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法比安·魯塞爾
【DOI】10.19422/j.cnki.ddsj.2021.06.007
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執政,中國共產黨遭受并戰勝了國民黨鎮壓、日本侵華和內戰等一系列困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肩負三重使命:一是振興國家,二是實現現代化,三是讓中國重新躋身世界大國行列。為此中國共產黨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嘗試和創新,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具體國情,制定和實施科學決策,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著良好的群眾和理論基礎。一是堅持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和發展中都是將人民放在首位。通過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來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資本主義一味追求利益,屈服于逐利邏輯,社會政策倒退,社會體系和公共服務遭到破壞,無法實現更加包容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貧困人口。當前衛生危機凸顯了國家和公共服務的作用,中國能以舉國之力成功抗擊疫情就是一大例證。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該像中國政府一樣將民眾的安全與健康視為最高利益,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二是堅持理論創新和自主探索發展道路。20世紀讓我們學到了重要一課,即各民族在其相應歷史條件下和推進政治文化進程時,必須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做到了持之以恒、守正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此外,中國共產黨從未放棄對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的探索,經過不懈努力和嘗試,開創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面對21世紀的新問題以及不斷發展的新自由主義和極右意識形態,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思考,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
三是擁有制度優勢。經歷了長時期的改革,中國并沒有陷入僵局,而是結合破解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深入推進發展。為進一步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搞經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現代化創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引發中國對市場地位的深入討論。從此以后,市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的計劃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始終以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的主權國家為目標。這類長期規劃,要求政權具有延續性、堅持目標不動搖并體現執政合法性。這絕不是蘇聯及東歐國家的“休克療法”。經濟改革不是“進口”資本主義,而是推動公有制、私有制以及其他所有制共同發展,建設一個融合的現代生產體系。在政府準許和管控下,發揮市場作用,創造出了由國家主導的復合型經濟。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解決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國際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合作和共同發展,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實現人類解放、建設共享世界。圖為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亞蒙巴薩,當地民眾在中國承制的蒙內鐵路首批內燃機車旁載歌載舞。
中國推行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將工業科技發展列入長期規劃目標,以推動國民經濟實現獨立。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表現出的創造力以及中國實現的快速發展令世人驚嘆。
一是實現經濟增長、消除絕對貧困。70年前,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及非洲國家。從毛澤東主席到習近平總書記,中國歷任領導人都在思考如何根據本國歷史條件開展社會改革。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要求實現更加平衡的增長,完善公共服務,培育國內市場,在國際格局震蕩中保持穩定。《中國制造2025》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計劃,它在尊重環境的基礎上不斷謀求創新,推動信息技術發展,為工業注入活力。如今的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不斷拉近與第一大經濟體的距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將實現脫貧作為國家重點工作,并通過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開啟社會深度改革,實現了公共服務快速發展,確保了以人和環境為中心的現代化的可持續性,確保醫療、養老、教育和職業培訓、住房、必需品獲取等基本社會保障,這讓中國實現了根本性進步,消除了絕對貧困,也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發展。
二是貢獻中國力量、承擔更大責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帶領中國實現新發展的同時,也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解決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國際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合作和共同發展,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實現人類解放、建設共享世界。在疫情形勢仍舊不容樂觀的今天,中國支援多國抗擊疫情,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
政黨政治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治運作的基本方式,政黨負責在政治領域表達社會運動的訴求,在各國民主生活中肩負著重要責任。不同于其他政黨,法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是植根于本國歷史的革命政黨。法共希望成為代表勞動階級、被剝削者和被統治者的政黨,希望為勞動者和公民提供改變現實的工具,讓大家生活在“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民主社會中。
政黨交流可以推動國家關系發展、維護國際秩序穩定、完善全球治理。政黨交流和國家交流有相近之處,有助于引領合作,加強團結,實現和平,幫助個人實現自身發展,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政黨應該積極參與建設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國際組織,支持完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不能由西方主導,也不應承受金融市場和資本的壓力,而是要具備包容性和民主性,同社會和公民運動保持聯系,并抵御民族主義傾向。法共領導人出席了中國共產黨主辦的各類高級別交流活動,每次都受益匪淺。通過黨際交往這一渠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以及其他與會國家的發展變革,探討民間交流與合作。與會的歐洲政黨大多希望尋求替代新自由主義的方案,我們和這些政黨平時在歐洲議會歐洲聯合左翼黨團以及歐洲左翼黨的框架下密切合作,而通過中國共產黨提供的平臺,我們可以繼續為建設一個民主、發展、團結、和平的歐盟而奮斗。
當前世界各國政黨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消除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反對過度軍備化,支持世界無核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應對氣候變化。一方面,我們要保障全人類安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甚至在最發達國家引發衛生危機。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推動落實關于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就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貿易協定。疫情期間,公共產品的概念在政治領域和思想辯論中受到熱議。人們產生了共同生活的愿景,這正好契合我們對未來的定義。在未來社會,人是核心財富,必須保障就業、實現社會發展和生態轉型,創造出來的財富應該為人民大眾所用。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齊心協力應對生態挑戰,深度改革生產和消費模式,反對自由主義邏輯,打破獨善其身的幻想。各國政黨除了發展國內公共服務,還應在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措施,讓跨國集團逐步退出上述領域。數字經濟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都是資本激烈競逐、榨取利益的工具。資本主義一味尋求鞏固其統治地位,但是面對當前挑戰日益顯得無能為力,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繼續開展斗爭,推動實現人類解放,建設共享的世界。
(責任編輯: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