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燦 楊家曄
王德三1898年7月15日出生在大理州祥云縣一個耕讀世家,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的活動家、陜北黨組織的主要創建人、云南革命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他重視用革命的理論來指導斗爭實踐并為此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在黨的六大發言中,他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云南的實例闡述了關于土地分配、農村階級劃分等問題,結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揭示了少數民族受苦的根源,指出少數民族翻身解放的道路是“黨引上路跟著走,想要成功要爭斗”。縱觀其一生的發展,可從四個方面論述。
一、家族淵源培育了王德三的民主意識
王家一直以來以詩書傳家為本分,十分重視文化教育與學習,家庭中“子侄螽斯振振,延文武兩師于家,秀者教讀,強者教武,樸者教耕”,這段話引自王德三烈士曾祖父墓志銘。烈士胞兄王復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個發起人之一)為祖父王榛所寫《先祖行述》,認為先祖“世以耕讀為務,豪邁英爽,仗義疏財,終生不涉官場,在家鄉設館辦學”;王德三在獄中遺書評價祖父:“我們的家庭,是所謂書香寒士的人家,祖父一生沒有做過一件錯事,他不是一個什么偉大的人物,而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祖父的德行善舉讓百姓稱道,讓官場敬畏并仰慕,曾有北大教授馬敘倫、陳寅恪題詞“滇西人瑞”“德冠儒英”贊美他,1922年6月,政府為祖父在村口建立功德牌坊,全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為王榛先生題詞“年彌高德彌邵”鐫刻在牌坊上,這個牌坊是眾望所歸,至今還在。
在這文化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氛圍中,王德三受到了良好文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王復生回憶說:東方未明,祖父便促吾兄弟起床背誦前日所讀詩書。王德三九歲能講《四書》,13歲考入大理中學,中學時代的王德三,學習極為用功,每天早晨3點鐘就起床讀書,他酷愛數學,學校考試,成績總是一百分。
烈士父親王之溎的育子之道,則是主張把兒子送到社會上去,讓他們在艱難困苦中,在各階層的社會中去增加閱歷,求得知識,培養冒險勇敢的精神。所以,他先后支持16歲的王復生、15歲的王德三和13歲的王馨廷外出求學,讓他們在激蕩的社會風云里經受鍛煉和考驗,希望他們成為于社會、于人民有用的杰出人才。王家所謂“書香世第”就是這樣根深蒂固形成的。
從王家祖孫幾代人的人生中看,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無不透出“忠孝仁勇”四字。忠孝仁勇就是心中有國家,心中有社會,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孝道,心中有仁愛,舍小我,為他人,舍小家,為大眾,敢于擔當,勇于做憂國憂民的匹夫。這完全體現了王家代代相傳的“功名利祿其外也;忠孝仁勇至上焉”的良好家風。祖父和父親的種種德行善舉,啟迪著王氏兄弟幼小的心靈。王德三在大理古城讀初中時擔任班里的副班長,一次數學課上,教師板書出現錯誤,他大膽給老師指出并進行糾正,為求真求實而不顧損傷“師道尊嚴”;在與同學們走上街頭鬧學潮時,巡警干預并策馬踏傷市民,王德三據理力爭,并為維護正義帶頭動手打了巡警,自己也因此被打傷,兩個同學被抓捕,為了營救學生和維護正當權益,王德三參與組織了全校罷課,迫使當局釋放了被關押的同班同學。王德三的正直正義,具有擔當的忠勇之骨已如初生牛犢般頑強地表現了出來。
二、偉人引導奠定了王德三的革命理想
王德三在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期間,結識了周恩來,為了幫助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滇軍)培訓政治工作人員,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決定在第三軍軍官學校舉辦云南政治補習班,學員大多是新滇社和云南青年努力會成員,王德三兼任班主任。他親自講授馬列主義基礎課,還聘請在廣州的著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如阮嘯仙、羅綺園,省港大罷工領導人李森,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李求實、婦女運動的領導人廖夢醒及共產黨員韓麟符等到訓練班講課,在學員中培養發展了28名中共黨員。
在黃埔軍校任教期間,王德三按照胞兄王復生的吩咐,帶著“云南醬辣子”去見時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所長毛主席,一盒小辣椒,蘊藏大世界。1919年,王德三胞兄王復生就讀中國共產黨搖籃北京大學,室友鄧中夏、羅章龍經常約好友青年毛澤東入室交談,革命領袖毛澤東好吃辣椒,而云南人王復生又恰有“云南醬辣子”,他們的交往是從吃“辣椒”開始的,毛主席說:“我們湖南人愛吃辣椒,你們云南人也愛吃辣椒,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味道真是不錯!”1920年1月18日,王德三胞兄王復生歡送毛主席回湖南,約了幾位要好的“革命同志”在北京陶然亭暢敘革命理想,這有照片為證,照片左三、左四為王復生、毛澤東,左五、左六為鄧中夏、羅章龍。王德三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入黨,后當選中共云南第一任省委書記、全國第六次黨代會代表,是紅紅的云南辣椒引導王德三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春,當王德三再次把“云南辣椒”呈現在毛主席面前時,毛主席脫口而出:“云南辣椒,好吃!”當然,真理的味道更是好吃,王氏兄弟與毛主席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導下,培訓班學員們的政治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學習結束后,他們中的大部份人進入第三軍、第十六軍做政治工作,在北伐中作出了貢獻,另外十余人隨王德三回到云南,在云南的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偉人毛主席的指引,使王德三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激情通過“云南辣椒”燃遍了云嶺高原。
三、深入實踐萌發了王德三的群眾觀念
1927年,中國革命處于低潮,王德三回云南工作,他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區,與少數民族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親自寫了啟發少數民族勞動人民階級覺悟的《夷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少數民族勞動人民進行教育最早的宣傳材料之一。他在云南首先提出了“民族平等、打倒土司、分配土地”等民族政策。他主持制定了《少數民族問題大綱》,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云南少數民族問題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對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理論發展及其指導有著重要的意義。他非常重視到工人、農民、士兵、少數民族中作最基本的馬列主義啟蒙宣傳,他每到一地都不遺余力地作演講、寫傳單、發動群眾、組織斗爭,深入斗爭實踐萌發了王德三的群眾觀念,使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在黨的六大上,王德三結合云南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認真、中肯地提出了黨與群眾“關系隔離”、“黨的力量在白色恐怖下被削弱了”的論斷,提出“要鞏固黨、抓住群眾”,要“加強黨在群眾中的領導”,要“準備暴動”,但又反對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即刻暴動”的左傾盲動,他以自我批評的精神檢查了云南黨的歷史太短,“革命運動的發展不能跟上中央的腳步”。
王德三的發言,對六大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糾正黨的建設脫離群眾的傾向和左傾盲動主義傾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討論農民與土地問題時,他指出了李立三同志的報告中沒有明確農村階級的劃分,應以“土地關系來劃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他從這一觀點出發,以及我黨應該依靠和團結的力量,以及應打擊的對象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提出了在農民土地問題上的兩個重要部份:一是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農奴在云南“占人口五分之二,多數是少數民族”;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在“民族感情上很易團結,他們的斗爭和反抗是很有力的”,因此是值得關注的“一支很重要的革命力量”。
四、鐵血丹心造就了王德三的歷史功績
王德三1921年加入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德三在陜北地區宣傳馬列主義、創建黨團組織和開展革命活動,為紅軍長征和后來黨中央在陜北建立根據地,奠定了工作基礎和群眾基礎,培養了謝子長、劉志丹、劉瀾濤、閻紅彥等一大批革命青年。
王德三是云南早期地下黨的卓越領導人,他對云南黨組織的創建和云南早期革命斗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德三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和理論建設作出了貢獻。關于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軍閥之間的關系問題,他認為“軍閥是帝國主義的爪牙,帝國主義的勢力賴軍閥而雄大”,他鮮明地提出了國民革命的對象,就是“打倒帝國主義之工具——軍閥”;關于國民革命的基本理論和政策問題,他認為“普遍的民眾的呼聲,同時也是國民革命急切的要求”,他明確提出建立革命聯合戰線的問題,指出國民革命的主力軍,是最大多數的工農,而“商人及知識分子,也是革命過程中的別動隊”;關于中國革命究竟應由工人階級領導還是由其他階級領導的問題,他認為工人階級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的斗爭精神,“是最勇敢前進的無產階級的前鋒”,是民族革命中“主要的動力”,完全能夠“擔負他的民族革命中的領導責任,領導工人及被壓迫的民眾,走向世界革命的道路。”
鐵血丹心寫忠誠。1930年冬,由于叛徒的出賣,敵人抓到王德三,想盡辦法威脅利誘,妄圖完全消滅云南地下黨,徹底撲滅云南革命的火種。但是,錚錚鐵骨的王德三堅貞不屈,毫不動搖,他抱定為黨為人民獻身的決心寫下了一封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崇高情懷的遺書。他寫道:“父親:兒自信沒有做什么對不起父親、對不起人類的事,兒非病死短命,是被人壓迫去成仁就義。從表面看來,父親活生生的兒子、兒媳最親愛的丈夫,紀兒(王德三兒子王紀中)的偉大父親被人奪去,是最可悲慟的事情,可是古人說:人各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懋兒(王德三小名王懋廷)已處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茍活,那就要做出些無廉恥的事情,那時你兒子又有什么臉在人世上,天下人聽見云南人就要罵懋廷是無恥的人,云南人提著王字,就要指著祥云縣說些不好聽的話,懋兒現時只有拿定主張把身子獻給人類了”。一個革命戰士視死如歸的氣魄,躍然紙上。
面對敵人的屠刀,王德三對戰友發出自己的豪壯誓言:“拼著這傲逆的頭骨,粉碎束縛著人的鎖鏈”、“讓鐮刀斧頭的紅旗,飄揚在你的家頭,英待特納雄耐爾的歌聲蕩漾于你們的四周!”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昆明盲啞學校 楊燦
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楊家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