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什么是你最大的煩心事?親朋好友眾口一詞:校外補習班!翟姐讓孫女上了兩個班,一節課360元,一個月就得五六千!生活水準大幅下滑!據中國教育報專項調查的4000人中,92%的學生報了班,年花費都在萬元以上,若從幼兒園到高中十幾年,如果都拿真金白銀說話,簡直是大山壓頂。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么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于是爭先恐后。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社會辦學機構,本來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現實是公益屬性的底線丟了,把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偉大工程畸形化了,當成了營利賺錢的工具。它們野蠻生長,成了瘋狂的生意,咬定家長不放松,開設一對一、小班大班、預科班、銜接班、提高班,手段靈活,無孔不入,鋪天蓋地,勢不可擋,差學生要補,好學生也不缺位,繪制了全員補習的奇景!他們把教育簡化為一個字:分。進而演變為解題。廣告云:“找一線名師,學解題妙招”“獨家大招,秒殺重點題型”“好成績源自好方法”。以考代練,以練代教,找解題套路,連電視臺都在黃金時段搖旗吶喊為這些機構廣而告之,遭網民吐槽。它們運用營銷模式制造群體性“恐慌”,家長在急迫和焦慮的心態下聽其誘導,中小學生課余、周六日與其無縫對接,寒暑假更是一頭栽進補習的汪洋,齊步踏進了“第三學期”。效果怎樣呢?一半以上家長認為“收效甚微”!有的家長開始疾呼:補習班不除,定無寧日!
今年兩會上“校外補習班”成了熱詞。
怎么管住?建議有二:
一、必須解決腦瓜問題。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為誰培養?這個教育的核心問題始終沒解決好。學校老師和家長——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都應來一次大學習大討論,不弄清這個大前提,教育實踐總是一筆糊涂賬。家長無節制“燒錢”,越貴越補,越禁越補,這種很不正常不理性的集體選擇,存在著扭曲的分數邏輯。大家應當明白: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目的。教育是系統有規律的,與孩子成長需求相對應。全國政協委員、某中學校長唐江澎說:“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要讓孩子成為“責任擔當者,終生運動者、問題解決者和生活優雅者”,不能學校作業沒做完,補習班的又加上;孩子不堪重負,體質下降,小眼鏡成批誕生;勞動不參與了,興趣愛好扔掉了,時間被擠占,多彩的生活場景單一化,吞噬了他們的笑臉,孩子滿腦子分分分,還談什么理想志向,通通成了“做題機器”。這樣的孩子是我們需要的嗎?花了大把銀錢的家長,難道不需要反思嗎?學校也應回歸本源,苦練內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也應隨之建立。
二、立重典解決補習班問題。培訓機構反客為主,店小二要奪老板的權,早已危及了教育生態,干擾了學校正常教育和秩序,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素質教育難以見效,成了教育的痛點。培訓機構瘋狂越界,發展無序,超綱教學,收費混亂,虛假宣傳,包裝“名師”,安全隱患等,豈能容忍?種種亂像,直指監管。《民辦教育促進法》提供了監管的法律依據,然九龍治水,明顯力度不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廣大群眾感受不到監管方面為他們排憂解難。為此必須握指成拳,打組合拳,出臺“長牙齒”的重典,有針對性地整治,讓百姓真正有獲得感!
其實,對課外補習班的瘋狂,不少家長和同學早就有清醒的認識。我的一個已經成為家長的學生,幾年前就來和我討論上補習班問題,我建議他聽聽孩子意見。孩子說,要相信我,現在我學習名列中游,兩年后我會趕上,要給我留出發展空間!結果,孩子沒有選擇補習班,不僅興趣愛好沒丟,閱讀、足球一直堅持,每天幫媽媽做飯,去年還考入了心儀的大學,成了人見人愛的孩子!難道不發人深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