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晚霞映紅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唱的是咱長征源,當年送走我的紅軍哥哥喲紅軍哥哥……”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門口,這樣的歌聲時常響起,引得游客競相跟唱。
于都河畔,長征渡口。于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在此集結出發,踏上漫漫征途。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原于都縣城東門渡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于都這樣的紅色地標串連起來的。每一片紅色土地,都見證了革命先輩艱難曲折、不屈不撓的求索歷程,記錄下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舍生忘死、赴湯蹈火的偉大犧牲、偉大貢獻。百年間,中國共產黨創造的發展奇跡,就承載于中華大地上眾多縣域的奮斗與初心中。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皩τ谖覀児伯a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踏上紅色革命圣地,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多次強調要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精神中汲取養分。在中國大地上,眾多紅色印記組成了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
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由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于2012年認定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就誕生在這里。1923年8月,在安平縣臺城村,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弓仲韜,帶領兩名剛剛入黨的農民黨員,建立起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后,在黨的領導下,這個農村黨支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發揮著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用。
江西省于都縣,刻著“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口”的石碑佇立江邊,見證著曾經的一段歷史。1934年10月,紅軍主力8.6萬人跨過于都河,從這里踏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當年,整個中國的革命事業命懸一線,危在旦夕,是長征拯救了革命,是歷史選擇了于都。
山西省靈丘縣白崖臺鄉白崖臺村、東河南鎮小寨村、蔡家峪村一帶,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里。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此殲滅日寇1000余人,沉重打擊了日寇的猖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人民的抗日信心。這成為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史、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中國人民民族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關鍵性階段,黨中央和毛澤東連續組織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在遼寧省黑山縣、安徽省蕭縣、河北省泊頭市,三大戰役如火如荼,為奪取全國勝利發起總攻。
吉林省集安市地處中朝兩國邊境,鴨綠江水清澈而平靜地流淌著,橫亙在江上的一座鐵路橋默默佇立。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座橋見證了42萬名志愿軍集結開赴戰場,承載了成千上萬節車廂軍用物資運往朝鮮,運送了一批批回國救治的傷員。當時,集安這個只有14萬人口的縣城,連同它如今隸屬的通化地區共88萬人口,傾全城之力支援戰場。
河南省林州市,曾經的名字叫林縣。1960年2月開始,在太行山的半山絕壁上,飯都吃不飽的林縣人民硬是用最普通的工具削山架橋,建成了一條“人工天河”。1965年4月5日,河南林縣紅旗渠總干渠建成通水,徹底改變了林縣缺水的歷史。林縣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的夙愿。
安徽省鳳陽縣,1978年,農村變革的火種在這里點燃。那年冬天,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了農業“大包干”,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湖北省鶴峰縣,賀龍元帥的第二故鄉,新中國第1號烈士段德昌和王炳南、賀英及3000多名鶴峰籍革命烈士長眠于此。西部大開發后,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的修建,巴東港的復建,恩施機場的擴建,鶴峰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四川省汶川縣,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8.0級地震在這里發生,震中位于汶川縣映秀鎮西南方。地震影響波及大半個中國。災情發生后,全國各地積極援助,全力幫助汶川縣進行災后救援與重建。汶川大地震援建充分彰顯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見證了中國人的凝聚力,書寫了人類抗震傳奇。
近年來,晉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立市”的理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綠色、低碳、轉型、可持續……在晉江市政府的各級各部門報告、文件中,這些詞匯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藍色經濟、綠色發展,晉江市要的GDP是綠色的GDP。
銘記歷史,是為了繼續前行。如今,新變化、新氣象在紅土地上不斷涌現。
于都正以不渝的初心走好新長征路。在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中心位置的一座雕塑上,一句話特別醒目——“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拌魃教额^,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以前的潭頭村基礎設施薄弱,且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大多數村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通過快速發展,2017年,潭頭村實現整村脫貧。不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2019年7月,潭頭村成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民們紛紛加入,一同發展“富硒食堂”、民宿與紅色研學旅游項目。目前,潭頭村已有149戶村民入股發展“富硒食堂”,17戶村民辦起了民宿,過上了好日子。
震后的汶川,圍繞“世界汶川、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的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門戶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以項目建設、旅游商品開發、羌禹文化體驗為重點,努力培育和發展旅游經濟,致力于打造宜居汶川、暢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汶川縣城以嶄新面貌矗立在山谷中央,岷江兩岸高樓聳立,現代化小區、學校、居民活動廣場一應俱全。汶川人民在全新的環境中,以樂活的姿態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華燈初上,岷江兩岸多彩的霓虹燈交相閃爍,被染得色彩斑斕的岷江之水,奔騰向前。
近年來,靈丘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傾力建設面向京津冀雄的安全食品供應區、生態涵養保護區、全域旅游示范區、數字產業聚集地,奮力開啟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幸福富足魅力靈丘新征程,把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作為奮斗目標,將靈丘縣的山水文脈、生態農業、休閑養生有機融合,以“紅、古、綠”三色構成靈丘旅游的底色,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助推鄉村振興。這座晉北小城的未來值得期待。
今天的中國大地上,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傳承革命精神,推進鄉村振興,當年的革命老區正闖出一片輝煌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