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富
一百年前,華夏開天辟地大事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開啟了中國政黨政治發展的新紀元。在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中,中共把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建立和發展了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和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成為中共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民主黨派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共統一戰線發展史的縮影,九三學社成長壯大更是與中共密切相關,九三先賢在中國社會百年進步洪流中搏擊前行。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李大釗在《每周評論》上刊載《共產黨宣言》,強調這個宣言“要旨在主張階級戰爭,要求各勞工的聯合”,“并熱情地鼓勵青年知識分子與農民聯合,來完成中國的變革。”同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連續刊登《民眾的大聯合》文章,提出“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最大的運動,必有最大的聯合。”“由許多小的聯合,進為一個大的聯合……由許多大的聯合,進為一個最大的聯合。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聯合。”早在1918年,九三先賢勞君展就參加了毛澤東等創建的“新民學會”。九三先賢張西曼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組織了社會主義研究會。經李大釗介紹,毛澤東和九三先賢許德珩都參加了李大釗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
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了工人階級自身的團結統一,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主張:“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中共必須同國民黨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1924年,國民黨一大決定全體共產黨員在組織上加入國民黨,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正式建立,而此前九三先賢張西曼曾三次向孫中山建議實行“聯俄、聯共”政策。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把主要做國民黨統一戰線工作轉向發動工農群眾上來,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0年,中共領導成立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1931年,九三先賢褚輔成等成立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呼吁國民黨解除黨禁,進行制憲,保障人民政治權利。九三先賢褚輔成和王造時等7人還被推為國難會代表前往南京,再次提出結束訓政、實行憲政、實行抗日的要求。
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首次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1936年,在中共主張下,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王造時為14人的常務委員之一。毛澤東高度評價救國會的主張:“同意你們的宣言綱領和要求,誠懇的愿意和你們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勝利。隨著1937年《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正式發表,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標志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是九三學社產生的重要政治基礎。許德珩根據周恩來的建議,回原籍江西任抗敵后援會主任委員,動員民眾抗戰,保衛家鄉。1938年,中共方面毛澤東等7人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九三先賢褚輔成、許德珩、王造時等人亦被聘為參議員。許德珩在重慶期間與中共代表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鄧穎超等過往密切,還總搭乘中共代表的車子參加國民參政會會議,而在歷屆參政會上他均以發言激烈著稱,對政府措施頗多抨擊,愈來愈堅定地站在中共的一邊,是“最肯為老百姓講話的參政員”。1939年,在國民參政會上,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人士提出了7個有關民主憲政的提案,其中中共參政員陳紹禹等人提出《請政府明令保障各抗日黨派合法地位案》,九三先賢、救國會參政員王造時等人提出《為加緊精誠團結以增強抗戰力量而保證最后勝利案》,要求立即結束黨治、實行憲政。經過激烈辯論,決定國民參政會的25名參政員組成憲政期成會草擬《中華民國憲法修改草案》,其中包括中共的董必武、秦邦憲等人,還有九三先賢許德珩、褚輔成、王造時等人。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國民黨政府需“承認各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并鄭重表示“共產黨人愿意協同各民主黨派、各部分產業界”,“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這是中共第一次使用“民主黨派”稱謂來統稱當時一些不依附于國民黨、追求民主、或獨立或聯合的黨派。1945年7月,九三先賢褚輔成領銜6位參政員抵達延安訪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到機場迎接。其時,褚輔成已是73歲高齡,一到延安就感到身體不舒服,但一直勉力酬酢。當毛澤東和周恩來等1945年8月底到重慶舉行談判時,褚輔成等訪問延安的6位參政員設宴招待他們。毛澤東在重慶廣泛會見了大后方各界人士,把中共在國統區的統一戰線工作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毛澤東接見了許德珩、勞君展、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干鐸、謝立惠、李士豪等九三先賢,感謝國統區各界人士對延安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強調“在愛國、民主、和平方面,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并鼓勵把他們主辦的民主科學座談會辦成永久性的組織,這是九三學社的重要緣起。涂長望曾向延安提供了根據地急需的氣象資料和書籍。金善寶曾向延安提供了急需的良種和農業技術資料。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3日成為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三先賢們在重慶舉行慶祝大會,并決定將民主與科學座談會改為九三座談會,后又改為九三學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在重慶青年大廈召開,《新華日報》發表了九三學社緣起、宣言及主張等。當年在五四運動中被捕的32位青年中的許德珩、潘菽、楊振聲、初大告等,都成為九三學社的早期成員。
1946年1月,按照毛澤東和蔣介石重慶談判達成的《雙十協議》,召開了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黨派、社會賢達38名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創立了各黨派共商國是的組織形式,成為中國政治歷史上的一個創舉,但會議達成的協議未能得到落實。周恩來曾說過:“九三學社是在抗戰后期成立的,在民主運動中起了很大作用。”1946年11月,九三學社等黨派的重慶分會和人民團體聯合發表《我們對于召開國民大會的意見》,認為“由一黨政府片面召開‘國大,實等于玩弄國大以作獨裁政治之裝飾。”1946年12月,在九三學社領袖褚輔成的倡導下,九三學社同民主促進會等在上海團體聯合發表了《對一黨憲法的聯合聲明》,對國民黨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并公布所謂的“憲法”表示堅決反對。在1947年國民參政會上,九三學社領袖許德珩、褚輔成等聯合20名參政員提出《停止內戰恢復和平案》,形成了強大的反內戰要和平的聲勢。1947年2月,在中共駐北平軍調處人員被迫撤離前夕,九三學社的許德珩、張雪巖、黎錦熙、袁翰青、黃國璋、薛愚、勞君展等為他們餞行。中共在1948年4月30日,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包括九三學社在內的各民主黨派在廣泛開展響應“五一”號召,討論新政協的活動中,增強了團結,提高了政治覺悟,逐漸接受了以新民主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承認中共的領導地位。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更加鞏固和擴大。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給他們工作做,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有職有權,使他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來。”1949年6月,毛澤東前往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湯璪真、黎錦熙、黃國璋等九三學社教授,在聽了大家談話后說道:“還是黨外有黨好哇!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的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嘛!”
1950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闡明了各級人民政權機關和協商機關統戰工作的中心任務是建立中共與黨外人士合作的正確關系,一要同黨外人士溝通政策思想,二要使黨外人士有職有權。周恩來到會作了兩次報告,強調:“各個民主黨派,不論名稱叫什么,仍然是政黨。政黨都有一定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的政黨標準衡量他們,他們是從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毛澤東聽取了會議的匯報,作了重要指示:“要充分看到民主黨派的作用。有人認為民主黨派只是一根頭發的功勞,一根頭發拔不拔去都沒有什么關系。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從他們的背后聯系看,就不是一根頭發,而是一把頭發,就不可藐視。”“從整體看,從長遠看,必須要民主黨派,要把民主黨派的干部看成跟我們的干部一樣,手掌手背都是肉,不能有厚薄。”1950年,九三學社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作會議,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會議期間給予高度評價:“九三學社是學術界的新民主主義黨派,和普通的民主黨派性質有所不同,這是九三學社特有的性格。由于九三學社性格的特殊,所以她的工作也不能和普通的民主黨派完全一樣。她是要把人民所需要的學術和政治結合一起,去促進國內學術界精神上的解放,以求服務于人民。”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講話中,明確表示不贊成蘇聯共產黨的一黨制:“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1966年開始而持續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統一戰線被摧殘得七零八落、奄奄一息,包括九三學社在內的民主黨派各級組織被迫停止了活動。
1977年,中共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指出必須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各民主黨派開始恢復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統一戰線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各民主黨派“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正式明確地稱為“愛國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大聯合、大團結的基本精神。在鄧小平直接主導下,1989年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明確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中共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第一次把民主黨派定位為“參政黨”,結束了對民主黨派定位的爭論,超越了西方的“執政黨-在野黨”的二元劃分方式,表明了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所在。199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為這一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
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統一戰線和統戰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好體現這項制度的效能,著力點在發揮好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要從制度上保障和完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探索有效形式。要支持民主黨派加強思想、組織、制度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2017年,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聯組會上,22次提到“知識分子”:“在社會進步的征程中,知識分子是重要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創新支撐。集思廣益,匯集眾智,才能讓知識分子的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領導干部不能只是‘放空炮口頭說說而已。”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支持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求更好履行職能”。九三學社十一大進一步明確建設目標,成為政治清醒、信念牢固,參政有為、履職有力,科學民主、富有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2018年,習近平在參加全國政協聯組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新型政黨制度”的概念,強調“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它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多黨合作的新型政黨制度的“執政-參政”的政黨與政權關系模式、“領導-合作”的政黨與政黨關系模式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獨創,也是對世界政黨制度的超越和貢獻。民主黨派與中共平等但不對等、參政但不分權、監督但不制衡、合作但不同一。
繼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后,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深入貫徹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著力提高統一戰線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是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基本遵循。
2021年2月,習近平在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座談會上指出:“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們將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希望大家全面總結和展示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奮斗、風雨同舟的光輝歷程,引導廣大成員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圍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匯集共識,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譜寫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新篇章。”
擁有19萬社員的九三學社,作為以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參政黨,要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始終保持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政治本色。要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中共黨史與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多黨合作史相貫通,與學習社章社史相結合,始終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切實擔負起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的責任使命,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民主與科學雜志社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