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中德貿易往來近期喜訊連連。3月上旬,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份,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額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1%,達到75億歐元;進口額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達到105億歐元。由此,中國也繼續保持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早些時候,該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和德國的雙邊貿易總額仍同比增長3%,約達2121億歐元;至此,中國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
中德兩國貿易額逆勢增長的基礎是什么?
“雖然去年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存在,但中國整體控制得好,因此我們的消費市場恢復得快,供應鏈恢復得也快。德國對華出口的強勁增長,顯示了中國市場對德國制造產品的巨大需求。可以說,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令德國出口商從中獲益。”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丁純這樣分析。
從行業看,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德國汽車、機械制造、化工等行業業績顯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去年德國經濟的沖擊。
“以汽車業為例,2020年前三個季度,戴姆勒旗下的梅賽德斯-奔馳在華銷量同比增長8.3%。2020年全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共交付約77.7萬輛寶馬和MINI品牌汽車,較上年增長7.4%,創下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的最高銷售紀錄。”丁純舉例說。
從季度看,德國對華出口業務在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環比下降8.3%;二季度,同比降幅縮窄至4.4%;三季度,隨著中國市場的強勢反彈,德國對華出口再次增長,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3.0%;四季度,德國對華出口繼續同比增長,漲幅達8.6%。
這些數據都直觀地表現出,中國經濟好,德國經濟也大為受益。
在中德貿易往來的諸多數據中,有一組尤其值得關注:2020年,德國自中國進口產品1163億歐元,對中國出口959億歐元。這是過去5年來中國對德國首次實現貿易順差。
實際上,早在2016年,中國就超越美國和法國,首次成為德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不過,2016年至2019年,中國對德國始終處于貿易逆差的位置。
“過去5年,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競爭力在不斷提高。如果我們向更遠以前回看,比如說10年前,會發現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關系從‘以較高互補性為主導逐漸向‘互補性與競爭態勢共存轉變,而這其中的‘競爭性10年以前很少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講師寇蔻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這樣分析。
他指出,當前,中德兩國貿易的互補性仍較高,且德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占有較大優勢。機電產品長期以來是德國對中國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中國機電產品的競爭力也一直在提高,不過在高端制造業領域,“我們與德國還有一定差距”。
盡管如此,中國經濟和企業在不斷成長中獲得的競爭實力,仍然引起了少數德國人的“警覺”。這一點在對外直接投資(FDI)領域體現得較明顯。2017年,中國對德國直接投資達到了高潮,隨后快速回落。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顯示,2019年,在德國新注冊的投資項目數量排名中,中國近10年來首次跌出德國外國投資榜前3名;該時期,中國在德國新注冊的投資項目為154個,幾乎降為2016年水平的一半。

有觀點指出,中國在德國投資的減少,與德國和歐盟近些年來不斷限制非歐盟國家的投資有關。
2018年12月,德國政府通過了《德國對外貿易條例》(Foreign?Trade?and?Payments?Ordinance)的修訂草案。新政規定,“非歐盟公司對德國公司發起的10%或以上股份的收購須通過政府的審查,尤其是涉及敏感領域包括關鍵基礎設施和公民安全與國防相關的領域,另外還覆蓋媒體行業”。此前規定的審查紅線為25%。
“上述因素確實存在,而且我們可以從中國企業在德國收購的失敗案例中看到它的身影。不得不說,德國右翼勢力在抬頭,表現為他們在德國議會獲得的席位越來越多,而這些人的保守立場對中國確實不太友好。不過,我們應該在更基礎、更廣泛的背景下看待中德雙邊投資話題。”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這樣說。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赴德投資,需要面對當地政府特別謹慎的態度、審核紅線以及投資門檻等問題;而德國企業赴華投資,也需要面對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管理方式差異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德間,也存在于中法、中英間。
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3月15日,中國審議通過了《外商投資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即中歐投資協定)如期完成談判。
“過去,中國與歐盟并沒有雙邊投資協定,所以我們與歐洲國家的投資協議都是一對一進行的。不過這些協議簽署時間早、內容比較傳統,很多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沒有被涵蓋進去。因此,在中歐投資協定出現以前,在投資領域,中國與歐洲國家相互抱怨的情況是存在的,而且這種抱怨或訴求其實有時候會影響到相互之間的投資信心。現在情況不同了。有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在投資領域的不少問題可以一攬子解決,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前述協定在2021年可以成功簽署,不再只停留在談判完成階段。”張建平這樣強調。
他指出,一旦中歐投資協定進入落實階段,中歐雙方包括中德在內的投資需求會急劇上升,這份協定對投資的增加、促進效果也會迅速得到體現。
健康與平衡的雙邊經貿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應該是雙邊本著互惠互利的基本交往原則,由市場需求為主自然形成,應經濟發展與民生之需;經貿交往規模持續按需擴展;不刻意追求單邊經貿順差或盈余,相對平衡;體現各自經濟結構升級與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如服務貿易的持續增長擴大、增進雙邊民眾福利和福祉;對出現的經貿爭端有成熟、高效、合作性的溝通協調對話機制與仲裁機制;采用妥協而非對抗制裁形式;對對方的訴求高度重視,有所回應,相向而行。”丁純如此解釋。
目前,中德雙邊經貿關系處在高水平、互惠互利、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但也存在風險、問題和進一步拓展與升級的巨大潛力。
中德雙邊貨物貿易結構的產業內貿易特征愈發明顯,相互依存度高,競爭亦日趨激烈。德方對中方經濟體制認知有偏頗,認為中歐經貿、投資不對等;中方認為德國、歐盟有增強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防范性加重。
與此同時,中德經貿尤其是兩國雙邊貿易額占中歐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起到了名副其實的中歐貿易“壓艙石”的作用。德國在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領域作出了獨特且舉足輕重的貢獻,中德兩國應繼續積極推動相互理解,平等互惠交往。
“從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角度看,在歐洲國家中,德國對中國產業鏈的附加值貢獻率是最高的,特別是制造業。縱覽德國在歐洲市場的產業布局,我們會發現,中國的機械制造、汽車制造等還是很需要德國的上游技術與產品供應的。德國自身強大的工業制造體系令其在歐盟內處于中心地位。對中國來說,不管是產業升級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都需要我們加強同德國等歐洲發達經濟體的更高水平合作。”寇蔻這樣說。
“2021年,中德應共同推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正式簽署、落實。從基本面上看,無論德國還是歐盟,都與中國在支持全球化、支持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上存在共同的理解和立場。此外,中歐都擁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雙方間的問題與分歧,都能夠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一點非常重要。去年,中國正式簽署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是一份東亞一體化相關協議。因此,抓住中國這個大市場,德國就距離東亞市場更近;而抓住德國這個市場,中國就距離歐洲市場更近。中德經貿關系穩定發展,對中國好,對德國好,對歐洲經濟盡快走出衰退也好。”張建平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