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勞動教育重回大眾視野,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重。在幼兒園階段,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生活,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積極的勞動情感和基本的勞動能力,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家長對待勞動教育的態度如何,對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施情況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勞動意識重要性的認識,讓家長了解通過勞動能夠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的獨立自信、吃苦耐勞、尊重勞動成果等良好品質,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針對小班的幼兒,教師在制訂勞動教育目標和設計勞動教育活動時,要更加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需求和興趣。小班幼兒喜愛模仿,喜歡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模仿家人的行為。教師在幼兒園經常會觀察到幼兒模仿家中長輩的行為和口吻,同時也會從家長的反饋中發現幼兒在家里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師可以針對幼兒這一特點在創造性游戲中投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勞動工具,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勞動工具進行勞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幼兒在班級活動中也會學習模仿同伴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以強帶弱的形式組織勞動教育,讓能力較弱的幼兒通過觀察、模仿或者提問等方式向能力較強的幼兒學習。同伴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相處會更加自由,幼兒在向同伴學習時,會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更深入地進行探究,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教師需要通過創設豐富的勞動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勞動經驗的需要。
(一)豐富的游戲形式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單一、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灌輸和機械操作,會打消幼兒對于勞動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將勞動技能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優良品德。
1.競賽游戲。例如,本學期末我們組織幼兒進行年級組穿馬甲比賽,通過兩個班級競賽的形式,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在比賽過程中,對于穿衣技巧掌握較弱的幼兒,教師要通過耐心指導,讓他們不斷練習,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掌握穿馬甲的技能,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
2.兒歌創編。教師可以創編一些有趣的勞動兒歌,如“小朋友,愛勞動,飯后來把桌子擦,前擦擦,后擦擦,桌子四周擦一擦。”讓幼兒邊唱兒歌邊勞動,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讓幼兒將勞動步驟銘記于心,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3.創設情境。教師可以在創造性游戲中設計“垃圾回收站”的情境,讓幼兒將游戲中產生的垃圾投放到對應的垃圾箱中。通過這個情境,強化幼兒垃圾分類的意識,久而久之,幼兒看到地上有紙屑就會隨手撿起;看到操場上的落葉,會主動拿起掃帚去打掃,從而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二)融入一日生活
班級是幼兒在幼兒園的家。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熟悉勞動、感受勞動、愛上勞動。
1.轉變角色,讓位幼兒。冬日的早晨幼兒進班后,打完招呼一般就會站在門后等待教師或保育員幫忙脫掉厚重的外套和保暖配飾,換上便于活動的馬甲。此時,教師與保育員要轉變自身角色,從服務者變為引導者,指導幼兒如何穿脫衣物,讓幼兒自己動手,成為勞動活動中的主角,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和保育員可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通過集體指導、個別指導、游戲競賽等形式,讓幼兒掌握穿脫衣物的基礎技能,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2.適配難度,提高幼兒在午餐環節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在設計午餐自我管理勞動活動時,要注重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幼兒掌握一項技能后,教師可以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開學時教師嘗試讓幼兒進行自助早餐,然后讓幼兒自主管理午餐。幼兒從開始的自選餅干掌握了夾不同大小和形狀的餅干的技能,到養成了用餐后漱口、擦嘴和餐具分類的習慣。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增強了自我服務意識,勞動能力得到了發展,提高了生活技能、自我認同感和獲得感。
(三)開啟隨機模式
勞動教育要抓住教育契機。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的日常生活,尋找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的機會,把握一切能夠培養幼兒勞動能力的契機,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比如,在戶外體育鍛煉時,幼兒發現了落葉并將其作為角色游戲的道具。此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收集落葉,通過集體討論,讓幼兒自主決定收集落葉的方式。最終幼兒決定,先把大面積的落葉用掃把掃在一起,再戴上手套撿零散的樹葉,并挑選形狀較完整、新鮮的落葉投放到各個游戲區域中,將不需要的落葉扔進廚余垃圾桶中。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提高了觀察比較、分工合作、邏輯思維等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3~6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合作,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家人以及和自己生活相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幼兒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例如,在小花園開展情景游戲前,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己清潔和整理游戲材料。隨后幼兒就拿著抹布、掃把、垃圾袋和水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在這之后,幼兒會更加注意保持小花園的干凈和整潔,看到小花園哪里臟了會自發打掃。通過這次隨機勞動教育,幼兒會更加愛護校園環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體會到保育員和教師的辛苦,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一)教師評價,樹立正確的幼兒勞動意識
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教師、長輩及同齡人的評價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行為。
1.正向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通過贊美其愛勞動的行為,引導幼兒正向發展,鼓勵熱愛勞動的幼兒,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勞動能力較弱的幼兒,可能存在勞動意識不強或不了解應如何勞動等問題,這些幼兒就可以模仿教師表揚的對象,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參與勞動,獲得教師的肯定。
2.縱向比較。教師需要關注和肯定幼兒的每一次進步。幼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發展的快慢與階段各有不同,對幼兒進行縱向比較,能夠看出幼兒的發展情況。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愛勞動是一種情感,幫助幼兒樹立愛勞動的情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看到幼兒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幼兒肯定、鼓勵和贊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
(二)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1.拓展思維,重塑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群進行家長辯論、與個別家長分享經典教育案例等,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勞動可以讓幼兒的生活環境更加整潔,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情感,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統籌資源,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教師要運用好家長資源,借助家長的力量,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的各項勞動活動。在布置班級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設計自然角和小花園,讓家長引導幼兒嘗試自己在家種植蔬菜和鮮花,豐富幼兒的種植經驗。幼兒有了家中種植鮮花和蔬菜的經驗后,到幼兒園種植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指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基本的生活能力就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在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支持下,幼兒增強了勞動意識,激發了勞動情感,提高了勞動能力,生活技能得到了鞏固,同時觀察比較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得到了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市大儒中心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