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輝
理想的金融就是用財富創造更大的財富,最終回歸到以人民為中心、以創造社會財富和人類文明價值為中心的原點。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釋放出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信號。這些任務的最終落腳點或目的地,都是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或人民的幸福向往,堅定不移地增進民生安康繁榮。
財富管理是為支持現代化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增長而存在的。加快發展現代財富管理服務業,對完善現代金融體系、促進創新發展、提升社會安全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從需求端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政策對房地產、外匯等監管趨嚴,國內房地產、股票、基金等收益率和預期并不穩定,我國居民面臨的實際“財富焦慮”不斷上升。財富保值刻不容緩,更需要專業力量介入。在市場強需求之下,我國居民對專業機構的依賴度將會不斷提升。
人口結構方面,我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各類剛性支出將會大幅增長,居民通過投資尋求財富保值增值的意愿越來越強;保險保障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民眾的風險意識,個人和家庭通過理財、保險等平滑消費、規避風險的需求愈加迫切。在此環境下,第三方財富管理開始逐漸融入人們生活中的諸多領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風險管理功能和作用,滿足了居民的財富保值增值需求。
如何看待、理解、判斷和評價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的現實發展格局?財富管理業發展的根本目標不能外在于行業的快速增長,而應內在于更可靠地、更高效地為經濟社會保駕護航。比如,當前財富管理行業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大有可為。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居民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實體經濟越要快速發展,企業投融資手段越要豐富、多元化。如何讓社會、家庭“閑錢”流動起來是金融企業的天職,讓金融發揮融通作用是財富管理行業的必然使命。
在“回歸金融本源”“支持實體經濟”理念的指引下,財富管理行業也正在針對不同行業、規模企業特點,分析融資需求,制定融資架構、模式,以嚴格風險控制為基礎,通過產品創新、改善服務等方式解決行業級頭部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就基礎數據而言,我國間接融資比重在六成以上,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空間。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財富管理行業將進一步提升投資效率,更充分地發揮市場作用,助力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