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1年到2021年,百年滄桑巨變。一座座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從衰敗走向興盛,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再從全面小康邁向全面現代化,我們在不同的城市發展印跡中找到了推動中國前行的動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
這里是于都,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8.6萬余人在于都集結,夜渡于都河,踏上了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征路。今年,“長征渡口第一橋”于河大橋完成了87年的歷史使命,成功爆破后成為歷史記憶。即將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起元大橋”,這一項目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標志性建筑。
這里是晉江,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走出一條特色縣域發展路子。堅持“晉江經驗”引領,堅定創新前行,在“十三五”期間晉江綜合實力實現跨越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2.5萬元,年均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年均增長2.6%,本級收入年均增長3.5%。城市投資潛力、營商環境位列全國縣域第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四,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回望百年征程,從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到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奮斗路上,有著太多的故事可以講述。比如紅旗渠的故事,人與自然并不僅僅是和諧共處,而是有著如此漫長的斗爭過程,在那條人工天河修建的歷程中,那么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奉獻了他們的青春年華,換來了林州大地水潤物豐,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更改善了生態環境。綠水青山,那是用生命換來的!比如汶川,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將這座城市毀于一旦。悲痛過后人們重新開始建設,在廢墟之外一點一滴使這座城市重獲新生。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涌入這座小城。13年過去了,現在的汶川,山清水秀,綠意盎然,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里是汶川,這里是林州,這里是鳳陽……這里是2800多個縣市的共同奮斗史。雖然我們不能全部一一道來,但是無論在戰爭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乃至新時代,我們都能發現這樣的示范榜樣。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的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扎根在不同的縣域,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弦的奮斗凱歌。
溯往憶舊,奮斗精神歷久彌新。
我們可以看得見,一座座城市正在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我們可以感受到,“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正在成為城鄉融合的主調,“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在西北小鎮,還是在沿海大城,無論是新城建設,還是老城煥新,都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
而今邁步從頭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這些城市主政者們奮斗的目標,而這也將是未來一百年奮斗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