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勁林
內容摘要: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要懂得知識的關聯性,將文學作品與現實、相關背景知識、鑒賞知識等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掌握文本所傳達的情感;此外,文學作品的閱讀要多元化、個性化,在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鑒賞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解讀;最后,文學作品閱讀后,要及時寫出感受,讓靈感變成鉛字,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
關鍵詞:文學作品 閱讀 關聯
文學作品是我們語言的重要載體,其中有著豐富的題材,有著豐富的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的使用,還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人生經驗等蘊含其中,所以,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又有利于自身嫻熟使用語言文字,最終成為一個合格的語言傳承人。
一.學會使用關聯進行閱讀
語言文字的運用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是這樣,它們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所以,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一定要將文學作品和生活進行關聯,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學作品成為一種關注生活、理解生活的重要載體與媒介。
文學作品往往是時代的產物,因為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特點,至少與當時的文學創作風氣或者潮流有著重要的關聯,所以,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了解文學作品誕生的時代特征,包括當時的文學創作特點,是否有什么文學潮流,以及這些潮流的特點。只有建立了相應的關聯體系,學生在閱讀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如學生在閱讀《邊城》時,就要了解一下它創作的時代,以及作者所處的環境,總體來權衡文學作品的誕生要素。該文學作品誕生于1934年4月,當時社會雖然有些動蕩不安,但整體還算平和,很多文人墨客開始思考人性深層次的東西,沈從文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沈從文以自身所生活的湘西為背景,結合自己所見過的一個絨線鋪的姑娘為原型,創作了《邊城》。它兼具詩性的語言和小品文的筆觸,很好地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給人一種烏托邦的感受。
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邊城》中的描寫:
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子。
這段文字是對老船夫的描述,通過對老人那股子淳樸勁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湘西邊民的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是整個中國人根子里的勤勞精神的折射。文學作品盡管有些內容可以虛構,但人物骨子里的東西一般都有著作者的情感在里面。沈從文所生活的湘西邊鎮對于他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他祖輩曾做過軍人的背景,在《邊城》中,軍人的身影貫穿了始終,只是他們的存在顯得比較隱晦。
通過對沈從文的家世與作品中人物的設計,我們發現關聯規則的重要性了,只有通過關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謀篇布局,才能更好地理解蘊含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也有利于學生關注自己周邊的生活,并學著將生活作為原料安放到文本中。
我們一起來看看《邊城》中對軍人的一段描寫:
一營兵士駐扎老參將衙門,除了號兵每天上城吹號玩,使人知道這里還駐有軍隊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見各處人家門前皆晾曬有衣服同青菜。紅薯多帶藤懸掛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裝滿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殼果,也多懸掛在屋檐下。屋角隅各處有大小雞叫著玩著。
文中說茶峒這個地方原來是由昔年綠營屯丁改編而成的戍兵駐扎,及一部分軍屬,還有一些擁有了山田同油坊,或放賬屯油、屯米、屯棉紗的小資本家。而現在這些軍人已經隱身于居民之中,除了部分軍事功能之外,幾乎和老百姓差不多了。這種變化,似乎是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所起的作用,我們從書中的其他人物也可以看出這種屬性,如就連妓女都是一旦喜歡上某個小伙子,都會為了他而守著空閨,再如二老(儺送)外號岳云,他寧可舍棄磨坊,也想要翠翠,這說明了軍人的那種單純忠一的精神。
所以,我們在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注意進行相應的關聯,否則,就無法深刻理解文本中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作者所蘊含在其中的情感。
二.閱讀文學作品時要有個性
文學作品的解讀充滿了多元化,文學作品的創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因為文學作品是作者將自己的知識儲備隨性發揮所產生的。它們有些內容是真實發生過的,有些是作者根據文本情節發展的需要而改編過的,或者有些作品還需要虛構。所以,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有時也需要多元化的思考,只有無限接近作者的構思或者本意,沒有絕對完全符合作者自身創作時的本意。
文學作品的解讀,往往還取決于闡釋者自身的理論水平,如果是高中生的話,他們畢竟缺乏更加專業的解讀水平,但因為是為了讓學生能初步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學鑒賞知識,我們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當然是在他們進行閱讀、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鑒賞,也要給他們講解一些鑒賞的基本準則,不能隨意、粗糙地解讀,否則就是對文學作品的不尊重,并對學生以后的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害的。
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范進中舉》中對于范進中舉后發瘋場景的描寫: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
這段文字,同學們如果只看到了范進發瘋的可笑之處,對這個人物充滿了嘲諷就不是很好的解讀了,所以,個性化解讀并不是隨意的解讀,而是要在科學分析后擁有自己獨特理解才行,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只看到了文本自身的表面,這樣的解讀就有些過于淺陋了,而且也無法深入到文本背后深刻的本質。
范進中舉本應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畢竟他的前半生都在期待著這個結果,而且范進只是中了舉人就發瘋了,如果是中了狀元,那豈不是要瘋上幾回了。
所以,在解讀這個問題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去尋找范進發瘋的根源,范進中舉是發生在清代,只有充分了解清朝科舉的特點,才能真正理解范進的行為!
清代對于科舉考試十分重視,也給予了很多考試高中的人很好的待遇,就連中了舉人,都有很多好處,可以直接做官,如蒲松齡,就是中了舉人,后來沒有考上進士,做了一個儒學訓導的官員。此外,還不用交稅,見到縣令大人可以不用下跪之類的,所以,范進考上舉人后,很多達官貴人都爭著和他交往,因為如果范進能進一步考取進士,大家就都可以互相借力了,后來,范進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真的考上了進士。所以,同學們在解讀范進中舉時,就要能從更深的角度去挖掘,而不能只是淺層次地分析。
解讀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是在堅實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鑒賞能力的基礎上,而不是人云亦云,胡說一通,那樣的鑒賞是沒有價值的。
三.將閱讀感受及時轉換成鑒賞成果
在閱讀文學作品后,我們要鼓勵學生及時將閱讀成果轉化為文字,或者以文字為載體的語文活動,如將讀轉化為寫、說、聽,讓語文的多種形式形成一種有機的組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形成熱烈的思想的碰撞。
現階段,有很多學生讀完書之后,隨便寫一篇讀后感就認為自己完成了閱讀任務,其實,這樣的只是一個基本形式,其實,真正的閱讀應是深入挖掘與之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閱讀體系,包括與書本相關的知識體系,和作者有關的知識體系,與鑒賞文本有關的理論體系,最終,實現知識掌握的最大化,讓自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個領域,為以后自己科學自主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因為孩子們不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做一項研究。
例如我們在閱讀《邊城》的片段:
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數多時則反復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
在閱讀完這段文字后,我們就要鼓勵學生去仔細閱讀,并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內容。仔細閱讀文本后,我們會發現文中很多文字都涉及到“一篙”“一只”“一次”“一枝”“一個”“一段”,在描寫方面,這是白描手法,從感受的角度,這么多“一”其實也是在進行環境的渲染,讓人感受到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此外又和清澈的河水、一只渡船、小小竹竿等形成呼應,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質樸簡陋。這些環境的鋪墊都是在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
我們再看一段《水滸傳》中的文字:
太公便道:“既然師父不忌葷酒,先叫莊客取酒肉來。”沒多時,莊客掇張桌子,放下一盤牛肉,三四樣菜蔬,一雙筷,放在魯智深也面前。
讀完這段文字,我們還應鼓勵學生結合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三部著作中,很少有人物吃牛肉像《水滸傳》中這么頻繁,然后我們要鼓勵學生去關聯作品產生的時代,《水滸傳》成書于元末明初,在明代時,牛肉是比較廉價的,但《水滸傳》中描述的背景是宋代,而在宋代時,黃牛是受政府保護,不允許普通百姓去食用,而水滸英雄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為了表現出對政府的抗拒,他們每次到飯店所要的牛肉大多是黃牛肉,所以,《水滸傳》中有很多描述吃牛肉的場景,此外,水滸英雄為什么吃牛肉?還與牛肉自身的屬性有關,因為牛肉十分便于攜帶,可以作為人遠途的干糧,所以《水滸傳》中描述林沖到山神廟的途中,買了一些牛肉留著自己沒事時可以佐佐酒,所以,對于文學作品中的一些細節,我們要鼓勵學生去關注,并與其他作品形成比較,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總之,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鼓勵學生在這條路上走得遠一點,既能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又能激發他們去探究,讓他們成為一個研究型的學生,而不是完全依賴于教師的指導。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