜂獎章。通過教師家長的共同協作,連續不間斷地訓練,孩子養成了日常勞動的習慣。與此同時結合北京市垃圾分類的時政熱點,我們開展了“垃圾分類親子承包樓”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共同攜手多次到自己所居住的樓下進行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指導鄰居對所扔垃圾進行正確地分類投放,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與認可,開創了新型社會勞動教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發揮榜樣作用,加強家校合作進行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使學生們真正做到了懂勞動、愛勞動、會勞動,充分感受、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提升了勞動能力,做到了知行合一。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