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他是脫貧攻堅主題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人物原型,也是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也是發明菌草技術、解決“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的“世界菌草技術之父”;放棄研發專利可能帶來的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收入,選擇以科研成果助力我國和南非、斐濟、盧旺達等國家和地區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他將全世界“無產者”裝在心中。
“只要還活著,就要做下去。”今年已經78歲的林占熺,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對共產黨的深切感恩,是他堅持以菌草技術助力世界各地人民脫貧的精神動力。“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黨;共產主義事業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能夠成為共產黨的一員,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不僅是對共產黨的報答,也可以??為人民做更多事情,這就是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衷。”
4月17日,寧夏石嘴山市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啟動;6月1日,內蒙古磴口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啟動;6月18日,河南武陟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啟動……在沿黃河省份建立若干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為黃河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幫助當地人民增收致富,是林占熺團隊獻給建黨百年的“生日禮物”。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我心中,關于黃河的事情是一件大事,但是作為一名南方科技工作者,我從不敢想象能為位于北方的黃河做些什么。”直到20世紀70年代,林占熺赴陜西漢中調研時來到黃土高原,才真實感受到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嚴峻性。
那時,我國已經從國外引進椴木栽培香菇技術,但與食用菌種植成為農村脫貧重要產業并行的是樹木遭到大量砍伐、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椴木栽培香菇技術剛引進時,我就認為這種技術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林占熺親眼所見的黃河流域生態情況,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中國不能走??砍樹發展菌業的路,要走可持續的中國道路。
林占熺開始嘗試利用野草,“以草代木”種菇。“1986年,我的實驗獲得了成功。”當年12月,“以草代木”種菇技術就開始在農村貧困地區推廣。1987年,林占熺在福建連城、尤溪、寧德等多個縣市建立起“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的示范點。“示范效果很不錯,全國各地很多人都非常感興趣。后來,福建省科委將‘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情況向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匯報,在領導的支持下,科技部將菌草技術列為‘星火計劃重中之重的項目之一向全國推廣。”
20世紀90年代,在推廣菌草技術的過程中,林占熺來到位于黃河下游的山東沂源。“途經黃河時,我看到黃河斷流了。這么大的一條河流會沒有水,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祖國的‘血脈啊!”他想到,以前治理黃河的多數工程都要花費大量資金,想要實現黃河全流域治理并不容易。
1994年,“以草代木”發展菌業作為扶貧產業,已經開始在全國10多個省份推廣。第二年冬天,時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秘書長馬恩超約林占熺赴北京,介紹關于山東沂源發展菌草產業扶貧的情況。“秘書長提出到陜西彬縣運用菌草技術扶貧,我建議在彬縣先種植菌草再栽培食用菌。他對我的想法非常重視,說‘教授,我跟你到黃河種菌草去!”林占熺在黃河沿岸省份發展菌草產業、建設生態屏障的設想,從這里萌芽。
將菌草技術應用于生態治理、將生態治理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在全世界都屬于首創。“這是一個新事物,我們一直在苦苦摸索,其中有著太多的困難。”林占熺說。
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林占熺團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我國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烏蘭布和沙漠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約7000萬至1億噸沙土,使河床年均抬高10厘米以上。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率領菌草技術團隊在當地安營扎寨,建立菌草防風固沙試驗基地,開展菌草防風固沙試驗示范,一干就是八九年。“2013年種植在烏蘭布和沙漠中的菌草,八九年之后,根系仍然能夠起到固沙的作用。”
黃河清,天下寧。近年來,林占熺率領團隊在沿黃河的9個省30多個縣市開展菌草生態治理試驗示范推廣,為建設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和菌草新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希望以‘母親河菌草生態治理取得的成效,??向黨的百歲生日獻禮。”林占熺說。
“????參加扶貧工作,我是自覺自愿的。”林占熺在世界各地參與扶貧工作,不僅積極主動,而且基礎扎實。
早在20世紀70年代椴木栽培香菇技術剛引入我國時,林占熺便提出“以草代木”發展菌業。“10多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人做這件事。1983年,福建省農委組織科技扶貧考察團對貧困地區展開考察,我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其中。”為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老百姓找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徑,他主動放棄在行政上的發展機會,選擇從事科技扶貧工作。
在福建,往往海拔越高的地方貧困程度越深。“我在51個縣市找了一批貧困村、貧困農戶,哪里山高,我就往哪個村跑,去幫助農戶用芒萁、五節芒等野生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的工作獲得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重視,中國扶貧基金會將他研發的菌草技術列為科技扶貧的首選項目。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推動下,林占熺開始向來自全國各地貧困地區的干部和從業人員開展菌草技術培訓。在參與培訓的人員中,他對陜西漢中的干部印象深刻。“漢中扶貧辦派吉普車載著干部們來福建調研。”時任漢中扶貧辦主任候天飛將中國地圖橫豎分別對折,對林占熺說:“漢中處在正中心。如果漢中能夠推廣菌草技術,那么就可以向??南向北逐步發展。”這一場景,林占熺至今記憶猶新。后來,他專門赴漢中舉辦為期一周、有173名扶貧干部參加的菌草技術培訓班,并派菌草技術人員到漢中駐點指導,推動了漢中菌草技術扶貧事業的發展。
1996年,黨中央作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我主動請纓去寧夏做扶貧工作。”寧夏與漢中距離不遠,已經具備漢中推廣成功經驗的林占熺??心中有數,他是奔著再艱難也必須成功的目標去的。
總結20多年來菌草技術扶貧的經驗,從小農戶副業到家庭農場模式,從專業合作社到“公司+農戶”,再到企業獨立運營,林占熺認為,有必要創建一種能夠集中體現所有模式優點的新形式,與黃河生態治理相結合。他提出,在沿黃河地區建設若干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
“菌草是核心;菌草技術是菌與草交叉的新學科,是菌與草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新領域。菌草草種是通過系統選育的一類草種,從菌草草種到菌草種植、菌草加工都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菌草產業是一個高產、優質、高效、環保的新型產業,目前只做了一部分開創性工作,未來還要在實踐中創新。”林占熺說。
生于新中國成立前的閩西,林占熺也曾是貧寒的農家子弟,“是共產黨讓窮人吃飽飯,給了我入學讀書的機會”。在他看來,無條件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是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扶貧攻堅,匹夫有責。??我是受黨的教育成長起來的,為了黨的事業??做工作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