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歷程幾乎就是園本課程研究的歷程。我園地處北方一個小城市,周邊都是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孩子從小在這個環境中耳濡目染,對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因此,作為課改的試點園,在課改理念的引導下,如何充分利用社區的自然環境和教育資源,更好實現教育與家庭、社區一體化?如何讓孩子走出學園、走進社區、走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去?讓地方資源走進幼兒園的課改實踐中呢?我們以此為依據來思考我園的課改定位,在幼兒園與社區的雙向合作中做了更多的思考與嘗試:
一、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幼兒發展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充分挖掘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是建立社區、家庭、幼兒園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有效途徑,是開展本土化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們以幼兒園課程鄉土文化為切入點,開展一系列“我愛家鄉”的主題活動研究。讓孩子在與材料及環境的互動中,進一步積累對家鄉植物的認識,了解農作物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在開展“我愛家鄉”課題研究時,首先我們邀請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民講解如何種植、澆灌,并與他們交流開展本次活動的設想,虛心的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得到一致贊同認可和支持。在一次次與家長的交流、探討中我們的老師對農作物的相關知識經驗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家長成了我們的活導師,社區環境成為我們的活教材、活課堂。在活動開展中家長主動為我們搜集、提供相關豐富的信息與資料,多次帶領組織教師、小朋友參觀大棚蔬菜園。凡是一切有利于孩子的,能促進孩子發展的資源,我們都納入活動的范疇。因此,我們結合主題活動開展親子活動——愛心種植,讓每個家長都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為我們出謀獻策,讓我們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
二、活動整合,多元化發展
園本化課程的構建是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也是確保幼兒園課程真正適合幼兒發展的有效載體。因此,我們立足本園實際、利用本土資源,以試點班為課改突破點,帶動其他班級。全園圍繞如何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關注,懂得欣賞生活與環境中的美,體驗勞動的樂趣,萌發熱愛家鄉、親人的情感。我們對教育活動目標與活動課程的構建上,緊密地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技能與知識、預設與生成、顯性與隱性四方面的整合,力求在每一次的活動中獲得親身的情感體驗與恰當的表現機會、獲取與終身發展有益的經驗。
其一,注重與幼兒建立和諧的、互動式的師幼關系、建立師幼間動態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實現教學相長,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構建課程。
其二,積極挖掘環境的教育功能,讓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能與孩子對話,創設富有教育性、藝術性、操作性、探索性、開放性的種植園地,各班還根據主題的開展創設了相應的區域。如在幼兒園開辟自然角,幼兒會運用各種大口瓶、瓦罐、塑料盒、花盆等簡陋物品。有的裝土栽植物如菊花、小菜、小草……有的裝水養小動物,如小蝌蚪、小泥鰍……還有可以用雪碧瓶剪成小花藍裝點土培植各種蘭花垂掉在那兒。更重要的是根據不同的季節即時更換不同的自然物。使自然角不斷充滿生機,這里是由人工培養的大自然的縮影,是室內的一個微型自然界,它是幼兒認識事物的一個通道。它是幼兒美術寫生的活標本,它是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好素材。它是美化室內環境的裝飾品。老師可以隨時從自然角里端來一盆東西來激發幼兒操作探索的興趣。它可以培養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發展,開發幼兒的智力。
其三,結合社區、家庭自然環境促使幼兒潛移默化、自然習得。我們的社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有蔬菜市場、農作物市場等等,為了更好的發揮其教育功能與價值,我們與社區保持密切聯系,有計劃、有目的地定期組織幼兒圍繞該內容開展相應的活動,增進幼兒的直接經驗,萌發幼兒好奇探究、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的潛在意識;讓孩子在靈活多樣的活動空間與活動形式中按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結伴組合,自主學習,共同合作,感受到身邊資源的多種用途,孩子們的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就在實地參觀、調查的活動中得到了發揮與發展,有自主學習的欲望。
其四,有效調動社區的人力資源。社區與家長蘊涵著不可估計的教育資源,我們鼓勵社區中各行業和家長中有特長的人員參與我們的教學活動組織。如:社區的交警來給孩子講他們的工作以及交通安全、交通規則等,與幼兒一起游戲教幼兒如何做一名交通警察;消防人員給孩子講防火安全常識,教幼兒如何預防火災的發生及在火災中怎樣自救等;各行各業的人員都能教給幼兒豐富的知識,使幼兒在與他們的接觸中,幼兒的見識更加開闊、知識面更廣,對社會生活更深的了解。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同時,社區各人員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更直觀的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了解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體現了更高的幼兒教育價值追求,也提高了課改的整體效益。
三、走出校園,走進農村
社區是幼兒個性發展、表達表現的大舞臺。為了讓幼兒融入社會生活,親身體驗成人的活動,讓幼兒在參與成人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潛質表達表現;我們與社區密切聯系,將參與社區的活動納入學園的常規教學中。如在社區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讓我們的孩子到社區的商店去購買,從而認識和體驗生活……在與社區提供的互動環境中,鍛煉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能力及自身大膽自信的心理素質;加深了孩子對周圍社會的了解,萌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識也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得到發展。
另外,還要把幼兒帶出園門,運用農村的實物對幼兒進行直觀教育。以生動的形態、特征為擴散點來啟動幼兒的發散思維。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驗,用“意”創造,用“情”耕耘,讓地方自然資源走進幼兒園,走出教改的新思路,讓我們的自然資源與課程改革相結合,讓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課程構建在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鳳臺幼兒園?姬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