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階 張元釗
【關鍵詞】全球經濟;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數字經濟
【DOI】10.19422/j.cnki.ddsj.2021.06.002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多。為有效應對各種不利因素和風險挑戰,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平穩和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供給和創造新需求相融合,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使原本低迷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隨著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安排的興起,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不斷調整重塑,尤其是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主的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蘇新引擎,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國際投資斷崖式下滑,各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上升,導致全球經濟復蘇遲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3.3%,刷新了二戰以來的負增長記錄。[1]2021年,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致辭中指出:“人類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各大經濟板塊歷史上首次同時遭受重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受阻,貿易和投資活動持續低迷。各國出臺數萬億美元經濟救助措施,但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很不穩定,前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2]受此影響,中國對外需求下降與產能過剩相互交織、原材料價格波動與對國際市場高依存度并存,尤其是美國以“縮減貿易逆差”為名,大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試圖以美元霸權轉嫁危機,給全球經濟前景增添了新的變數,也給中國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自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以來,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數量明顯增加,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超過15個。[3]據WTO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12月23日,已送達WTO的區域貿易協定的通知累計達713個,正在生效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有305個。[4]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安排加快興起,旨在通過區域貿易安排,改善全球經濟環境,實現環境保護、勞動標準目標,推進服務貿易發展,共同應對域外國家可能帶來的風險沖擊,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展經濟成長空間,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擴大對外貿易、確保區域經濟安全、加快全球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普遍選擇。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大數據、量子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崛起,數字平臺如火如荼發展,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數字經濟成為驅動經濟社會變革、推進全球經濟增長的先導力量。數字經濟跨越空間界限,將經濟活動擴大至全球,有效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傳統經濟交易成本,提升了經濟增長動力和效率。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8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增至41.5%,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高達84.3%。[5]至2019 年底,全球市場價值超10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企業有74家,價值總額達8.98萬億美元。[6]尤其是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由線下轉移到線上,不斷重塑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供應鏈。數字經濟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動能,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脆弱性,已對跨國公司帶來深度影響,西方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價值鏈、供應鏈的安全,紛紛選擇在本國或地緣關系密切的周邊國家組織生產,推動新一輪國際分工格局變化,促進產業鏈、價值鏈轉向區域化,全球化轉變為“半全球化”。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美經貿摩擦交織影響下,發達國家已普遍意識到脫離實體制造業的危險性,開始審視以往依賴虛擬經濟獲得超額利益的經濟增長模式,支持和鼓勵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回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美國由“去工業化”轉向“再工業化”,歐盟、日本出臺重振制造業政策,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越南、印度等亞洲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資本轉移,促進本國產業轉型升級,力求在新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取得新優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了產業新業態,將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提升經濟增長動能,也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帶來了“雙重效應”。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機器人廣泛應用,對人力資本投入和“智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一些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工人將逐漸被取代。據統計,在中國現有的勞動人口中,低技能勞動者不在少數,而科技創新會相應減少勞工使用數量,導致一部分人失業。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會提升勞動生產率,使人們更多轉向無形的知識、數據、信息等生產、服務和交易活動,帶來新的工作崗位需求。目前,中國人口結構已發生新變化,對勞動力市場帶來沖擊,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變革要求,不斷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全面提升人口素質,以契合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的要求。

截至2020年底,中國擁有網民規模達到9.89億,互聯網普及率增至70.4%,已建成71.8萬個5G基站,互聯網活躍用戶數有4.62億,位居全球第一。圖為基于5G網絡傳輸條件下的巡檢機器人在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豫南換流變電站內巡檢(2020年8月27日攝)。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全球經濟形勢新變化,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整體,旨在解決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和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公平正義,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是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補齊短板,增強發展后勁;加快構建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因此,要推動經濟發展逐漸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拓寬經濟發展空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需求側看,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具潛力市場,[7]人民對高質量產品提出了新需求,內需市場空間巨大,能夠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有效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巨大挑戰;從供給側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申請專利量迅速攀升,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內生自主發展能力增強。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進一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筑牢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促進國內外循環互動聯動發展,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發揮規模優勢,釋放集聚效應,帶動市場需求與供給能力躍升,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平穩和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8]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一發展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有效提升了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水平,降低了聯通、貿易成本和貧困率,并成為推動地區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平臺。據統計,截至2021年1月底,中國已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9]對挖掘區域經濟增長潛力,推進沿線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 實現投資增加、需求擴大、就業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最新研究表明,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至少提高了0.1%。[10]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為支持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作出了突出貢獻,這進一步彰顯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增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數字化發展。截至2020年底,中國擁有網民規模達到9.89億,互聯網普及率增至70.4%,已建成71.8萬個5G基站,互聯網活躍用戶數有4.62億,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4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8%,涌現出阿里巴巴、京東、美團、騰訊、抖音等一批國際互聯網平臺,活躍用戶數量、在線電商平臺數量迅速增長。據統計,2015—2019年,中國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互聯網平臺數量由67家增至近200家,市場價值由0.8萬億美元增至2.35萬億美元(見圖1)。2013—2020年,中國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的互聯網企業數量由3家增至12家,進入“世界500強”數量由2家增至8家。[11]

圖1 2015—2019年中國互聯網平臺數量和市值變化(10億美元以上平臺)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http://www.caict.ac.cn/。
盡管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快速恢復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但迄今部分國家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高發期,國際發展環境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在此背景下,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著力處理好“五大關系”。
從指標體系看,GDP只衡量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對失業率、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缺乏足夠關注。目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唯GDP論”已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新形勢下,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更多地關注社會、文化、環境、民生等綜合發展指標,緊緊圍繞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統籌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質量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不是閉關鎖國,而是進一步理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國內大循環發展越好、水平越高,越能提升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能力,成為推動國際大循環的重要助力。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美國打壓加劇,雖然給中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帶來了新的困難,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會因此改變。要積極對接國際相關規則,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有效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以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更高效率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在開放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政府和市場關系是現代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和經濟學者重點關注的對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找到政府行為和市場功能的最佳結合點,既保證政府在市場失靈時能夠有效發揮功能,又能避免政府過度地干預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高度重視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要積極完善和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結合,做到揚長避短,保障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關系上,中國經濟學界的一種說法是“國進民退”,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民營企業占比越來越小。實際上,從資產總額、利潤情況和就業人數看,民營企業仍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對GDP貢獻率高達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民營企業的稅收占比超過50%。[12]基于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中國國有企業已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讓位于更加靈活多樣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只是分工不同,具有較大互補性,中國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關系。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雖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社會快速恢復發展,但仍面臨疫情防控嚴峻形勢。目前,歐美部分國家以及印度等國疫情失控,經濟衰退與通脹指數上升并行,制約了全球產業鏈分工和布局深入發展,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要建立健全應對疫情的長效機制,緊緊圍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跨地區協同,不斷暢通經濟循環、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社會循環,促進國內外市場聯動融合發展,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積蓄發展動能、增強經濟韌性,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和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總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了國際分工格局和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給全球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帶來了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作用,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視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政府與市場”“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和增強發展韌性,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甘沖)
[1]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1,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1/03/23/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21.
[2]《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新華網,2021年1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1/25/c_1127023884.htm。
[3]王巖:《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對策》,載《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第5期,第13-15頁。
[4]《疫情沖擊下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曲折中前行》,中國經濟網,2020年12月,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2012/29/t20201229_36166173.shtml。
[5]《<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發布 全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中國工信產業網,2020年10月,http://www.cnii.com.cn/rmydb/202010/t20201020_224198.html。
[6]《全球及中國平臺經濟發展態勢分析:2019年全球平臺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業信息網,2020年12月29日,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12/919697.html。
[7]《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載《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5日,第6版。
[8]王婧:《中國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新發展》,載《經濟參考報》2019年9月25日,第A03版。
[9]羅潤東、李瓊瓊、謝香杰:《2020年中國經濟學研究熱點分析》,載《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3期,第41頁。
[10]《共商共建共享 “一帶一路”惠及全球》,南方網,2019年4月16日,https://opinion.southcn.com/node_cca1d2dd92/c27d0f5e69.shtml。
[11]《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中國網信網,2021年4月,http://www.cac.gov.cn/2021-04/29/c_1621275347055808.htm。
[12]周貝貝:《民營企業成就業強力“吸納器”》,載《新產經》2018年第5期,第2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