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君
《道德與法治》是目前小學教學的重要科目之一,該課程的開設體現了我國小學教育的完整性與全面性。現階段,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國許多小學紛紛開始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然而在具體教學模式和方法上卻存在諸多不足。生活化教學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小學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只有讓其貼近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如何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進行探究。

新時期,隨著我國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水平與質量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從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來看,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缺乏聯系,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樹立的關鍵時期,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有利于在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以生活為背景開展的教學工作,通過淺顯易懂的生活事例清晰準確地表達教學知識。目前,生活化教學已成為小學階段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方法,它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小學課本中的知識內容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存在著密切聯系,由此也為課堂生活化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基礎條件。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應該將課堂教學工作生活化,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及法治思想。
(一)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道德與法治》是現代教學理念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所設置的一門學科,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及法治意識。而脫離生活與實踐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是不科學、不完善的,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化教學,以一種更加實際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及法治意識,能夠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小學教育的許多教學內容和方式缺乏科學合理性。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國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并將其視為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基礎內容。從教學角度來看,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教學效果不佳,也難以將《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思想傳遞給學生。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加強課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教學內容更加淺顯易懂,課堂氛圍更加濃郁,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延伸課本教學內容
小學生正處于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互聯系,在課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深刻形象地闡述課本知識的核心與內涵,讓學生能更加準確地理解與認知課堂教學內容。因此,筆者認為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主動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本素材之外,并通過生活實例強化小學生的理解與認知。
(二)引入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適合小學生的課堂教學,教師恰當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情境教學法的主要內容是在課堂上營造一個生活情境,進而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一年級《上學路上》這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上學路上的情境,并通過禮讓行人、自覺排隊等生活中的小事及實事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強化理解和認知。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十分科學的教學方法,但需要教師合理設計和把控教學內容,并做好課堂效果及教學目標之間的平衡,如此才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要積極促進自身教學理念的提升,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思想品質和法治素養的學科。由于小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推進生活化教學時還要高度重視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實。例如,在一年級《新年的禮物》這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身體、學習、生活等方面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收獲,并制訂不同的新年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思想與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言,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例表達自身觀點,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四)拓展課外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端正的思想道德觀念,而課外實踐則能夠給學生帶來切身的認知與感受。《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不但要注重課內外教學內容的整合,還要延伸到課外實踐,促使學生更好地達到知行合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敬老院幫助老人活動、社區垃圾分類活動、務農學農活動等,通過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不斷培養和塑造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在此教學活動中,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加深對《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實現課堂生活化教學工作的轉變。
(一)革新教學理念
在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下,學校要高度重視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促進小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但要想實現教學工作的生活化轉變則需要對現階段的小學教學理念加以革新。目前,我國小學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整體教學工作的重心側重于數學、語文等主要學科。因此,要想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首先,教師要正確認知《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將其視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其次,革新教學理念,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和意識,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
(二)提高教師水平
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轉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還要注重教師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具體而言,為更加科學合理地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其一,教師要具備設計生活化課堂教學的能力,即能夠基于教材科學合理地設計生活化教學活動,避免課堂教學過于追求生活化而影響課本內容的教學質量。其二,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態。生活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需要正確認知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起到榜樣和表率作用。其三,教師還要具備良好的課堂控制能力。生活化教學由于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的興趣高漲,此時就需要教師合理把控課堂氛圍。由此可見,在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以滿足實際教學工作的需求。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的必然發展趨勢,同時也是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將生活融入教學課堂中,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并注重教師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潭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