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望華
柳宗元在《小石潭記》開頭描寫道:“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作者未見小石潭之景,先聞其聲,以身上佩戴的珮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來比喻聽到的潭水聲,寫出了水聲的清脆悅耳、清亮誘人,讓人對小石潭的美景充滿期待。
張潮《幽夢影》中如此描述聽“聲”之樂趣:“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
確實如此,人是在有聲世界中生活的,一生一世都離不開“聲音”。可是,“聲音”無形無影,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從這個角度來說,“聲音”的描寫比其他事物的描寫似乎要難些。那么,我們在寫作時如何將“聲音”描繪出來,讓自己筆下的文字有聲有色呢?
1.描述——引發聯想,激發想象。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導讀者憑借生活經驗去展開聯想與想象,從而感悟到其描寫的聲音。這是描寫聲音常用的手法之一。王蒙《在聲音的世界里》將風格迥異的戲曲唱聲描述得精彩至極:“河南墜子的調門與唱法則富有一種幽默感,聽墜子就好像聽一位熱心的、大嗓門的、率真本色中流露著嬌憨的小大姐的白話。戲曲中最讓我動情的是河北梆子,蒼涼高亢,嘶喊哭號,大吵大鬧,如醉如癡。”具體細膩的描述充分調動了人們的想象,于是,熒屏上、舞臺上、生活中聽到過的“河南墜子”與“河北梆子”迥然不同的唱聲便會在你的耳際縈繞。
2.摹擬——惟妙惟肖,如聞其聲。巧用“擬聲詞”來描寫“聲音”是運用最廣泛的方法。何立偉《白色鳥》中用“咯咯咯咯”摹擬兩個少年純真的笑聲,用“嘶嘶嘶嘶”摹擬蟬鳴聲,用“嗡嗡嚶嚶”摹擬蜂鳴聲,用“咚”摹擬石頭落水的聲音;江口渙《鶴群翔空》中用“哦——哦——哦”摹擬鶴群翔空時發出的啼聲,用“颼”摹擬蒼鷹疾速沖進鶴群時發出的響聲;沈石溪《斑羚飛渡》中用“咩——咩”摹擬斑羚羊的吼叫聲……
3.比喻——生動具體,親切可感。恰到好處地運用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來描繪“聲音”,讓人從形象生動的“比喻”中品味到作者筆下所寫的“聲音”。王蒙《在聲音的世界里》運用了一組“博喻”:“肖邦的鋼琴協奏曲如春潮,如月華,如鮮花燦爛,如水銀瀉地。”鋼琴協奏曲中樂聲的輕重快慢、急緩高低通過“春潮”“月華”“鮮花燦爛”“水銀瀉地”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你從中去感悟,從而思之得之。如此寫“聲”的確妙不可言。
4.通感——賦聲以形,歷歷可見。用“通感”描繪“聲音”,化無形為有形,讓人可見、可觸、可感、可品。劉鶚《明湖居聽書》運用“通感”描繪王小玉演唱的美妙歌聲:“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這里先把“聽覺”的歌聲用“味覺”吃人參果來描繪其歌聲的悅耳動聽,再用“觸覺”渾身暢快來表現歌聲之美妙令人心曠神怡,接著又用“視覺”鋼絲拋入天際描繪音調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5.烘托——側面繪聲,如臨其境。側面描寫“聲音”有如“回音壁”,把所描寫的“聲音”映射出來,讓讀者從其“回音”里品味到其聲。這種間接寫聲的烘托藝術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寫難以替代的。《明湖居聽書》中王小玉演唱完時,用了“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的描寫,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美妙絕倫。又寫臺下聽眾的議論:“……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她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她的書……”聽眾的感受烘托了小玉之歌聲是何等美妙,何等悅耳,何等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