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萍
批評是教育者教育學生的常規方法。恰當使用,能指點迷津,啟迪心智。事物總是辯證的,如果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隔閡。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評,不是傷害學生心靈的“刑具”,不是批評者廣施威風,使被批評者無地自容,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尊嚴感,激發學生上進心,促使學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評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種手段,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本文就來談談“綠色”批評的魅力。
周二第四節政治課前,我照例在教室門口“監督”。上課鈴已響了兩分鐘,小張才從樓道東口跑過來,我攔住他,問他干什么去了,他說:“我去廁所了。”我一聽立刻問道:“你為什么不去樓上的廁所?”
他滿不在乎地說:“樓上廁所人多。”
“你去樓下廁所可以,但你為什么遲到?又去抽煙了吧?”(小張以前曾抽過煙)
“沒有!我沒有!”小張大喊道。
我越聽越生氣,于是,就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即使沒抽煙,也遲到了兩分鐘,你違反了校規校紀,你就是不對!還狡辯!”
平日怎么批評也不哭的他,這回眼淚卻含在眼眶里。此時的我,看到他哭了,才稍稍地消了一點氣,讓他去上課。
往后的幾天里,學習本來就差的他,上課幾乎天天挨批評,而且還經常和批評他的老師較勁,老師說一句,他頂一句。每天的作業更是字跡潦草,錯誤連篇。
對于批評小張這件事,我后來做了反思,由于我當時沒有冷靜的思考,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導致對孩子出言過激,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小張的表現,不由得讓我想起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他因一時憤怒而失手打了一個調皮孩子一記耳光后,愧嘆自己“從教育的繩索上跌落下來”。難道此時,我也像他一樣“跌落”下來了嗎?難道此時除了暴躁、批評之外,就別無他法了嗎?難道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只能采取這種“黑色批評”嗎?難道批評不能是“綠色”的嗎?現在人們要吃“綠色食品”,買“綠色家具”,進行“綠色裝修”,走“綠色通道”……批評可以是綠色的,而且更應該是綠色的。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評,并自覺設立目標,爭取進步。
首先,寬容,引發自我批評。
批評孩子的錯誤,在特定環境下,寬容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寬容就像人們在重壓之后,走進滿眼綠色、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一樣,讓人舒暢;寬容就像春天一樣,給大地以濕潤,給空氣以芬芳,給生活以智慧,給童心以成長。
及時的反思讓我幡然醒悟:以“寬容”給小張一個臺階下,讓自己走出教育困境,同時挽回他的自尊心,因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于是,我把小張叫到了談話室,用平和的語氣說:“樓上廁所人多,你去樓下上廁所,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了你,作為你的老師,我為那天做出的不理智行為而感到很內疚,希望你能夠諒解。你能原諒郭老師嗎?”小張驚異地望著我,被感動得急忙回答:“能!郭老師我不該遲到,這是我的錯,我給班里丟臉了,您能原諒我嗎?”我點點頭說:“當然能,知錯就改你還是個好孩子!”
我用真誠的道歉和真心的愛護“寬容”了小張,維護了他的自尊,使他走出了心靈的陰影,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激發他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教育,使我們師生達到心與心的交融。
其次,深入心靈,進行“綠色”批評。
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積極向上的一面,對待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氣躁,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待這樣的孩子,更應該做到常抓不懈。
基于小張的一些表現,有時還是要批評他,但不是像上次一樣的批評,我變換了一種批評的方式—“綠色批評”。所謂“綠色批評”就是批評時要講究藝術,做到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讓孩子既能接受,又利于改正。
一天上復習課,正復習到判斷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我讓學生們讀投影上的句子,然后判斷并說明理由,展開小組討論。正當大家熱烈地交流時,我一眼瞥見小張故態復萌,眼神游離,沒有專心思考。我靈機一動,告訴同學們下面帶大家進入“智慧加油站”,補充一句很難判斷的句子考考大家:“今天,我們班的小張同學好像有什么心事,連同學們的發言都沒聽見。”我一說完,學生們的目光馬上轉向小張,一看小張當時的樣子,學生們立即明白了老師的用意,并判斷出老師說的這個句子不是比喻句,而是老師看了小張同學的神情后產生的猜測。“一語驚醒夢中人”,此時小張顯然也領悟了我的暗示,難為情地一笑之后便坐直身子,專心地聽講了。后半節課,他不但聽得認真,發言也積極了。
這次的“批評”如春風拂面、春雨潤物,雖悄然無聲,卻深入學生的心田,使其愉悅、主動地根據老師的暗示,向老師期望的目標靠攏。這種批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極為有利的。
當教師能以寬容的心態看待學生,以“綠色批評”對待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而多一份理解,用情感的力量激發其上進心。在孩子的眼睛里沒有了自卑、沒有了恐慌、沒有了失望,那滿眼綠色將指引他們走向勝利、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