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瑛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幼兒重要的學習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堅持以游戲為幼兒的一日基本活動,運用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及學習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格與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音樂活動游戲化要求教師改變原有活動材料、教學情境、教學方式,將游戲化滲透整個教學活動中,為幼兒創設愉快的音樂游戲環境及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音樂活動內容,保障幼兒在具有游戲精神的音樂活動中獲得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音樂活動游戲化是將單調乏味的音樂知識和抽象的音樂符號轉變為生動形象且有趣的游戲的教學方式。這樣能夠豐富幼兒對音樂知識結構的認知,促進幼兒音樂欣賞能力、表征能力、想象力、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選擇音樂活動內容時,教師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反映生活中人、物、事的歌曲,讓幼兒能運用自身的已有知識經驗,理解音樂內容,根據自身經驗表現歌曲中不同角色的姿態、動作及表情等。這種教學形式,給幼兒提供了發現與創造的空間,讓幼兒通過感官體驗、動作創編、情境游戲等多種途徑,認知、欣賞、掌握音樂知識,提升幼兒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及藝術表演與欣賞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表現,能夠觸及人的心靈,引發人情感上的共鳴,人們可以通過音樂進行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所謂“高山流水遇知音”正是這個含義。在音樂課程與游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各種類型的合作游戲,如分組型的樂器打擊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從而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會密切合作、相互配合與協助、認真傾聽和觀看其他幼兒的表演,逐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另外,在音樂活動與游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對幼兒的表現做出評價,引導幼兒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培養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效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一)借助趣味性的活動材料,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
趣味性、多元化的游戲材料可以提升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激發幼兒深度學習的興趣。中班幼兒處于主觀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實施音樂活動游戲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提供給幼兒與音樂相符的游戲材料,不同形狀、不同結構、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材料都會給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帶來別樣的啟發,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趣味性的材料也可以給幼兒提供想象與表達的空間,豐富幼兒的藝術情感,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熏陶。
例如,在中班音樂活動“小馬小馬”中,我為幼兒準備了椅子、圖譜、各種馬的圖片等,引導幼兒認知與使用這些層次分明與創新性較強的材料,充分滿足幼兒對音樂活動內容的好奇心與興趣。通過這種趣味性的音樂活動,激發了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掌握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變化,促進幼兒手、眼、腦的協調發展,啟發幼兒的多元思維,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創設情景,促進幼兒對音樂旋律、節奏的理解
游戲與音樂結合為幼兒提供了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空間,促進了幼兒的藝術欣賞能力、感知能力與音樂表現能力的同步發展,激發了幼兒學習音樂的潛能。課程游戲化是組織音樂活動應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共同倡導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活動時,要創設適宜的情景化音樂教學環境,探索豐富的教學方式,尋找與音樂作品、幼兒興趣需求相適應的媒介,讓幼兒在課程多元化整合與情境創設相結合的游戲氛圍中,能夠更加專注、深入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等,形成對音樂的初步感知與認識,從而提高幼兒想象性思維的能力,促進幼兒對于音樂活動的理解。此外,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相結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引導幼兒在觀察與經驗累積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幼兒對于音樂旋律、節奏的理解。
例如,在中班音樂活動“小馬小馬”中,我為幼兒創設了“大草原”的場景,并在“草原”中為幼兒添設了拉馬繩、揮舞馬鞭、奔跑的馬、小馬跌倒等多種情境,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對小馬的已有經驗理解音樂情境,并幫助幼兒通過理解音樂活動的內容、在與音樂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音樂。在音樂活動中,我還引導幼兒在課程多元化整合與情境創設相結合的游戲氛圍中,體驗音樂情感,對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形成初步感知與認識,激發幼兒探索音樂的興趣,幫助幼兒有效理解音樂內容。
(三)教學做合一,提高音樂活動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以幼兒為活動的主體,從幼兒的個體需要、認知水平、喜好、經驗與自身情況出發選定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音樂活動游戲化應立足于幼兒本身,重視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是否能輕松愉快、無拘無束地展示他們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幼兒對音樂的個性理解,提高音樂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中班音樂活動“小馬小馬”的創設中,我根據幼兒喜愛小動物的特點為其選擇了活動內容,在活動前我們一起觀看了關于馬的視頻,激發幼兒關于馬的已有經驗。在活動的過程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小馬”(小椅子),引導幼兒利用椅子感受騎馬的感覺,讓幼兒進一步欣賞音樂、理解音樂性質和結構等,讓幼兒通過動作感受節拍。在活動中,我還為幼兒創設了小馬奔跑的情境,引導幼兒模仿騎馬的動作,嘗試通過學習不同的騎馬動作趣味學唱歌曲,并通過摔倒的動作,讓幼兒感受音樂中的十六分音符,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大膽表現“跌倒”這一特定情境,結合節奏的變化,幫助幼兒更有效地理解音樂節奏與音樂內容的關系。
在整個音樂活動過程中,我們首先豐富了幼兒對于馬的已有認知,并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為幼兒創設了特定的音樂活動情境,以充分調動每一位幼兒的興趣。其次,我們給予幼兒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根據幼兒的個人意愿創設音樂情境,保證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踐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提高了音樂活動的有效性。
(四)建立音樂表象,感受音樂活動的“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幼兒只有通過聆聽才能感受、體驗到音樂的審美特點。欣賞音樂是幼兒感受音樂、深入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節奏、建立音樂表象的有效途徑,每一首音樂作品都包含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具有不同的情緒符號,我們要引導幼兒了解音樂的情緒,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進行思考。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熟悉音樂,通過欣賞音樂讓幼兒了解音樂的情緒,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為幼兒打開抽象思考的大門。當代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提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由此可見,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音樂活動時,首先要幫助幼兒理解樂曲的節奏,欣賞音樂是幼兒掌握音樂節奏的有效辦法,聽覺器官是幼兒感受音樂旋律與音符的主要媒介;其次要引導幼兒在反復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斷刺激幼兒的聽覺器官,建立音樂表象。

例如,在中班音樂活動“小馬小馬”中,活動難點是引導幼兒掌握十六分音符,理解與感受歌曲的旋律特點。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通過不同方式反復聆聽音樂作品,幫助幼兒建立相對穩定、清晰的聽覺表象,讓幼兒熟悉旋律與歌詞,感受音樂的情緒。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通過反復欣賞音樂作品與打節奏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幼兒有效掌握十六分音符的長短節奏。在運用欣賞音樂創設音樂活動中,我用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方式帶領幼兒反復欣賞了音樂作品,刺激了幼兒的聽覺器官,激發了幼兒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讓幼兒有效掌握了各類型的音樂符號,幫助幼兒建立了音樂表象,并在趣味性游戲的幫助下,讓幼兒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樂趣,讓幼兒學會欣賞音樂,感受音樂中的“美”。
總之,在幼兒階段利用游戲與音樂結合的方式開展音樂活動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節奏感、認知能力、社會發展與其他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師,我們要有目的的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選擇適宜的音樂內容、音樂活動并與游戲相整合,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欣賞、學習、感受音樂,掌握多種音樂知識,通過觀察、模仿與記憶等多種思維模式,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并通過感官體驗、動作創編提升幼兒的藝術表演與欣賞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文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