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智慧
邱華棟的《北京傳》閃亮登場,買來一本閑讀,讀著讀著,讀出了閱讀的認真與快感。一則,邱華棟在文學人群的功夫和功德,非比尋常;二則,北京在世界城市集群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著其他城市諸多不能比擬與等肩,無論歷史、人文、建筑史上的輝煌。這樣一想,邱華棟寫北京,寫得其所,可謂:一甲為一甲作傳,閱讀期待和閱讀沖動油然,無可厚非。
幸遇“北京灣”
《北京傳》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260千字,從體量上講,這書不謂之大,注釋中參考的書籍112部,不謂之多。
對《北京傳》的閱讀,打破了以往的閱讀格式,或者說習慣。隔過了“序章”《中國尊的瞭望》,從第一章《薊城與燕都》開始,以往讀書先讀序言,再讀后記,之后才讀正篇。對《北京傳》的閱讀,是從留下一些不解或者韻白后,再從序章和后記尋覓解讀,作為補空。
“北京灣”這個提法,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之前肯定與自己的眼界有關,所以沒有遇見。北京灣,奠定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之間的沖擊、交匯、融合,是這座城市孕育、誕生、成長的必要元素。地理的重要性也是北京成為世界名城的至關重要元素,毋庸置疑。
“北京灣”地理屬性在潮起潮落的歷史煙云注腳下,封建帝王在城池營建中,既顯示強大的破舊革新繼往開來的勇氣,也映射殘存于內心的恐懼與膽怯,站在歷史的云端,窺伺歷史的墻角,埋藏歷史,消融歷史,呈現出虛無的強盛和內心的忐忑。北京城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浴火重生。
作家在《北京傳》中,從北京歷史的縱深中解析出時空中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政治定位,深淘這塊土地的過去,在歷史經緯中屬于他的輝煌乃至溯往北京城在歷史更迭中的歷史際遇。
作家在資料查證收集,歷史邏輯整飭,事件線索拼接,文章言辭調配,文本字句安裝,時間空間格局的設計,實地勘驗,親身體悟,與歷史蹤跡的比對,彰顯了文化在其中的助力閃光與引領。
創作的初衷與責任
記得已故作家張賢亮的《一億六》,正如邱華棟先生被約稿后的靈光乍現,或者說厚積薄發的出口,《北京傳》這部書的創作,是一句應承,是一次付諸,體現責任與應諾之間的誠信對等。誠然這部書早列入先生的創作計劃,受《倫敦傳》的影響,和作家沉浸首都30年的思考,都為這部書的問世,奠定了思考和觀察的準備,突然也不突然,應當也是應該。
《北京傳》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城市的歷史的跟帖,也是對我們這個偉大國度的歷史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跟帖,具有無法替代的史料價值。北京這座城市不光橫著長,還在豎著長。具備向下、向上生長的多維方式。寫給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單從一些資料的累積,也有難度,在讀《北京傳》過程中,讀到了北京市2—5環的各個環長,書中有翔實的數據。
我讀過王達人、王殿英著的《故宮大觀》和單士元著的《故宮營造》,這兩部書是以故宮為起點和落點而著述的,著墨點在故宮,是北京城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還有這部在讀的《北京傳》,《北京傳》相比前兩部落筆的著墨更為宏觀立體,既站在了歷史的肩頭,也立足現實的胸口,還展望了未來愿景。時間鏈條串聯起來的痕跡與存在,也許是歷史的縱深。
城市傳和人物傳的異同,城市是永續生長的生命體,是時間數軸的繼往開來,空間格局的起伏錯落,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無限,需要聯想,乃至推理。城市傳記更為客觀,因為這座城市的歷史站位、文化根基、事件遺跡、時空過往,無需作家做出任何粉飾,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真實,應該是城市傳記的本來;人物傳記則不同,既要考慮到人物的社會影響,又要小心翼翼對待人物的情緒,還有與人物有關聯人的情結和傳記的作品效應。人物生命的有限性,決定了生命存在期事跡的總量,需要有效地大可能地挖掘。
城市傳記和人物傳記的共同,內容與載體的有限和無限,決定了作品體量的大小,乃至材料剪裁取舍的價值期許。
愛我的北京
我們說,北京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是我們國家的偉大首都,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北京這座城市承載了無數的光輝記憶和歷史風霜。作家的《北京傳》采用了時空間的轉移和對質,慢條斯理地梳理出這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記述這座城市的偉大和歷史恢弘。以宏闊的視角,梳理北京三千余年以來的歷史傳承、空間變化和功能演進。
邱華棟先生對《北京傳》的創作,既是一個作家個體對這座城市的理性觀察,又開啟了這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城市的群體記憶。《北京傳》中所記述的一磚一瓦,一個個建筑集群,一條條胡同,一個個四合院的匯集,一些豪杰普民的身影,則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的立體與宏偉,古今交錯的全然。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現代以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當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都是北京作為世界大都市的傳奇般的擴寫。這一雄偉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的鑄造,使北京成為人類的建筑杰作,中華兒女的自豪。
客體與主體
在北京生活工作近三十年的作家邱華棟,在時空冥冥中,得到了這座城市的召喚,正是這種召喚,賦予了作家對這座城市保持著探索的好奇和熱情,保持著文學和文化、使命和應該。他不斷地收集著關于北京的各種資料,據說有四五百種之多。這些資料為《北京傳》奠定了橫空出世的可能與必然。二十多年前,邱華棟一個外來身份的好奇,和當下一個北京者自居,這兩種身份的演變,給了他創作的多重視角,從主客觀的維度出發,去探及淹沒在時空和建筑深處的歷史,又從當下的現實中勾勒遠大的未來。他騎著自行車,一站一地的感受北京的城市天際線,這是北京以外的人沒法完成的,他開上車在幾環的高速公路上俯瞰立交橋下的北京,這也是北京以外的人沒法完成的。
他不僅是一個成熟的漫游者,在歷史復雜的資料與現代北京豐富變化之間自如穿行,他還是以北京人的淡定和安然出發,波瀾不驚地有條不紊去扣響每一扇大小街巷的門扉。他搭建起的絕非是一部20余萬字的建構,更應該是數百萬字的北京的宏觀與微觀。
特別在閱讀《北京傳》時,文學架構的處理是體恤溫潤的,不是20多萬字的簡潔所能意會,主副章的疊加設計,彌補了閱讀中宏觀呈現的迷茫,主章的空白在副章中得到了彌補,使讀者的閱讀感受不至于產生懸空的驚悚和斷崖的無奈。正如《北京傳》新書發布會中有這樣的說法,“……每一個轉彎處,都有一個聲音在背后延攬,從歷史的宏觀落入日常煙火中”。
《北京傳》中談到,為北京城的形成與發展,而鞠躬盡瘁的人們,無論阮安、梁、陳……他們的故事都是那樣中和,亮點頻現,這是責任,是專業的責任,也是專家的責任,是當代的使命,更是歷史的使命,這些人無疑都成為北京城輝煌中的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他們留下的是什么?是寶貴的人文、專業、文化、知識財富。
我還在《北京傳》里,知道了老舍《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這是作品的功德,作家的功德,否則我不會去研究或者深問《四世同堂》的枝梢末節,只是欣賞老舍一代文學大家的文學功績和成就。
《北京傳》告訴我們
《北京傳》告訴我們,北京城是集各種人文薈萃,各種理念并存,各種美學互濟的城市。如果想知道,2010年和2019年各自年份北京地鐵的通車里程,《北京傳》明確地告訴了讀者;想知道,去機場如何更便捷通暢,邱華棟老師在《北京傳》里,也會有現身說法;新時期北京城發展的表述“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新中國十大建筑”前世今生,在其他地方尋找這些信息,一定會大費周折,但《北京傳》都會告訴你。知道北京城的城市色彩基調嗎?或者說你能說出你對北京城市色彩色調的認知嗎?《北京傳》也會告訴你;到北京去天安門是不二選擇,那么,到天安門究竟是尋求什么?天安門廣場給了我們公共空間和精神空間的雙重慰藉,以及中國公民主人翁的歸屬感!在讀《北京傳》之前,真的沒有得到天安門給予人們的是“家國坐標”的認知啟示。
作家對歷史客觀對待的目光和觀點,是學者型的學問,巧妙避過敏感區,行筆于學識與學理的客觀之中。
作家以廣博的視角,詳實的史料,站在時空高處,對北京的古往今來進行了解構式的串聯,精要分析了歷代王朝的性格特點,精準描摹了封建帝王入主京都的心理個性。
從宏觀上,《北京傳》歷史線條疏朗,由彼及此,循章見序;從微觀上,《北京傳》知微見著,作家從老舍和王朔兩代北京作家的作品里解析,北京文化真實性格和北京生活的地道性情。
時空三維暢想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北京傳》里討論“方案”到未來的智慧城市,我們作為國人,作為讀者,從中看到了情懷和未來,作家以文化的角度探及到未來北京城形象的豐富,和健康富有勃勃生機的城市生命體。
邱華棟在《進入北京三千年的生命,非虛構與想象力組成一把立體鑰匙》訪談中說:未來北京,一個是北京的空間格局,已經變成京津冀一體化構想下的首都了,從這一點來看,城市的邊界似乎還在擴展。另外一個方面,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的發展,使得北京這座城市會有虛擬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和想象的、未來的多個層次。我覺得智慧北京肯定是正在到來的現實。
這樣的人文論點與讀者達成一個空前一致的期待,這期待是中華兒女對首都的期待。
邱華棟老師為我們這種共同期待構建了文化或者說文學模型。
本欄目責任編校:鄔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