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一門課程的廣義來說,指的是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從一節課的狹義講,指的是學生在課文學習上有所收獲,具體表現在:知識上有收獲,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治,思想上有啟迪,習慣上有改進。如今,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擺在我們教師面前,是一道難題。特別是新課程的推進凸顯了這一問題及其解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本文根據小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標,探討語文有效教學要著力解決好相關的策略,必須解決好以下五對關系。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工具性具體包括字、詞、句、篇四項內容和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它表明程具有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功能或任務。而人文性是指精神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內容,具體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人格、心理品質等。人文性在教學中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著眼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正確的價值取向、高尚的審美情趣。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顯著特征是思想性、人文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尋找和展示對學生成長有益的精神“食糧”。這就是說,工具性和人文性,即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兩者雖然是相互包含、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兩者還是有主與次、直接與間接、顯性與隱性、基礎與提高的分別。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要突顯工具性的價值和地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人文性的教育不僅要有附著物,而且它有著妙不可言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機制。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防止以下兩點,一是脫離語言文字的教學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孤立地、人為地、生搬硬套地進行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低效的。二是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這也只是一種知識教育,不會成為有效的人文性教育,對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有任何實際作用。
二、語言理解與語言運用的關系
語言理解與語言運用是語言文字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理解是基礎,是手段;應用是提高,是目的。理解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一種思維活動。運用是比理解高一層次的認知目標,它指的是能在新的情境中使用已理解的知識。顯然,理解是解決知不知、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
新課標突顯了“語言文字運用”的一面,在實際情況中,理解畢竟是運用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透徹的理解的基礎上的知識,才被正確、靈活和創造性運用,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為此,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幫助和引導學生透徹理解。
三、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
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對教與學關系進行正本清源。首先要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觀念。其次要重建教與學的關系。第一,要因學論教,以學定教,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說:“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也就能夠樂學了。”所以怎樣學就必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
四、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與學的活動方式和運行機制有預設和生成兩種,預設指的是課堂教學活動按照教師課前的設計和安排展開和進行,生成指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偏離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學生學到了教材和教師教學意圖之外的有價值的東西!學生有豁然開朗、顧開茅塞的感覺,就是開竅、頓悟的表現。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它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激發了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從而使課堂真正發出生命活力。但是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規定性和靈活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它表現為教學規范、教學程序和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保障。但是,我們也要避免和防止把教學科學性、規定性等共性要求變成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齊劃一的不變規格。好教師的教學絕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著什么既定規則的,他們都有各自的個性,并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好教師在教學中會注重具體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動。方法不是公共的,在這個教師算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對那個教師而言未必也就是好的。所以,一個好教師應當是個藝術家。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處理好規定性與靈活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努力構建一種基于規律性、科學性、規定性又融入人文性、藝術性、自由性的課堂教學體系。
五、“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關系
“教教材”指在把教科書當成語文教學內容,把理解和掌握教科書當成語文教學目標;“用教材教”指在把教科書當成語文教學的樣本和憑借,教學要透過“例子”去把握滲透在其中的方法、思想和態度,從而學會學習,熱愛學習,提高語文素養。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關系。從新課程的角度講,“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關系表現為教科書與課程資源的關系。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閱讀材料、網絡、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實踐。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從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就一節課而言,教材應該成為教學的中心,我們一定要確立教材的中心意識,做到不脫離、不邊緣化教材,把教材內容教好,把教材任務落實好,把教材問題解決好。當然,教師把教學重心放在教材上,并不意味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把教學回到語文的本質上來,回到語文素質的提升上來。具體地說,就是要著眼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來教好教材,讓教材的學習對學生能夠真正起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促進作用。這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就得到了統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就有了保證。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可立小學?韋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