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瑞
【摘? ?要】?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獲得利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本文將從現行教材實用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方法、信息技術教師理念等方面探討中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對策。
【關鍵詞】?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正普遍應用于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并對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革。信息社會的到來,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信息素養理念與之適應。為此,下面對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問題
1.學生信息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面不廣
新課程的實施凸顯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中學許多學科的知識已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現行的蘇教版教材帶有明顯的應用性,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而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計算機系統知識掌握不好;(2)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強;(3)藝術素養欠缺,對媒體的應用及創作能力較差;(4)甚至有的學生認為信息課就是計算機課。
2.教師教學理念落后,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從事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教師,大多數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雖然他們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術精深,可是他們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甚至把信息教育與計算機教學等同起來。具體表現為:
(1)在教書育人方面,一些教師只重視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漠不關心。很多教師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對個別學生在互聯網的虛擬環境中聊天、玩游戲、迷戀網吧的問題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導致他們中的個別人走上犯罪道路,背離我們的教育目標。
(2)教學設計不良,有相當一部分信息技術課教師很少精心設計教學,致使知識結構不清,重點、難點不明,所學內容缺漏,學習效率不高,甚至有些教師只照本宣科,將信息技術課變成放任自流的游戲課、上網課、聊天課、欣賞音樂電影課,應該說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3)缺乏能力培養。很多教師只注重系統操作,應用軟件的學習,教學目的定向學業水平測試,而輕視利用信息手段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媒體應用及創作能力的培養、信息獲取、傳遞、處理能力的培養。
3.教師自身知識單一,缺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
教師忽視其它學科知識包括現代教育理論、人文知識、社會知識等積累。在具體施教過程中由于知識單一,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科整合,使學生在學習軟件過程中只學會了該軟件的操作,沒有達到通過軟件學習讓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目的。例如,高中多媒體創作教學中,盡管學生在作品中插入了音樂,也掌握了插入技巧和方法,但作品聲畫不對位,構圖不完美,胡編亂插,背離了創作主題。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于教師在具體施教過程中,缺乏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美術構圖、影視創作理論等相關知識進行教學。
二、對策
1.增強教材實用性,突出信息素養的培養
我們認為教材編寫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1)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高效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教材編寫應支持這一教學理念。例如,蘇教版教材中PowerPoint軟件的學習,教材中只講述了多媒體作品創作步驟和該軟件的操作方法。我們認為還應涉及美術構圖、音樂欣賞、背景設置、字體設置等方面應注意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該軟件后能夠創作岀構圖完美、聲畫對位、符合人的視覺心理感受的作品。(2)教材編寫應緊密聯系日常生活,體現實用性。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教材編寫應以任務驅動為岀發點。我們認為,教材中應涉及一些日常工作中電腦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設備連接方法以及主板上各外接端口的作用等;同時還應涉及電話、移動通信技術設備的使用方法等內容。(3)教材編寫應設置適量的課后習題。為了達到鞏固知識,有序訓練,減少盲目性,增強可控性,教材應選編適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鞏固。
2.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批判地獲取的信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平臺,挖掘教學資源庫,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情商,縮小學生間的實際技能差異。盡管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在不斷更新,但始終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沒有同步。受智力、性格的影響,學生的情商差異較大,教材中的內容一些學生早已掌握,而一些學生又比較生疏,致使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現狀,信息技術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現狀,準確地把握各階段教學內容,把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和指導那些在知識、技能方面落后的學生,建立輕松、樂學、愛學的志向。其次,要不斷拓寬思路,吸取新理論。眾所周知,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創設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學內容。如引入IT新聞動態、GPS、北斗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遙感照像等新技術知識,讓學生及時掌握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知識,做到與時代發展同步,與信息技術發展并軌。第三,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創造技能。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心靈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內在的學習過程。信息技術課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的特點,技術性、實踐性、操作性很強,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要特別注重 學生協作能力、自主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協作能力和探索能力。以教材中的多媒體創作為例,教師為學生設定一個創作主題,提供與主題相關的素材,教師先講創作思路和方法以及創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采用分課時實施的辦法,讓學生每節課完成確定的任務。如:第一課時為規劃設計、搜集素材、處理素材、插入字體;第二課時為設置背景、組織播放等。教師要注意每節課的創作要點,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讓學生根據主題需要,獨立進行創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創新能力。同時,還要正確引導,防止學生在獲取素材過程中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錘煉教師自身素質,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并不以學習者的未來為目標,而是定位當前學習和生活。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例如,利用CAI進行教學,就要注意動畫、錄像、光盤等教學媒體之間的切換、特寫、分格、快慢等技術和方法的具體應用,從而縮短信息傳遞的距離;進行視頻編輯軟件教學時,就應該結合美術知識來講解。這就要求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切實提高其素質:
(1)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真正把計算機當作自己備課、上課、授課、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工具。(2)加強信息技術學科的研究和學習,把握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和本質。(3)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解決好如何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的理論問題。
總之,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掌握新的計算機技術,整合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科學探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趙莉莉.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學苑教育,2016(10):25.
[2]鄭陳曦.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研究[J].海峽科學,2010(6).
[3]高中華.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優化策論[J].數字化用戶,2013(11).
[4]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