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河 崔黎艷 焦竹青 胡俊敏 郝勇峰 裴康康 徐曉峰



摘? ? 要:在黃淮海傳統冬小麥主產區,引進6個優質麥品種,通過大田試驗,對其農藝性狀、抗性、產量和經濟效益進行了系統的觀察。結果表明,‘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3個品種產量構成三要素協調、生育期適宜、抗性好,其產量可分別達9 512.00,10 434.50,9 582.00 kg·hm-2,較對照品種分別增產8.57%,8.97%,6.86%,效益增加24.19%,21.13%,20.16%,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本研究結果為優質麥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品種的推廣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強筋小麥品種;產量;適應性評價;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512.1+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4.007
Abstract: Six strong gluten wheat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traditional main producing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Huang Huai Hai.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resistanc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were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components of 'Cunmai 5', 'Weilong 169' and' Zhongmai 578' were coordinated, the growth period was suitable, and the resistance was good. The yield of 'Cunmai 5', 'Weilong 169' and 'Zhongmai 578' could reach 9 512.00, 10 434.50 and 9 582.00 kg·hm-2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by 8.57%, 8.97% and 6.8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nd the benefit increased by 24.19%, 21.13% and 20.16%, respectively. The goal of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could be achiev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ansion of planting area and the promotion of varieties of strong gluten wheat.
Key words: strong gluten wheat varieties; yields;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economic benefit
近年來,我國優質麥需求持續增長,但優質麥產量卻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優質麥進口量仍持續增加[1]。如何調整國內小麥產能結構,擴大優質麥種植面積,是小麥生產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黃淮海麥區是我國的冬小麥優勢種植區,也是優質麥的主產區之一,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優質麥種質資源。沈業松等[2]在對296份黃淮麥區小麥品種的篩選中,篩選出40份符合強勁優質標準的小麥品種。張婷等[3]對263份黃淮麥區小麥品種進行篩選,也得到了一批強筋麥品種。隨著強筋麥小麥品種選育工作的加強[3-4],也培育出一批強筋麥品種[5-6]。然而,在優質麥生產實踐中,優質麥產量不高,效益不穩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種植戶。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7],冬小麥春季凍害頻發[8],進一步增加了優質麥栽培的風險。通過對現有強筋麥品種的篩選,發掘種質資源優勢與當地氣候資源匹配,是克服優質麥生產中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修武縣位于黃淮麥區的中西部,冬小麥是當地的優勢作物,也是我國強筋麥生產的重要基地。為了進一步推動當地優質麥生產,通過大田試驗,對一批表現較好的優質麥品種進行對比試驗,以評價產量與經濟效益,為優質麥品種推廣和示范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王屯鄉東黃村(113°25′32″E,35°10′16″N),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4.5 ℃,無霜期216 d,年降雨量560 mm。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均勻,該地塊土壤按地理發生分類屬潮土,pH值為8.1,有機質22.7 g·kg-1,全氮1.22 g·kg-1,有效磷29.3 g·kg-1,速效鉀198 g·kg-1。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鄭麥119、‘豐德存麥5號、‘豐德存麥21、‘偉隆169、‘西農511、‘中麥578,‘以焦麥266為對照。
1.3 試驗設計
大田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810 m2。前茬收獲后,進行滅茬處理,秸稈全量還田。所有小區均施用生物有機肥(N+P2O5+K2O≥5%,有機質≥45%)600 kg·hm-2;復合肥(金正大復合肥,N-P2O5-K2O(15-15-15))750 kg·hm-2做底肥,撒施。施用后深翻,旋耕,備播。小麥種子采用拌種劑處理(拌種劑為苯甲·毒死蜱,總有效成分含量8%,其中毒死蜱7.25%,苯醚甲環唑0.75%),100 kg種子拌種劑用量為50 g。
播種在10月21日進行,播種量為172.5 kg·hm-2,機播。采用寬窄行設計,寬行20 cm,窄行13 cm。于3月12日結合小麥拔節進行灌水;4月10日澆第2次水;5月16日灌漿期澆第3次水。
在小麥生長期間不進行中耕。病蟲草害采用如下防治措施:(1)3月15日采用苯磺?。?25 g·hm-2)進行化學除草;(2)4月15日,以吡蟲啉、多菌靈、聯苯菊酯等進行飛防;(3)5月7日采用甲維鹽·氯氰進行第2次飛防;(4)5月15日結合病情采用吡蟲啉、戊唑·咪鮮胺進行第3次飛防。
1.4 調查項目
1.4.1 物候期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系統記錄小麥的播期、出苗、越冬、返青、拔節、抽穗、開花、成熟等關鍵日期。
1.4.2 群體動態、產量及產量構成三要素 采用1 m雙行的調查方法,分別在齊苗后調查基本苗,在1月2日調查越冬期群體,在2月23日調查返青期群體,在3月5日調查拔節期群體。同時,每小區隨機選擇20株統計單株的分蘗數。
于灌漿后期采用1 m雙行的方法調查畝穗數,并隨機采集20穗有效穗,統計穗粒數。在成熟期采用1 m2樣方法進行測產,并統計千粒質量。
1.4.3 抗逆性調查? ?在各關鍵生長期和凍害發生期調查主要病害、凍害發生情況。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小麥收獲后,根據市場價對各處理的收益情況進行統計。其中:
收益(元·hm-2)=產量×收購價格-生產成本
數據收集后,采用R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并對各組數據采用Fisher最小顯著差檢驗法進行組間均值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設為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比較
表1為各參試品種的物候期觀察結果。與對照品種‘焦麥266相比,‘豐德存麥21、‘豐德存麥5號、‘鄭麥119出苗一致;其他品種出苗遲1 d?!S德存麥21的返青期與對照一致,‘中麥578、‘鄭麥119比對照早1 d;‘豐德存麥5號遲1 d;而‘偉隆169、‘西農511遲4 d。各品種在拔節期上也存在一定差異,‘豐德存麥5號比對照早2 d,而‘西農511比對照遲3 d。抽穗和開花期對凍害最敏感。參試品種中,只有‘西農511的抽穗與對照品種一致,其他品種均要早于對照品種;開花期的差異與抽穗期的一致。各品種總生育期除‘西農511外,均短于對照品種,最短的是‘中麥578,短6 d。上述結果表明,各品種的生長節奏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返青時期不同,品種間差異較大。
2.2 群體動態
各參試品種的基本苗在2.60×106~3.14×106苗·hm-2間,品種間并無顯著差異,均符合設計要求。越冬期的群體均比對照品種大,其中‘豐德存麥5號的群體最大,比對照品種高1.81×106苗·hm-2。不過由于對照品種群體的田間變異較大,各品種間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到2月份返青期,各品種間群體的差異更大。其中‘西農511群體達到27.90×106苗·hm-2,顯著高于對照品種;‘中麥578群體較小,僅17.12×106苗·hm-2,顯著低于對照品種。拔節期各品種的群體規模均有較大的縮小。其中‘西農511的群體仍有22.65×106苗·hm-2,顯著高于對照品種的19.18×106苗·hm-2;其他品種除‘中麥578和‘鄭麥119外,均與對照品種無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參試品種的分蘗能力較對照品種強,但分蘗間的競爭強,進入兩極分化的時間早,除‘西農511外,最大群體規模均不如對照品種(表2)。
圖1是各參試品種單株分蘗情況。在1月份越冬期,所有參試品種的單株分蘗均高于對照品種,只有‘偉隆169與對照差異明顯。到拔節期,‘偉隆169、‘西農511的單株分蘗數明顯高于對照品種。到拔節期,單株分蘗數的情況仍與返青期一致。結果表明,單株分蘗情況與群體調查情況所反映的基本趨勢一致。
2.3 產量及產量形成要素比較
在參試品種中,‘豐德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3個品種的產量高于對照品種分別為8.57%,8.97%,6.86%。其他3個品種的產量低于對照品種。品種間的產量差異尚未達到顯著水平。
3個品種實現高產的途徑并不一致。其中‘豐德存麥5號、‘偉隆169的穗數比對照品種高9.10%,8.81%;‘中麥578的穗數僅比對照品種高0.13%?!畟ヂ?69的穗粒數比對照品種高4.04%,但‘豐德存麥5號的穗粒數僅比對照品種高1.35%,‘中麥578還比對照品種的低7.89%?!S德存麥5號、‘偉隆169的千粒質量都比對照品種低,‘中麥578則高4.12??梢姡S德存麥5號、‘偉隆169主要通過提高穗數、穗粒數實現增產;而‘中麥578則主要通過千粒質量的增加實現增產。3個品種減產主要是因為穗數、千粒質量和穗粒數降低造成的(表3)。
對籽粒產量與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作相關分析可知(圖2),籽粒產量與穗粒數、千粒質量能較好地用二項式函數描述,說明穗粒數、千粒質量在參試品種的產量形成中有較大的貢獻。
2.4 抗逆性比較
在生長期間,共發生6次晚霜凍害事件。其中一次的極端低溫達到0.9 ℃(表4)。參試品種在整個冬季未觀察到凍害情況,在春季也僅有輕微的凍害發生,說明參試品種均有較好的抗凍性(表5)。
在參試品種中,‘鄭麥119對紋枯病的抵抗力較差。對赤霉病、銹病均有較好的抵抗能力?!畟ヂ?69、‘中麥578對干熱風較敏感。參試品種落黃均較好,也有較好的抗倒伏能力(表5)。
2.5 收益比較
對照品種焦麥266的收益為11 510.9元·hm-2。‘豐德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分別比對照品種增收24.19%,21.13%,20.16%,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豐德存麥21、‘西農511雖然減產,但也實現比對照品種更高的效益。參試品種中僅‘鄭麥119的收益比對照品種低6.61%(圖3)。
3 結論與討論
產量和效益是影響種植戶種植強筋麥的主要因素。以往的報道對理論產量關注較多,對實測產量和種植效益的報道較少。本研究綜合比較了參試品種在產量和效益兩方面的表現,并篩選出‘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等3個適宜當地的優質麥品種。這一結果與在新鄉市開展研究所報道的結果一致[9-10]。
‘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3個品種的產量形成過程并不一致?!纣?號、‘偉隆169分蘗力強,進入兩極分化快,成穗率高;‘中麥578無效分蘗少,群體小,但千粒質量大。關于如何提高優質麥產量,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王漢霞等[11]對北京市審定品種綜合性狀分析時認為,應以穩定穗數,提高穗粒數和千粒質量為主要途徑。馬慶等[12]在對安徽小麥品種與產量的關系展開研究時也認為,增加穗粒數、千粒質量是實現小麥增產的關鍵。李麗麗等[13]在分析黃淮麥區品種時認為,畝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三要素與產量均有正相關關系。劉若楠等[14]對山西58個小麥品種的產量性狀分析時也認為,畝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在小麥產量構成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不同品種在產量形成途徑上有不同特點,宜區別設計增產途徑。
太行山前平原區是晚春凍害和干熱風危害較重的地區,對冬小麥產量有較大的威脅[15-16]。通過育種途徑篩選適宜的品種,調整生育期節奏,提高對極端氣溫的耐受力,是解決晚春凍害和干熱風的有效途徑[17]。本研究表明,‘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 3個品種抽穗期、成熟期都較對照品種提前,對晚春凍害有較好的耐受力;‘存麥5號、‘中麥578抗干熱風的能力較好,而‘偉隆169對干熱風耐受力相對較弱。
綜上所述,‘存麥5號、‘偉隆169、‘中麥5783個品種產量構成三要素協調,產量高,抵抗極端氣候能力較好,種植效益相對較高,能實現優質、高產和高效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 佚名. 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EB/OL]. [2021-04-12]. 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200820.shtml.
[2] 沈業松, 王歆, 顧正中, 等. 296份黃淮麥區小麥品種資源在江蘇淮北地區的品質分析[J]. 浙江農業學報, 2018, 30(10): 1617-1623.
[3] 張婷, 逯臘虎, 袁凱, 等. 黃淮麥區263份小麥種質材料的聚類分析[J]. 陜西農業科學, 2019, 65(6): 1-4, 13.
[4] 曹新有, 程敦公, 劉愛峰, 等. 高產優質兼顧的強筋小麥品種選育方法與實踐[J]. 麥類作物學報, 2020, 40(9): 1064-1069.
[5] 趙衛琴, 王海峰, 吳長城, 等. 強筋小麥鄭麥7698原種生產技術[J]. 中國種業, 2020(8): 81-83.
[6] 鄭繼周, 谷登斌, 楊文濤, 等. 豐德存麥5號優質高產及栽培技術[J]. 中國種業, 2020(5): 80-81.
[7] 熱伊萊·卡得爾, 伊卜拉伊木·阿卜杜吾普, 陳剛.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0(9): 81-82.
[8] 李燕. 我國冬小麥發生凍害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 河南農業, 2020(5): 17-18.
[9] 王紅燦, 李好中. 2018—2019年度新鄉市優質小麥品種篩選試驗[J]. 農業科技通訊, 2020(7): 86-88.
[10] 劉玉蘭, 李好中. 2018—2019年輝縣市強筋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 農業科技通訊, 2020(7): 92-94.
[11] 王漢霞, 單福華, 田立平, 等. 2006—2018年北京市審定冬小麥品種的綜合性狀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 2020, 40(7): 789-795.
[12] 馬慶, 張玉坤, 劉興舟, 等. 安徽省小麥區試品種產量與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分析[J]. 農學學報, 2021, 11(2): 6-11.
[13] 李麗麗, 侯慶迎, 肖磊. 2013—2015年黃淮北片小麥區試品種主成分變化趨勢與分析[J]. 山西農業科學, 2020, 48(7): 1048-1050, 1086.
[14] 劉若楠, 姬虎太, 王敏, 等. 山西省58個小麥品種產量性狀間的相關分析[J]. 甘肅農業科技, 2020(9): 31-35.
[15] 孟繁圓, 馮利平, 張豐瑤, 等. 北部冬麥區冬小麥越冬凍害時空變化特征[J]. 作物學報, 2019, 45(10): 1576-1585.
[16] 王純枝, 毛留喜, 楊曉光, 等. 黃淮海地區冬小麥農業氣象指標體系的構建[J]. 氣象與環境科學, 2019, 42(1): 3-10.
[17] 歐行奇, 王玉玲. 黃淮南片麥區小麥耐倒春寒育種研究初探[J]. 麥類作物學報, 2019, 39(5): 56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