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崔靜 胡婷婷
截至2020年底,冀北電網新能源裝機達到2831.2萬千瓦。把這串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后若干位,那些默默耕耘在“風光”沃土上的工作者,才會一點點露出清晰的面孔。他們習慣把一次又一次攻堅稱為“穿越無人區”,并且為了追尋那些未知難題的答案拼盡全力。數字不斷上漲的背后,是新能源所這些電力建設者,和他們隱藏在國家宏大藍圖里的尊嚴與夢想。
春種一粒粟。
成長的拔節聲,回響在冀北大地。
從服務“雙碳”目標落筆,國網冀北電科院電源技術中心智能電網與新能源研究所(簡稱新能源所)書寫了屬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他們成為2020年“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獲得者。
春天的故事總能讓人無限遐想。截至2020年底,冀北電網新能源裝機達到2831.2 萬千瓦。把這串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后若干位,那些默默耕耘在“風光”沃土上的工作者,才會一點點露出清晰的面孔。他們習慣把一次又一次攻堅稱為“穿越無人區”,并且為了追尋那些未知難題的答案拼盡全力。數字不斷上漲的背后,是新能源所這些電力建設者,和他們隱藏在國家宏大藍圖里的尊嚴與夢想。
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團隊,究竟以怎樣的速度在新能源發展之路上奔跑?沉甸甸的榮譽背后,又究竟發生了多少故事?
天津大學本碩博畢業、新能源所技術骨干、張雄特高壓電磁暫態仿真平臺技術帶頭人……在多個頭銜的背后,32 歲的王瀟一步一個腳印,踩得結結實實。但在半年前,一場看似普通的肺炎,幾乎輕而易舉地絆倒了這個“人生贏家”。
2020 年12 月底,王瀟開始發燒,渾身酸痛,痰里帶著血絲。幾天來,他連續通宵加班,4個晚上加起來睡了不到10個小時。此時并網最后期限即將來臨,然而該團隊在振蕩評估時發現,部分風電場有振蕩風險,需要24 小時不間斷開展風電機組性能優化與復測。
以為只是患了普通感冒,王瀟有意隱瞞了病情,因為他怕同事“攆”自己回去休息。于是,他用口罩把臉圍得嚴嚴實實,幾乎吃不下任何東西,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用“外賣”潦草地補充一點體力,之后再吞下大把感冒藥。
12月的最后一天,風電場振蕩風險最終通過策略優化而成功化解,所有風電場當天就能安全并網。
那時,王瀟燒得幾乎站不住了。他猛地回過神來,一刻不停地趕到新冠肺炎收治醫院。
CT 顯示,他感染了嚴重的肺炎,雙肺大面積呈毛玻璃狀。等待核酸檢測的間隙,同事們發來慶祝并網成功的消息。這個一米八的大男人,心里突然難受得不行。
他默默翻看手機里的照片。照片上,實驗室晝夜燈火通明,墻角鋪開的行軍床和空的外賣飯盒還沒收拾,正在工作的同事眼睛里布滿血絲,兩個女兒花兒一樣的笑臉,年輕的妻子朝他比劃著“加油”……看著看著,眼里就有了淚。

張雄特高壓檢測現場合影。資料圖
“集中并網的成就感瞬間就被恐懼稀釋得無影無蹤。一想到可能會傳染給同事和家人,喉嚨就像被捏住喘不上氣來,心里揪著疼。”王瀟描述著當時的苦悶。
幸運的是,他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性肺炎,不是新冠肺炎。長期過度疲勞讓癥狀加重,跟新冠肺炎癥狀極為相似。
很難說得清,在這個年輕堅強的團隊里,留下了多少類似的笑容和淚水,沒人記得那些細微的瞬間。他們平時大多沉靜寡言,卻在說起新能源建設和自己的專業時眼睛熠熠發光。
王瀟的朋友圈記錄了一張微信工作群截圖,時間是凌晨1時28 分。他剛完成了一項復核,在群里說了一下結果和改進措施,沒想到提示音響個不停,還在加班的同事一個接一個被“炸”了出來。
“我們團隊是一個有情懷、有夢想的團隊,這是一群會為國家電力事業拼搏的年輕人?!毙履茉此L劉輝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的團隊,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該團隊成員的職業規劃將會和國家新能源事業緊緊拴在一起,全力奔跑過、奮斗過,將無愧于青春。
2020年11月23日,韓家莊風電場測試高低電壓穿越,氣溫已經低于零下30攝氏度,按規定可以停工,但是工期太緊,楊偉新盯著設備一言不發,硬是在冰天雪地里撐了一個星期,完成了檢測任務。
在朋友眼里,楊偉新見多識廣。但只有長年“跟著風跑”的人才清楚,這種走南闖北只限于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當朋友聚會聊起熱門旅游路線時,楊偉新根本插不上話,但是他能對跑過的40 多座風電光伏場站的路線如數家珍。
在塞北壩上白茫茫的雪域,楊偉新能夠準確分辨出風電場的位置、距離,甚至細微的氣象差別。他穿越過張雄特高壓配套的40 多座場站,駐守現場300 多天,檢測過近百臺機組。
近百臺機組的檢測經歷,足以讓他成長為和前輩一樣優秀的專家。去場站的路上,他根本不用導航,那些彎彎曲曲的山路,是“風語者”特殊的定位標記。
楊偉新說,他們是“靠天吃飯”。高/低壓穿越檢測需要嚴格的風象條件,“大風”“小風”都要符合檢測要求才能開展工作。多年跑現場,讓他練就了與風“對話”的絕活——能夠根據天氣細微變化,預測出相對準確的風象條件。
今年4 月28 日,他和同事馬彥偉到達沽源天鵝湖風電場。馬彥偉家在河南,已有半年沒回家了,本來想趁五一假期回家探親,但是任務緊,探親眼看又要泡湯。
沒人比楊偉新更能理解5天假期對老搭檔的意義了。他讓馬彥偉先買好車票,到達現場當天他們就一刻不停開始接線,當晚10時接線完畢,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風來”。
在楊偉新的時間體系里,沒有四季,只有多風季和少風季。從年底至來年春季,壩上地區通常寒冷多風,剛剛過去的4 月,楊偉新又完成了4 臺機組的高電壓檢測。更早一段時間,他們一直在現場干到春節前夕。
一直奔跑在路上的人,老天也會眷顧。4月29日這一天,居然完成了高/低壓穿越全部檢測項目。“大風小風趕在一天,這運氣可以買彩票了?!睏顐バ屡d奮地直搓手。
楊偉新的記憶里,檢測一臺機組最快4天,最慢的一次居然整整等了30天。
或短或長的等待里,他曾經煩悶、焦躁、疲憊,想一走了之,但最終還是留下來了??諘缂帕鹊膱稣?,見證了太多汗水,也承載了太多寂寞。
那些難熬的日子,他經常想起師傅——新能源所副所長宋鵬博士。
2012 年,國家風光儲示范項目即將投運,所有風電、光伏、儲能設備均由新能源所自主調試。示范項目建設選址在張北壩上地區,當時正是寒冬臘月,平均氣溫達到零下30 攝氏度,大雪封山,工程車開到山腳下就走不動了。宋鵬帶領幾名工作人員,背著幾天的飲用水和方便面,拿著鐵锨,一點一點鏟開一人高的“雪墻”,徒步上山。
整整一個月,宋鵬往返幾次,完成所有調試工作。有一次,因為趕工期,沒有及時下山補給,偏偏又遇上再次降雪,幾個人被困在山上兩天兩夜。所幸在雪停之后聯系到同事,幾個人才安全下山。
這次經歷給楊偉新留下深刻印象。2018年,宋鵬因為工作調整,離開了新能源所。但是他把最重要的東西,留給了徒弟和其他年輕人。
這些東西,是楊偉新在場站度過的無數個不眠夜,一點點想明白的。
如今,楊偉新也帶徒弟了。他和師傅一樣,從來沒有豪言壯語,但是他把師傅傳承下來的那些寶貴財富,滲透在每一次任務的細枝末節——他曾經像師傅一樣背著給養徒步上山,曾經在冰天雪地中凍傷耳朵,曾經在呼嘯的冷風中咽下一天中唯一一頓飯……
楊偉新把世界的浮躁一點一點屏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日子越過越簡單:他會為在呵氣成冰的現場吃上一頓熱騰騰的“自嗨鍋”開心,也會為剛上學的女兒“雙百”成績單高興。曾經寂寞的場站變成了他最信賴的地方,他在日記里寫道:“辛苦大干一場,不負夢想與情懷,不枉這無與倫比的時代!”
走在技術前沿的新能源并網工作者,比一般人能更快地感知國家政策的“風向標”。幾年來,風電、光伏場站快速搶裝并網風潮,紛至沓來的各類型檢測任務,漸漸成了劉京波理解電網發展和社會的一種方式。
去年12月的搶裝潮,他一天跑一個站,做涉網參數分析、核實定值單、調試系統。早晨天不亮出發到場站,天黑前趕到另一個場站所在的鎮上,找個小旅館過夜。劉京波記得,最晚一次凌晨2 時多才忙完,趕到下一個目的地,天已經亮了。
去年一年,劉京波累計出差180天,周一至周五在現場,周六周日回實驗室做特性分析,摳技術細節?!叭晷履茉囱b機700~800萬千瓦,是前兩年的總和?!笨焖偕蠞q的數據背后,是和劉京波一樣無數電網技術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國家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決心。
2020 年12 月20 日,他們從崇禮去沽源臥虎石風電場的高速公路上,車前輪突然爆胎。更早的幾年前,他們在路上遇到一米深的暴雪,一路邊鏟雪邊開車,最終還是趕到了場站。
對劉京波來說,這些辛苦“不值得拿出來說”,因為新能源所“每一個人都這樣”。他眉清目秀,談吐儒雅,長年奔波在工程現場和實驗室之間,歲月沒有刻下印痕,反而讓他的眉宇堅毅明朗。只有不經意舉手投足間,左手無名指上的戒指,露出心底藏不住的柔軟。
過了而立之年,劉京波逐漸有了越來越多的牽掛,但是他和這些牽掛的距離在不斷拉遠,因為他幾乎一直在路上。這是一種矛盾的狀態,只要在路上,再苦再累他也安之若素,而一旦回到讓他魂牽夢繞的家里,潛藏在心里的聲音隱約又在召喚。
新能源所所有的成員,也許都會聽到這種召喚。為了追隨它,他們忽略了璀璨的燈火,放棄了絢爛的生活。盡管,他們為之奮斗的東西和這個流光溢彩的世界息息相關。
劉京波說,“十四五”期間,國家規劃每年新能源裝機一億千瓦以上?!暗侥菚r,新能源點亮的燈,能織成一張密密麻麻閃著光的網?!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