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聞宇
上帝造人也罷,女媧捏人也罷,彼此沒有商量過,為什么不謀而合,俱是一男一女呢?有人說男人的生活,是從有了女人才開始的,那么,世界上如果沒有男人,人類有延續生存的可能性嗎?
再者,上帝、女媧之造人,所設置的為什么都是雙手、雙腳?一只手照樣干活,一只腳也可以跳著移動,何必一定要一左一右,結雙成對,互為照應?
男女組成家庭,家聚集而成國,結構為社會,社會則以“結雙成對”為通用模式,生發出一系列龐雜繁復、多姿多樣的生活景象。人是依仗雙腳一前一后行進的,所有繁雜的事物,亦無不在“對立統一”的前提下交遞而行,生發、消長。比如說:國有君臣,君有老少、昏明之別,臣有文武、忠奸之分。整個王朝像巨型手腳那樣互動之際,有尊卑賢愚,有勝敗榮枯,有興衰,也有禍福。
結雙成對的現象,遠不限于社會的上層結構,俗世凡間,草民村野,此等遍布的現象同樣是生生不已、連綿不斷的。例如,廣泛存在于生活里的勤勞與懶惰,勤勞可致溫飽,懶惰招致饑寒,饑寒生而盜賊起,社會要抑制饑寒與盜賊,就必須倡導勤勞與儉樸。在這倡導與強化的進程中,相繼又衍生出自由與紀律、守成與創新、真理與謬誤……大千世界里的所有事物,無論上下巨細,基本上無不或輕或重地打著“結雙成對”的原始印記。檢點全局,萬類萬物的自由進程雖然是縱橫交織、盤根錯節,卻又與天地、日月,陰陽、水火,虛實、輕重的總體結構是和諧的、統一的。
五湖四海,古今中外,朝野上下,結雙成對的現象漸漸升華,升至人類的意識形態領域,自然也就分化結晶出史學、文學、哲學、美學之類的特殊意蘊——史學、哲學,有點像空際的日月星辰;文學、美學,有點像朝霞夕暉,七彩云錦,這類趨于玄妙的意蘊雖是可望而難即,卻是經天緯地,任誰也否定不了的。于是乎,辯證法、二分法、二重性、二律背反之說也躡蹤其后,教授、博導,巫婆、神漢、風水先生、算命先生之類的角色也相繼出現,后續者的層出不窮,不斷衍化,有一些似乎也就多多少少游離出“結雙成對”的范疇了。
阿拉伯數字沒有個窮盡,偶數占據半壁江山;世上的蕓蕓眾生,盡皆是兄弟姐妹;諸多國家政務,離不開兩條腿走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宇宙間一切物類的發展變化未有窮期,遵循的正是《周易》里“天行健”的原理。
“健”者,剛強勁健,飽含著不斷更新的生機。這樣的進程年深月久,分化組合,在人類意識形態領域里也就出現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巨大分野。真善美與假惡丑,相峙而對立。從理智與感情上著眼,約定俗成,人們理所當然是喜愛前者而厭棄后者的。厭棄歸厭棄,可在事物發展的實際進程中,假惡丑以反彈的后坐力而促進前行的力度,卻是不容低估。
結雙成對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觸目皆是,而其間更為神奇的是,如果沒有對立相峙為支撐,所有相依為命、長期共處的現象就難以為繼。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自然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普天下多少事物,一旦失去了對立面,自身很快也就落花似的委頓、消亡。這等情況,仿佛又可以回溯到上帝、女媧所經手創造的男與女了——社會上隨處可見的老夫老妻,攙扶行世,一個如果下世,另一個寂寥存世的日子,往往也就很有限了。仔細思量,這等現象的背后,仿佛也包含著深長的哲學意蘊。
筆者的意思:我們處事的正確態度,不宜以感情取代理智,而應當像對待雙手、雙腳那樣,將所有對立統一的事物一視同仁,等量齊觀(這里絕不含遷就、縱容假惡丑的意向)。
歲月不居,本人老矣,文章寫到這里,忽然記起與一位老友閑聊時的情景。老友說:“上了年紀,眼睛不行了。眼鏡一卸,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同病相憐,我不禁嘆息了一聲。見我嘆氣,老友又笑著補充:“這樣也好——看不清晰,不就是時下所稱道的‘朦朧美嘛。”
老年人行路,日漸艱難,這樣解讀“天行健”,自然屬于老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