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敏
將縣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與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有效融合,既可以助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順利完成,又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本文結合康縣縣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的實施步驟與策略,重點闡述了創城工作與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有效融合的具體做法。
康縣作為中國甘肅省東南部的一個小縣城,從2018年開始,加入了國家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的行列中,所謂全國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的創建關鍵在于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而市民素質的提升是通過教育實現的。幼兒教育作為人一生中的啟蒙教育,對其終生成長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筆者結合幼兒園實際,針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如何助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進行了深入探究。
康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總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25萬,被譽為“隴上江南”“隴上西雙版納”,自古素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天麻之鄉”等美稱。近年來,康縣緊緊圍繞國家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旅游產業,曾被評選為“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縣”等。從康縣的歷史發展、天然獨特的地理環境來看,康縣具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優越條件,但是從文明城市的創建標準來看,僅僅依靠這些自然條件是遠遠不夠的,文明城市的標準還注重市民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而幼兒社會領域課程作為幼兒教育五大領域之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同情心和責任心,幫助幼兒理解并學會遵守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提升幼兒的整體素質。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社會學,如社會角色、人際交往等;倫理學,如社會倫理品德、倫理關系等;經濟學,如貨幣、價格等;文明學,如文明禮貌、風俗習俗等;心理學,如自我認識、情緒管理等,幼兒社會領域課程包羅萬象,而這些知識正是提升幼兒綜合素質的關鍵。因此,將幼兒社會領域課程與縣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助推康縣文明城市創建的深入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

(一)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滲透縣級文明城市的意義
自2018年康縣加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行列至今,為順利通過國家級測評,全縣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盡管在2020年驗收時沒有順利通過測評,但作為全縣人民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讓幼兒清楚創建文明城市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教師要逐步滲透文明城市的意義,從小培養幼兒熱愛家長、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因此,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與幼兒一起學習《康縣文明公約十八條》,一起誦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開展國旗下講話活動,教育幼兒文明用餐、文明乘車、文明排隊等。雖然幼兒年齡較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康縣文明公約”等都不了解,但通過長期的學習、誦讀,可以在其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文明的種子,等待它們生根發芽。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知識滲透,讓每一位幼兒都清楚地知道創建文明城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每一位市民應盡的義務,只有通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創建文明城市。
(二)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文明城市的創建以市民整體素質的提升,整體文明程度的邁進為主要參照標準。作為幼兒,這種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則集中體現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各種行為習慣中。因此,從幼兒早上入園的那一刻起,就要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方方面面,如不貪睡、不遲到,見到老師或同學主動問好;上下樓梯靠右行,主動排隊;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不亂跑,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游戲時,遵守游戲規則,不追逐打鬧,不打架;下午離園時,與老師和同學說再見等。幼兒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缺乏自制能力,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每一處細節,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幼兒園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導家長密切配合,在家中也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單憑幼兒園和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實現家園共育,因此,幼兒園要經常組織召開家長會,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引導家長從思想上重視幼兒教育,關注子女的成長,并在行動上予以積極的配合。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促進幼兒積極健康的發展。
(三)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常見職業的人,了解他們的勞動及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尊重、感激他們,擴展幼兒對社會生活環境的認識,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由此可見,社會實踐活動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創建文明城市并非憑借一己之力就能輕松完成,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最終才能共建文明、和諧、幸福、美麗的城市。因此,教師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大節日,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幼兒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增光添彩。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開展“為媽媽洗腳”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為媽媽洗一次腳,并在第二天及時召開分享交流會,讓每位幼兒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幼兒說為媽媽洗腳時發現,媽媽的腳沒有他的腳細膩光滑,而且還長滿了老繭;有的幼兒說當他提出要為媽媽洗腳時,媽媽可高興了;還有的幼兒說當給媽媽洗完腳后,看見媽媽流下了眼淚。此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思考媽媽流淚的原因,讓幼兒知道媽媽是看到他們都長大了,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所以特別高興,流下的眼淚是感動的眼淚,更是幸福的眼淚,讓幼兒理解媽媽的不易,學會關心和保護媽媽。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閑余時間,組織幼兒在園內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如手工活動,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更漂亮一些;又如組織幼兒開展一次校園大掃除活動;或者引導幼兒回家后學習整理自己的物品,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干凈,房間里的各種物品擺放整齊等。
(四)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創建文明城市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文明城市靠大家,特別是自2018年全縣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啟動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都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部分家長對文明城市創建的認識不足,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隨地丟垃圾、公共場所吸煙、闖紅燈、不主動排隊等。因此,在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教育中,要深入開展“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動,通過幼兒的“示范引領”,影響家長改正社會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如引導幼兒放學回家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給爸爸媽媽聽、把《康縣文明公約十八條》講給爸爸媽媽聽,在周末出去游玩時,看到爸爸媽媽出現不文明的行為舉止時,及時制止等。
總之,文明城市的創建是一個縣區每位公民都應積極參與的公共活動,作為幼兒園,將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與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有效融合,可以培養幼兒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推動文明城市創建的順利進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康縣縣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與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融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20﹞GHB2481)
(作者單位:甘肅隴南市康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