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霽華 葉 兵
(1. 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03; 2.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江蘇 南京 210000)
針對當前復習教學的現狀,筆者明確了復習教學的素養發展目標和任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復習范式,受到了省內外同行的關注,被認為體現了“主體化、思維化、意義化”素養發展要求.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復習教學要體現發展素養的根本要求,因此筆者提出了復習教學新的目標與任務:促進認知的深化和發展、提升實踐的能力和品質;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理性精神.為此我們提出了復習教學的“P-G-R”范式,力圖將復習教學從服務于知識積累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服務于素養發展的“創造性學習”、從強化“直覺與經驗”的記憶方式轉變為發展“理性與批判”的實踐方式、從知識再現式學習轉變為問題解決式實踐.
P-G-R范式是“實踐(practice)—引導(guidance)—凝煉(refinement)”的英文縮寫.P:指學生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獨立思考、自主實踐、展示交流的過程.學生的思考、實踐在前,凸顯了基于問題情境的主體優先原則.G:指在主體實踐基礎上,教師設計結構化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再實踐的過程,凸顯了基于主體思維的共同建構理念.R:指對上述問題解決過程的評價、總結與拓展再運用.在前面兩個步驟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通過評價反思提煉思維方法,凸顯了發展高階思維和促進意義內化的追求.[1]
如圖1所示,范式是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主體實踐為目的的多維往復循環過程.第一步P-G-P,主體實踐展示—教師問題引導—主體實踐解決;第二步P-R和G-R,師生共同“回望”提出質疑評價問題,凝煉思想方法;第三步R-P,主體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開展新問題的遷移實踐.范式的3個要素互為因果、不可或缺.缺少“實踐”的“引導”,課堂就會變成教師單向的灌輸,主體思維難以落實;缺少“引導”的“實踐”則會變成盲目操練和機械重復;沒有“凝煉”的“實踐”,“實踐”“引導”過程的思想方法難以生成,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和品質難以得到發展.范式體現了“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再指導實踐”的實踐建構主張,是“學習即研究”觀點的具體體現,可用案例來簡單演繹說明.[2]

圖1
案例1.兩等大光滑小球先后以不同的速度豎直上拋,運動過程中受到等大水平風力,運動軌跡如圖2所示,忽略空氣阻力.比較兩小球在最高點時速度的大小.

圖2
傳統課堂.
學生學習:接受式!
素養發展:無思考、無評價的記憶!
重構課堂.
學生自主(P):情境分析得a小t大,v=at,面臨實踐困境.


思想凝煉(R):評價:我們采用了什么方法?“連續推理”法,可以另辟蹊徑?

素養發展:加深了對學科理解,形成了思想方法、促進了自我認同.
(1) 問題化的實踐策略.教師要將概念、規律和方法轉變為情境化的問題,再開展實踐活動,避免直接灌輸.
比如為了復習磁通量的概念,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情境.

圖3
案例2.如圖3所示,匝數為n,邊長為a的正方形閉合線圈置于磁感應強度B勻強磁場中,線圈在圖中實線位置Ф1=________;線圈從圖中實線位置轉過37°時Ф2=________;線圈從圖中實線位置轉過90°時Ф3=________.

案例3.已知引力常量G,下列能算出地球的質量的是
(A)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及地球離太陽的距離.
(B) 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及月球離地心的距離.
(C) 人造衛星在地面附近繞行的速度及運行周期.
(D) 忽略自轉,已知地球的半徑及重力加速度.
(2) 結構化的引導策略.思維過程是內隱的,結構化體現了教師對主體思維的尊重,教師要根據學生實踐的盲點、思維的特點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要素,預設、生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結構化的問題,實現主體對問題的理性重建,加深理解、發展思維.引導規定了教師的行為,不是和盤托出和包辦代替,而是指導再實踐,體現了P-G-R范式對師生關系的重構,教師從知識灌輸者變成了過程的發現者、思維的合作者.
案例4.如圖4所示,質量為M大滑塊靜置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塊左側為光滑圓弧,圓弧底端和水平面相切,頂端豎直.一質量為m的小物塊,以初速度v0沖上大滑塊,到最高處時,求大滑塊此時的速度.

圖4
學生寫出mv0=Mv,針對這樣的錯誤,教師沒有立即和盤托出,而是根據學生錯誤的原因,提出如下結構化問題:最高處小物塊速度為多少?相對誰為0?相對地面呢?動量守恒定律的的參考系如何選擇?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再實踐,不僅得到了正確答案,且重構了理解.
這里是根據學生實踐情況“滯后”生成的結構化問題,也可以在問題情境中“超前”預設結構化問題,比如在解決回旋加速器中帶電粒子運動時間問題時,教師設置一個“畫出帶電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運動的速率-時間圖像”的問題,這樣的學生對時間的求解有了依托.
(3) 思想化的凝煉策略.實踐、引導過程的經驗和方法通過評價反思凝煉出“一般性”、“異同性”、“方法性”的思想方法,促進高階思維和意義的內化.比如研究勻變速運動的v-x圖像,圖像的斜率不是特定的物理量,我們做如下推導:Δv/Δx=Δv/Δt·Δt/Δx=a/v,問題得到了解決.我們進一步引導學生共同評價過程,提煉出“斜率轉換法”的一般性思想,學生就從“個別化”的記憶上升為“一般性”的理解.思想化要求我們避免做記憶性的、程序性的簡單歸納,而應該重視發展學生的理性與批判思維.比如案例3中,測量地球的質量的方法可被凝煉為“自力更生”、“借助外援”,這樣濃縮了解決問題的特點.再如在學習“速度選擇器”、“電磁流量計”、“等離子體發電機”、“霍爾效應”4個相似的電磁儀器時,我們比較其異同性,得到第1個電場是“原有的”,而另外3個的電場是“后生的”,前3個正負帶電粒子都可以通過,第4個則要單一電荷才可以形成.這種“異同性”的凝煉,避免了零散的記憶,形成了有“意義”的關聯.[3]
(4) 變式化的提升策略.通過變式性、延伸性問題開展再實踐活動,提升思維品質,檢驗學習效果、發展遷移能力.變式化可以通過類似情境,設計追問、延伸的“顯性變式”問題,比如案例1中,提出是否可以另辟蹊徑?是否可以比較落地的速度?案例4中,可以提出如果小滑塊從大滑塊頂端滑出,還能求出大滑快的速度嗎?這些追問、延伸的問題,促進了深度理解.變式化還可以通過創新情境,設計遷移、創新的“隱性變式”問題.

圖5
案例5.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可用來探測樣品表面原子尺度上的形貌,為了有效隔離外界振動對STM的擾動,在圓底盤周邊沿其徑向對稱地安裝若干對紫銅薄板,并施加磁場來快速衰減其微小振動,如圖5所示,無擾動時,按下列四種方案對紫銅薄板施加恒磁場;出現擾動后,對于紫銅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動的衰減最有效的方案是

學生在做案例5時,得到正確答案(A)很多,教師又拿出了一道同樣是考察電磁阻尼的創新情境問題.
案例6.零刻度在表盤正中間的電流計,非常靈敏,通入電流后,線圈所受安培力和螺旋彈簧的彈力作用達到平衡時,指針在示數附近的擺動很難停下,使讀數變得困難.在指針轉軸上裝上的扇形鋁框或扇形鋁板,在合適區域加上磁場,可以解決此困難.下列方案合理的


圖6
學生在做案例6時,很少選對正確答案(D),通過兩個不同情境的問題,發現學生對渦流產生的條件并不理解,誤認為是整個金屬板面上的磁通量變化,通過這樣的遷移題,學生才理解產生渦流的條件是金屬板上任一回路的磁通量變化.如果我們再引導學生完成書本上的圓盤實驗,他們對問題理解和分析問題的品質都得到了提升.
(1) 明確了發展性的目標任務.把人的發展作為復習教學的根本目的,明確了復習教學發展性目標和任務.新目標糾正了復習教學唯升學的思想,使復習教學回到立德樹人的正確方向.
(2) 構建了實踐性的復習過程.把主體實踐作為人的發展基本方式,構建了整體聯通、多元合作的實踐范式.如圖7,主體實踐通過“四個步驟”,實現了聯系中發展、交流中批判、實踐中創新的深度學習過程,搭建了多元合作,整體聯通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階梯.

圖7
(3) 提出了問題化的實施策略.把問題作為主體實踐的基本要素,落實了實踐的內涵和思維進階的過程.如圖8,從策略到方法再到課堂的三個層次,以問題為載體,推動思維從經驗到理解、到批判、再到創新的四級進階發展.針對“問題化”能力不足,我們提出了知識方法問題化、思維過程問

圖8
題化,思想方法問題化、遷移創新問題化4個方法.問題化為構建“主體化、思維化、意義化”課堂,實現“P-G-R”范式發展素養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4) 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學主張.把課程理念轉變為可操作的教學主張, 促進了自我發展和課堂教學的轉型.“學習即研究”、P-G-R范式、“實踐建構”等教學主張,倡導基于真實情境、真實參與、實證態度開展實踐建構,學習者既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也是實踐發展的客體,把學習活動從知識積累轉變為素養發展,是對新課標理念的踐行和詮釋,促進了課堂轉型和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