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峪鳴 (江蘇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
筆者以碩放實驗小學一至三年級使用的6 本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展開數據分析。
數量上,每篇課文的平均插圖數大致在2 到3 幅,極少數沒有插圖或僅有1 幅插圖。
1.按照插圖內容進行分類:人物類、景物類、動物類。人物類插圖中,一幅圖只有一個中心人物。景物類插圖占據了較大比例,可分為:兒童畫景物插圖、水墨畫景物插圖、實際景物插圖。教材傾向于使用色彩鮮明、風格明快的兒童水彩畫風格的景物插圖,古詩或頗含古韻的課文常用水墨畫進行裝飾,極少數課文使用實際景物插圖。
2.按照插圖功能進行分類:整頁背景型插圖、文字環繞型插圖、人物氣泡型插圖。大量“整頁插圖”格外引人注目,常常兩幅甚至三幅同時出現,往往是一篇課文的主色調,影響課文的第一觀感。文字環繞型插圖,不同于“整頁插圖”,這類插圖的功能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指示、豐富、擴充,常見于新聞稿、記敘文、小說等課文中。人物氣泡型插圖常常出現在課文補充內容中,它以卡通人物加小氣泡的形式出現,有著漫畫特色,主要功能是對于文本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指示,或者直接呈現課后練習或課后思考,有助于學生拓展思路、伸展思維。
筆者采取問卷調查、訪談、觀看教學實錄等方式對目前一、二年級教師利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輔助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
本次選取的調查對象為南京、無錫兩地共3 所小學任教一二年級語文的老師。發放問卷70 份,回收有效問卷70 份(見表1、表2)。
總體上,教師對小學低段課文插圖比較認可,但14%的教師并不經?;驈牟辉诶斫庵攸c段的教學中使用插圖,72%的教師表示并不會在回顧教學中使用插圖。超過半數的教師肯定了插圖的質量,但部分老師認為課文的插圖“與主題無關”。
?
筆者對應之前選取的教師樣本與隨機選取43 名同學(一二年級)進行了訪談(見表3、表4、表5)。
插圖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但學生缺乏自覺運用插圖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對插圖在教學中的作用雖認識不一,但對插圖的可行性預期比較一致,部分教師教學出現了重圖輕文的失衡現象。
插圖能以其鮮明的色彩和有趣的表達將文本所要表示的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嚴謹之中包含著童真童趣,直觀中也體現著巧妙的藝術性,教師要善于利用插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表3 教師眼中學生對教材插圖的看法
表4 學生對教材插圖的看法
表5 語文教與學插圖使用現狀
如一年級下冊第13 課《荷葉圓圓》中,課文把荷葉比作“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來表現荷葉的作用。課文配以兩幅插圖,第一幅中小水滴安靜地躺在荷葉中,小蜻蜓則舒適地立在荷葉上,第二幅中小青蛙在荷葉上放聲歌唱,荷葉成了它表演的舞臺,小魚兒則在荷葉下嬉戲玩耍,荷葉可以為它擋風遮雨。這兩幅插圖以兒童的視角巧妙地進行了描繪,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插圖是課文精彩部分的重點描繪,或對教學難點的直觀展示,教師可利用插圖導入營造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利用插圖進行巧妙設疑,讓學生說說插圖中所描繪的是什么內容,與文本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利用插圖感受人物形象,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四季》時,通過提問讓學生想象插圖中的各個形象會有著什么樣的對話,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利用插圖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靜夜思》時,提問為什么月光會和霜一樣,這時候通過插圖可以形象地讓學生感知原來是月光照射在詩人的床上,就如同雪白的霜一樣。
插圖還可以使學生對本課的主旨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解,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4 課《鄧小平爺爺》時,通過插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鄧小平爺爺的和藹可親,親自栽種樹苗,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激發學生對于鄧小平爺爺的崇敬之情,從而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與文本構成聯系的有效資源都應當合理利用起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一般依賴有具體形象的事物,之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認知進一步進行加工。插圖以其生動形象增強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審美表達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利用插圖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從而與課堂教學內容形成聯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透過圖像去感悟可能存在的隱含思想內容,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詠柳》時,因為古詩句式結構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可以通過插圖誘導學生,讓學生想象楊柳的體態形狀:春風與楊柳之間會不會對話呢?再讓學生想象春風吹拂楊柳的情形,從而理解春風似“剪刀”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以插圖打開學生思想的閥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后讓學生搜集柳樹的插圖,進一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時,可以通過插圖與課文描寫的內容讓學生分析小鳥和青蛙的形象,讓學生思考:他們到底在爭論什么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爭論?最后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青蛙跳出井底之后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可以讓學生嘗試口頭表達,也可以播放相關動畫,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這樣充滿思考與樂趣的課堂中,學生不斷動腦思考,改變了教師教學時學生只聽講不動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