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忠
欄目編輯:韋國良
中國最早見到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是1920年8月由上?!榜R克思主義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陳望道翻譯的。這是《共產黨宣言》在我國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也是中文發行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1921年的新年,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不久,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把《共產黨宣言》中的口號抄錄在賀年片的背后,陳望道和小組成員紛紛上街散發。人們見到了賀年片,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知道了《共產黨宣言》。他們歡呼:“共產主義的‘幽靈’游蕩到上海來了!”
陳望道是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受到日本社會主義者的影響。1919年6月,受五四運動影響回國,在浙江一師任語文教員。后因鬧學潮辭職回家,在浙江義烏縣分水塘村一間小柴屋內,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翻譯《共產黨宣言》。當時為了保密的需要,陳望道住在一間久未修葺的柴屋,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床鋪,又是書桌,翻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了。初春的南方,房間是比較潮濕、寒冷的。陳望道的母親看兒子整天在屋子里寫個不停,想給兒子補補身子,就弄來點紅糖,煮了幾個粽子,放在床板上出去了。過了一會兒,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里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兒子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人民日報曾刊文《信仰的味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講話中都提到這篇文章。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墨汁為什么那樣甜?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

為什么在當時要翻譯《共產黨宣言》,當然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關,與當時建黨的兩個主要人物李大釗、陳獨秀更有直接關系。1920年2月的北京,無法立足的陳獨秀,被迫離開險地,避往上海。天還沒亮,李大釗扮成賬房先生,乘一輛騾車送陳獨秀出城。他從懷里取出一本英文小冊子,鄭重交給陳獨秀:這是我從學校圖書館借出來的,想辦法把它譯成中文,欲知馬克思主義為何物,共產黨是什么樣的政黨,這是第一把開鎖鑰匙,中國的出路和希望就在這里。這樣陳獨秀就帶著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到了上海。
此外,《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還與當時另外兩個歷史人物戴季陶、邵力子有關。1920年3月底,在上海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一的戴季陶找到《民國日報》主筆邵力子:托你物色一高手,把我從日本帶來的《共產黨宣言》日文版翻譯成中文。邵力子眉目一展說:此等重任,非杭州的陳望道莫屬!戴是上?!缎瞧谠u論》雜志的創辦人,原想《共產黨宣言》譯成后在其刊物上連載。聽說戴季陶找人翻譯《共產黨宣言》,陳獨秀大喜過望,讓邵力子把他那本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一道捎上,供陳望道參考。陳精通英文和日文,借助《日漢辭典》和《英漢辭典》,比照兩種譯本進行了翻譯,終于在1920年4月下旬將《共產黨宣言》譯成。1954年10月,陳望道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周恩來特意問他,《共產黨宣言》主要根據什么版本翻譯的?陳望道說,主要根據英文版,同時參考日文版。
陳望道在義烏家里翻譯完《共產黨宣言》后,便帶著譯稿回到上海,《星期評論》卻已遭當局查禁,于是他托學生俞秀松將譯稿轉交給陳獨秀,陳獨秀決定用“社會主義小叢書”的名義出版單行本。譯稿經陳獨秀和李漢俊共同校閱后,1920年8月,以“社會主義研究社”名義出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終于在上海面世。這版《宣言》的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微側半身肖像,首印1000冊,很快售罄。由于排版疏忽,封面錯印成《共黨產宣言》。于是在9月再版,加印1000冊,封面書名亦改正為《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肖像的底色變成藍色。此后《共產黨宣言》多次重印,成為廣泛流傳、影響巨大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中央的玻璃專柜中,陳列著兩本薄薄的小冊子,紙張微微泛黃,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這就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這兩版宣言被后人稱為《共產黨宣言》“姐妹本”,能夠同時收藏這兩個版本,殊為難得。兩本小冊子,加起來不過百頁有余,卻承載著共產主義信仰的無窮力量。
這就是說《共產黨宣言》發表72年后,中文全譯本在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正式問世了。它的問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因為它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而使近代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共產黨宣言》不僅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偉人,而且影響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社會歷史走向,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發揮重大影響。比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改變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促成了中國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形成,促進了中國大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此文收入作者所著《〈共產黨宣言〉的魅力》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