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病,由其導致的死亡也排在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對該病的預防,但在這個過程中,重點預防哪些風險因素能有效保護心腦血管,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有些做法也不太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劉健教授,就大家關心的問題答疑解惑。
目前,冠脈支架術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從患者出現癥狀開始,照顧者就要承擔起陪伴、決策、護理,甚至搶救等責任。但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照顧者的角色和需求并不同。
診斷期:全面考慮,作出決策。臨床上,冠心病患者及家屬常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是否接受支架手術,放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去哪家醫院手術……此時就需要一位冷靜、理智的家屬了解和溝通情況,并作出決策。如果患者是突發心梗,冠狀動脈完全閉塞,需要盡快開通動脈,若所在醫院具備介入手術的條件,應馬上手術,否則應考慮由120轉院或接受溶栓治療;如果是穩定性冠心病患者,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存在狹窄,此時需要評估動脈狹窄與心肌缺血的關系,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介入治療。
對于是放國產支架還是進口支架,可根據患者病情和家庭經濟情況來定。支架技術源于西方,進口支架完成的研究更早更全面,但國產支架技術也在快速發展,質量和療效均不遜于進口支架,且費用相對低廉。另外,家屬要與醫生溝通植入支架的數量,評估術后長期用藥的費用,從而做好思想和資金準備。
在醫院選擇方面,要考量兩個因素:一是醫院是否擁有先進的診療技術、完備的硬件設施、較高的患者滿意度以及著名專家和團隊;二是醫院是否有多年開展冠脈介入治療的經驗,若兩個條件都滿足,可成為首選。
圍手術期:術前疏導,術后護理。手術前后稱為圍手術期,此時照顧者轉換為陪護角色。手術前,除了陪同患者做術前檢查、熟悉術后護理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疏導患者對手術的焦慮情緒,家人的陪伴和安慰對于手術成敗至關重要。
術后,家屬需要提醒患者制動患肢,幫其變換體位,從藥物治療、飲水、膳食、心理、運動等方面進行護理。需要注意,介入治療只是開通了血管,并不能治愈冠心病,支架術后患者仍需接受治療,預防再次發病。患者應堅持服藥,同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康復期:支持患者回歸社會。患者出院后,更多問題將紛至沓來,照顧者需要了解術后的治療方案、復診計劃、康復方式和日常護理等。
支架術后,患者至少需要服用1年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家人要提醒患者規律服藥,并幫助監測病情,比如血壓、血糖,留意是否出現出血等不良反應,如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黑便等。一般,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要到醫院復查,如果有特殊情況,應立即到醫院復診。
康復方面,運動康復和心理康復都應重視。不少患者植入支架后,總擔心支架移位,劇烈運動后會掉下來,甚至連穿衣服都小心翼翼。其實大可不必,只要支架植入操作順利,術中支架貼壁良好,是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的。一般建議,體育鍛煉可在術后1個月后開始,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可選擇中低強度的運動。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促進心臟功能恢復,但千萬不要太劇烈。另外,大部分心臟支架術后患者都能回歸社會,家屬要幫他們建立自信,支持其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提醒的是,患者康復初期,照顧者的壓力最大,患者治療、康復和護理重擔都落在他們身上。因此,照顧者除了掌握陪護技能外,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照顧好身體。
日常護理方面,患者要做到均衡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切忌臥床過多或久坐。照顧者還應了解一些急救知識,以防患者出現緊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