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銀
近年來,經常看到宣揚“腐敗折壽論”的文章,可惜都是從理論上推斷,沒有實證研究支持。前不久,終于在一篇文章,看到了相關的實證研究。
文章作者不知從哪里找到了這樣一個材料:巴西醫師阿尼塞托·馬丁斯花10年的時間,對583名被控犯有各種貪污受賄罪的官員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在這583名官員中,有60%的人患有癌癥、腦溢血、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而廉潔官員中患上述疾病者只有16%;在這583名官員中,70%的人心理狀態極差,食不香,睡不寧,有的還經常靠服用鎮靜劑才能入眠。馬丁斯又對其中的16名官員進行了細致的跟蹤研究,情況是:他們的平均年齡為41歲,都因被指控利用公職謀取私利而被免職。后來的事實證明,16人中只有一人是無辜的,也沒有生病,其余15人均在三年后得病,其中6人死亡,4人死于癌癥,1人死于肺氣腫,1人死于腦溢血;活著的9人中,4人患癌癥,2人有腦溢血后遺癥,2人失明,1人患帕金森氏綜合癥。馬丁斯分析說:“當違反自己的倫理道德準則時,在精神和身體上就會受到自身的攻擊,最終導致生病,甚至死亡。”
文章作者補充說,導致腐敗分子患病的原因除了良心不安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腐敗分子心里有鬼,日日夜夜擔憂東窗事發,引發焦慮癥,內分泌紊亂……
筆者無法判斷這項研究的真偽。但敢說,即使是真實的,據此得出“腐敗折壽”的結論,也是不嚴謹的。首先,在此項研究中,被選做樣本的腐敗分子,只是東窗事發、受到法律制裁的那一部分,而并不包括尚未被發現、仍然冠冕堂皇坐在官位的上那一部分。巴西在“全球清廉指數”中排名是比較靠后的,2017年的得分只有37分(滿分為100),排名96位。清廉指數低,意味著腐敗“黑數”(腐敗但未受到查處的官員)高。因此,受到查處的腐敗分子的健康狀況代表不了所有腐敗分子的健康狀況。其次,在這項研究中,作為對照組的“清廉官員”,其實只是尚未發現有腐敗行為的官員,這些官員的健康狀況,也代表不了所有清廉者的健康狀況。
馬丁斯的分析也是不嚴謹的。一個人貪污受賄之后,如果內心受到巨大的煎熬,乃至導致重疾、死亡,這種人是腐敗不到哪里的。最可惡的腐敗分子,“心理素質”絕不至于這么差。如果說他們有焦慮,也主要是擔憂東窗事發,但如前所述,在“清廉指數”低的國家,腐敗暴露并受到嚴懲的概率是比較低的,并不足以令腐敗分子患上焦慮癥,或者“內分泌紊亂”。
筆者認為這項研究不夠科學、嚴謹,還有一個理由:假如它科學、嚴謹,就應該得到廣大專家、學者的認可,成為廉政建設的最好材料,廣泛地傳播,讓所有的官員耳熟能詳。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總而言之,要證明“腐敗折壽”,尚須拿出更多的證據。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明知證據不足,仍然熱衷于宣揚“腐敗折壽論”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企圖以此來警戒腐敗分子,使其懸崖勒馬,收到一篇文章勝過N多紀檢人員的效果。可問題是,腐敗分子有那么傻嗎?
反腐恐怕沒有捷徑,唯有扎扎實實地推進制度建設,才是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