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提出要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核心在于要堅持擴大內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要擴大居民消費,居民要有收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
如何“提低擴中”?站在新的起點,老百姓也有了新的期待。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這意味著作為財產性收入“主戰場”的投資理財市場將迎來更多關注。
實際上,財產性收入在“錢袋子”中地位越來越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619元,而2013年僅為1423元。財產凈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也從7.7%提升到了8.5%。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創新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居民的財富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金融資產在居民財富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認為,規劃綱要草案針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農民、小微創業者等不同群體的特點,打造了不同的增收“方案”。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提高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度和勞動參與率。拓寬技術工人上升通道,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和技能等級認定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運用農業農村資源和現代經營方式增加收入。完善小微創業者扶持政策,支持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勤勞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人員有重要政策賦能。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優化項目申報、評審、經費管理、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
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如何分好“蛋糕”,實現共同富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完善再分配機制。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占GDP的比重自2013年以來一直穩定在42%到43%之間,低于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約10個百分點。因此,未來要形成以消費為主體的需求格局,必須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認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到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充分體現出國家對于民生問題的關注。提高居民收入,實現收入倍增,則需要在收入端從促進社會生產,做大經濟蛋糕到穩定擴大社會就業再到頂層設計啟動新一輪收入倍增刺激計劃入手,在分配端從優化三次分配結構,完善收入分配機制著眼,雙管齊下,共同實現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行民生之舉開發展新局,中國經濟才能行穩致遠。
編輯:翟曉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