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應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的美術素養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不通過創意美術活動的具體實踐,無法真正地發揮幼兒的審美想象力,無法幫助幼兒獲得創意美術的相關經驗,難以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只有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的創意美術實踐,才能讓幼兒充分發揮創意美術的想象力,學習表現創意美術的基本技能,并不斷積累贊賞美和創意美的相關經驗,真正實現提高幼兒美術素養的目標。如何開展多元、有效的創意美術活動,探索發展幼兒美術素養的支持策略,我園進行了持續的探究與嘗試。
(一)提升教師美術教育理念,科學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的美術教育理念和美術素養是影響幼兒美術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觀念影響行動、行動始于觀念”,要想解決以往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情感體驗”的問題應首先著眼于教師自身。因此,我園借助“專家進校園”項目,邀請資深的美術專家對全園教師進行美術基本功的培訓,每周對教師進行創意美術特色課程的培訓指導,每兩周會開展單元式美術研討活動。每學期教師會根據研討主題,針對幼兒“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創造美”四個方面的發展進行前期試講、教學活動現場觀摩、后期評析等系列活動,觀察幼兒在參與色彩、紙藝、泥工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美術活動中如何進行創造性表征,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師的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幼兒的美術素養。
(二)基于幼兒的生活與經驗,合理設計活動內容
幼兒美術素養的培養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貼近生活經驗的美術活動才是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活動。我園依托以“研”促“教”的方式,在美術專家的引領下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基于幼兒生活經驗和興趣的創意美術集體教學活動,有賞析大師作品,如《蛙聲十里出山泉》《春如線》《千里江山》《睡蓮》《康定斯基》《春筍》等;水粉繪畫如《百變的太陽》《糖葫蘆》《可愛的小豬一家》《我的自畫像》《海底世界》等;水墨畫如《好吃的葡萄》《春天》《蘇城一角》《好吃的筍》等;蠟筆畫如《我和星星打電話》《好吃的枇杷》《蝶戀花》等;線描畫如《動物世界》《可愛的恐龍寶寶》《好吃的面條》等;泥塑如《復活島的神像》《恐龍世界》《植物萌寵》等;紙藝如《秋天的樹》《好吃的蔬菜》《大頭魚》《小雨傘》《花樣魚鰭》等;寫生如《我喜歡的園區》《相門城墻》《仙人掌》,等等。通過多種形式的集體教學活動給予幼兒全方位的藝術感受,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審美能力發展的需求,同時讓幼兒在自由創造的過程中,提升創意美術的能力。
我園引用并拓展了“美術工作坊”的形式,開創了“創意美術專室”,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的美術學習空間。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具有挑戰性的美術材料,設置與主題內容相關的情境,鼓勵幼兒在與事物、材料、同伴的互動中積累經驗,建構自我;幫助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如繪畫、泥工、手工、建筑等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思想。教師在美術專室活動中不應該是指揮命令的權威者,而應該成為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共同參與探索建構的合作者、具有反思意識的探究者。美術專室的形式有利于解放幼兒活動的空間,解放幼兒的大腦和手腳,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園創意美術專室通過與幼兒共同的協商與調整,基于幼兒興趣和生活經驗,根據每學期課題研討需求,分為多個區域,如木工區、泥工區和服裝設計區等。各班幼兒以插牌預約的方式定期到專室進行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近階段的活動主題,自主選擇材料,自主進行創作,如在木工區制作樂器、在泥工區制作豐收的果實、在服裝設計區根據畫家名師作品元素設計服裝開展走秀活動等等。這樣的專室活動以更民主、更自由的方式,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材料,嘗試不同的美術表達形式,對藝術之美進行更深入的體驗與創造。專室活動形式的創新對于幼兒和教師來說都是一次突破和挑戰,環境創設、美術材料、美術形式、教師指導方式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全新的探索。教師需要給予幼兒更多探索的自由空間與機會,充分利用同伴學習的積極影響作用,以移情的方式與幼兒對話,認真傾聽幼兒作品中生發的精彩故事,并在幼兒需要幫助時,適時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愉快的情感體驗中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
美工區活動是班級為幼兒提供的自由欣賞和創作的重要場所,是一個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它為幼兒的游戲、學習與創作提供了適當的環境和條件,營造了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在美術區角活動中,我園堅持以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對幼兒進行有啟發性的游戲活動指導。
(一)科學投放美工區活動材料
教師需要科學投放美工區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從而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為了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滿足個體和能力有差異的幼兒獲得不同的認知體驗,以及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現階段幼兒實際發展需要,教師要注重投放材料的層次性和目標性。同時,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能力的不斷提高及時進行調整和補充。
(二)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注重藝術的表達
在區域活動中,相較于重視幼兒對于技能的掌握,我園更注重幼兒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表達。幼兒用什么方法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用什么方式將它呈現出來,都是幼兒最真實的內在感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需要支持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就是對幼兒美工活動最有效的指導。同時,區域活動注重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幼兒主動、自主、大膽表現能力的提升;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探索;激發幼兒從情感上喜愛美術,樂意動手操作,從而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及審美能力,提高幼兒創意美術的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藝術教育中提出了“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要求。為了讓幼兒能夠真正自由、自主地表現與創造,我園嘗試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引領下結合本園戶外特色開展了“戶外創意街區”活動。通過多方位的戶外體驗,嘗試將戶外的一草一木作為美術活動的主題,從畫靜態的景物到動態的人物再發展到大膽創作想象,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在戶外感受美的同時,不斷提升他們的藝術表現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提到美術,很多人會將之與繪畫聯系到一起,但繪畫只是狹義上的美術,只是美術的一種形式而已。在“創意街區”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用沙子繪制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圖片,也可以通過擺放垃圾塑料瓶完成一幅創作。我園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街區主題”,如戶外創意涂鴉吧、瓶子創想、自然材料的拼搭、盒子的秘密等等,促進幼兒全面提升創美能力。
戶外創意街區讓幼兒走出了課堂教學的框架,通過自身的觀察、體驗、感受,了解戶外動植物和人物的基本形態、各種生活動態后再進行美術創作。以前有些孩子無從下手,現在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關注點開展創作;以前孩子們畫老師設置的主題,現在孩子們畫自己看到的、喜歡的內容,孩子們的繪畫水平和創造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藝術活動是幼兒內在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性把握世界的方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藝術領域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子領域。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便成了他的詩、他的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這句話正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于藝術活動價值的真實寫照。我園會定期帶領幼兒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自然、特色景點等,開展寫生活動。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景物是重要的寫生方式,如相門城墻寫生、蘇州大學寫生、蘇州中心寫生等等,讓幼兒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事物,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
幼兒園開展社會實踐寫生活動對于美術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活動是理解幼兒的個性化認知水平和幼兒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方面。正如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說:“這個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攜手和孩子們一起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保護好孩子“這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與創作的頭腦”!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天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