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郭文英

開展用電設施檢查。 資料圖
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寧夏電力)扎實推進電能替代,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踐行“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的公司使命,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讓點亮“美麗田園”工作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寧夏電力結合寧夏地區農業特色,圍繞“經濟作物、生鮮蔬菜、水果產業、畜牧業及水產養殖業、農業灌溉”五類適合寧夏特色農業發展特點的電能替代重點領域,標簽化形成“紅、綠、紫、白、黃”五彩農業,大力開展電能替代工作,創新農業服務模式,促進特色農業發展。2020年,寧夏電力實施電能替代項目11533 個,實現替代電量31.52 億千瓦時,為寧夏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黃花菜,遍地黃,吃起來,噴噴香……”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東川村就聽到悅耳的歌謠。這里是國網吳忠供電公司的定點幫扶村,現有常住人口523戶2008人,目前全村耕地面積8250畝,其中種植黃花菜4300多畝。
長期以來,由于采用的“燃煤烘干”生產工藝存在熱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嚴重地制約了當地脫貧。為此,吳忠供電公司多次組織技術人員上門對黃花菜烘干產業進行調研,從產品的工藝、烘干率、產品質量、生產成本等幾方面詳細對比,提出了特色優勢的“電烘干”解決方案。由紅寺堡區人民政府投資,為東川村購置一條15 噸烘干線設備,采用自動化控制,無須人工長時間值守,無明火,安全性能好,還有利于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
紅寺堡區東川村“電烘干”項目落地后,大幅提高黃花菜等農作物烘干效率,帶動本村及周邊村鎮經濟增長、脫貧致富,2019年全村325戶黃花菜產業戶均增長2萬元左右,與傳統燃煤烘干相比生產成本降低了20%,返貧率大大降低。項目全年累計實現電能替代電量29萬千瓦時,能源利用率提升50%,烘干效率提升25%,人工成本減少30%,生產全流程實現了清潔化和高效化。
據了解,吳忠供電公司自實施點亮“美麗田園”項目后,共完成了25 個電氣化農業大棚推廣應用,1 個農產品電烘干示范基地,累計促進售電量增長255 萬千瓦時,僅2020 年增長電量159.91 萬千瓦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五彩農業”增值240 萬元。從環境效益來看,合計電能替代量412 萬千瓦時,可減少燃煤消耗23.06萬噸,增加農戶年經營收益約12.34%。同時隨著點亮“美麗田園”項目實施,進一步深化政企聯動,有效分配社會資源,助力紅寺堡59戶農戶脫貧,為59戶農戶增收118萬元,平均每戶增收2萬元。
六盤山下隆德縣,天藍水綠,到處郁郁蔥蔥。在位于聯財鎮的寧夏國隆藥業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40多名村民正在地里忙著除草、施肥……
“這是黃芪片,色澤均勻形狀好看,黃芪適合煮火鍋和煲湯,很受南方客戶的歡迎。”2020年8月25日,寧夏國隆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玲指著工人剛剛切好的黃芪片說道。
跟隨著楊玲,筆者來到生產車間,烘干、切割、分揀、包裝……一道道流程井然有序,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設備。這些包裝好的黃芪、黨參、金銀花等中藥材產品,在福建、上海、廣州等地很搶手。
得益于獨特的氣候條件,隆德縣有“高原綠島、天然藥庫”的美稱,是六盤山區中藥材主產區,境內有藥用植物90科618 種。隆德縣發揮天然的資源優勢,將中藥材種植產業作為脫貧攻堅、農民致富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國隆藥業公司從每年3 月份開始收購中藥材,10月至11月份大量收購藥材,加工車間一年四季不停工。
“原來只想著養家糊口,從來沒有想到發展勢頭這么好,還帶動了一群人。”楊玲說。十幾年前,楊玲貸款3000元開始種植中藥材,現在她成立的寧夏國隆藥業有限公司每年生產加工中藥材520 余噸,創收380 萬元,還能帶動52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楊玲感到很有成就感。楊玲每年開展中藥材技能培訓4 期200 余人次,幫助貧困戶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提高自身發展水平,使貧困戶在家門口成為產業工人。
“從小加工作坊到建設藥材加工車間,凡是遇到用電上的事情,隆德縣供電公司一直很主動。”楊玲說,“從剛開始的幾畝地到現在500 畝,基地藥材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用電設備越來越多,基地的線路越來越好,用電上有問題,供電公司師傅們隨叫隨到,服務可好了。”
“發展中藥材產業,把好加工和銷售環節,才能提升藥材附加值。”隆德縣科技局副局長張科說,國網固原供電公司優質的供電服務,為隆德縣“種植+生產+銷售+研發”的一體化產業體系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隆德縣按照“普惠+特惠”原則,分年度制定產業扶貧方案,建立產業補貼政策和資產收益扶貧機制,大力發展中藥材等脫貧主導產業。中藥材種植規模達3 萬畝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40%。
2020年,隆德縣大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5 萬畝,野生中藥材資源面積達25 萬畝,年產優質中藥材2 萬噸以上,總產值達3.6 億元,有力地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以前曬枸杞,只能看老天爺的臉色,趕上刮風下雨,枸杞就沒辦法晾干,有的粘成一團,品相不好,也賣不上好價錢,去年的存貨每公斤三十幾塊錢處理掉了。不過現在好了,上了電烘干房,不僅烘干時間縮短了,更有利于枸杞干果搶占市場,而且頭茬枸杞每公斤平均賣到100 元,按這樣的勢頭計算,今年比去年的收入增加一倍!”2020 年7月21日,中寧縣舟塔鄉田灘村枸杞種植戶曹發俊看著一爐爐剛剛烘干的枸杞干果,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國枸杞之鄉——中寧縣,每年7 月便進入了一年一度的枸杞豐收季。由于往年的枸杞沒賣上好價錢,在2020年春夏之交,曹發俊早早就琢磨著要上枸杞烘干房,他四處奔波上了一整套烘干設備,眼瞅著枸杞就該采摘了,可這烘干房的用電還沒個著落。2020 年7月13 日,曹發俊來到了舟塔供電所申請用電,供電所開辟“綠色通道”,沒想到僅僅一周時間,烘干房就正式“上崗”了,剛剛趕上頭茬枸杞烘干。
“傳統晾曬多采用自然曬干或風干的方法,周期長、效率低,受天氣影響大,不能連續生產,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質量難以控制,加之蠅蟲侵擾和沙塵又影響了枸杞的衛生品質,制約了咱的經濟收入。今年上了烘干房,電力充足有保障,錢袋子鼓了,干勁更足了!”曹發俊說道。
2020 年,中寧縣供電公司因地制宜,以實施枸杞電烘干“紅色行動”為突破口,積極與政府、枸杞產業局和枸杞加工廠對接,通過了解枸杞加工戶的用電需求,借助政府枸杞產業提升計劃,在全縣枸杞種植基地推行電烘干。針對中小企業配套增加的電烘干設備,還開辟“綠色通道”延展服務內容,為用戶制定經濟可行的供電方案,提供政策法規、技術指導,簡化業擴報裝手續,實施早接快送,助力枸杞產業發展。
目前,用電烘干技術替代傳統的晾曬工藝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枸杞種植戶所重視。電烘干大大減少了污染,烘干的枸杞干果外皮褶皺適中,顏色紅潤,口感更好。截至2020 年末,全縣累計建成各類烘干設施739 座,日烘干鮮果2228 噸,枸杞鮮果機械制干率82.1%,干果總產值17.8 億元,實現綜合產值73.7億元。
據悉,寧夏電力緊扣美麗鄉村建設,抓住再電氣化的良好契機,推進技術創新,加強示范引領,凝聚共識合力,不斷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工作模式從“用好電”向“用好能”轉化,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用能改造升級,助推經濟發展,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中展現國家電網公司的新形象、新擔當,讓老百姓過上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