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秀
《匆匆》一文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對時光飛逝、虛度年華的嘆惋和思考,引發讀者共鳴。除了語言十分精當,運用修辭手法來敘述,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排比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以此反襯時光的流逝是“一去不復返”,以此來說明時間的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格外珍惜。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表現日子在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比喻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把點滴時間比作“針尖上一滴水”,把時間長河比作“大海”和“流水”,說明時光是分分秒秒過去的,好像微不足道,人們往往不知珍惜,其實虛度了很不應該。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這個比喻把“過去的日子”比成“輕煙”“薄霧”,表明它流逝了還難以察覺,回頭想想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不能不讓人感到惋惜。
擬人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走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擬人手法把太陽寫得活靈活現。太陽就像是一個性格活潑、步伐輕快的少年,來去匆匆,就像一個人在一刻不停地走著,多么形象呀!
反問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四個反問句,連貫成串,自問自答,答在問中。意思很明顯,作者惋惜時光的流逝,自責浪費時光的不該,懊悔不已,以反問的形式寫,感情真摯而強烈,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