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妍芳
濟源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南 濟源 459000
腸息肉為臨床常見多發于老年群體的消化道疾病,臨床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雖然效果確切,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加之缺乏對疾病認知度,易產生焦慮、悲觀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治療工作開展,因此臨床治療中應結合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是一種通過醫護、護護之間緊密協作,將患者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做到無縫隙銜接的護理模式,利于保證患者接受全面、連續的優質護理,促進疾病康復[1-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在腸息肉切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于濟源市第二人民醫院行腸息肉切除術的105例患者臨床資料,將采用常規護理的53例患者資料納入對照組,將采用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常規護理的52例患者資料納入觀察組。觀察組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61~73歲,平均年齡(67.35±3.64)歲;息肉部位:結腸息肉38例,直腸息肉14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0 例;年齡62~72 歲,平均年齡(67.29±3.59)歲;息肉部位:結腸息肉39 例,直腸息肉14 例。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經臨床癥狀、病理等檢查均確診為腸息肉者;精神狀態良好,具有正常交流、認知能力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其他消化道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對比性。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了解患者病情,予以健康宣教,術后觀察病情,給予飲食指導等。連續護理2周。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結合多媒體視頻、圖片等方式向患者講解腸息肉切除目的、手術治療過程等知識,降低患者恐懼感;根據患者性格特點、認知能力等進行心理評估,采用一對一交流方式,向患者耐心講解手術必要性、安全性,并向其列舉治療后恢復良好案例,播放背景音樂,分散其注意力,指導患者調整好心態面對手術;術前深入病房,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在確定治療方式后再次向其進行詳細講解,引導患者遵醫囑做好相關術前檢查,并對患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和既往用藥情況進行評估,確保患者適宜接受手術;叮囑患者術前3 d 無渣飲食,術前1 d 進流食,告知患者做好腸道準備對治療的重要性,并指導其做好腸道準備。(2)術中護理:叮囑患者取下身上金屬物品等,協助其取屈膝左側臥位,并注意遮蓋隱蔽處,遵照醫生指示配合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將切下息肉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送檢。(3)術后護理:術后待患者準確回答問題后護送其回病房,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便血、腹痛等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對癥處理;叮囑患者術后24 h 臥床休息,1 個月內避免長時間做屏氣動作或用力下蹲;術后禁食6 h,無異常后可在術后2 d 指導患者進流食或半流食,忌吃粗纖維、肉類食物,術后3 周內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術后注意保持肛門、外陰清潔干燥,可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患者日常生活予以指導,保持合理飲食、大便通暢,必要時可使用緩瀉劑,教會患者觀察大便顏色、性質等。連續護理2周。
(1)護理前及護理2 周后,分別采用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3]評估兩組焦慮程度,包含24 個項目,分值范圍為24~82 分,得分越高,代表焦慮程度越嚴重。(2)記錄并比較兩組術后出現穿孔、遲發性出血、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STAI 評分為(28.41±1.63)分低于對照組的(37.85±2.97)分,且兩組STAI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TA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TAI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52)對照組(n=53)t P護理前60.38±4.35 60.21±4.28 0.202 0.840護理后28.41±1.63 37.85±2.97 20.136<0.001 49.628 30.951<0.001<0.001 tP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92%(1/52,遲發性出血1 例)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5.09%(8/53,遲發性出血3 例、術后感染4 例、穿孔1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1,P=0.016)。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病變,患者多表現為便血等癥狀,隨著年齡上升,該病發病率也隨之增加,且病情嚴重者有惡變傾向,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和質量。常規護理多只關注患者病情,對患者心理變化不夠重視,加大了治療難度,因此探尋合理有效的護理辦法對疾病預后有著重要意義。
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是一種通過醫護、護護之間緊密協作,將患者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做到無縫隙銜接的護理模式,利于保證患者接受全面、連續的優質護理,促進疾病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TAI 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腸息肉切除患者采用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術前護理中,通過結合多媒體視頻等方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手術優勢等情況,能夠使患者對疾病和手術有直觀了解,從而提升治療配合度[4];術前根據患者性格特點等進行心理評估,向其列舉手術后恢復良好案例,增加患者手術成功信心,播放背景音樂,能夠充分放松患者緊張狀態,分散其對疾病注意力,從而緩解其恐懼、焦慮程度,保持良好心態面對手術;術前引導患者做好相關檢查,進行病情評估,告知患者腸道準備的重要性,同時指導患者做好腸道準備,利于手術順利開展,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5]。術中協助患者取最佳手術體位,并注意遮蓋隱蔽處,能夠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利于提升護理工作配合度;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利于及時發現異常情況,提高手術安全性。術后保持患者肛門、外陰干燥清潔,并遵醫囑使用抗生素,能夠預防并降低術后感染發生幾率;對患者有無便血、腹痛等情況密切觀察,出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利于疾病康復;針對術后不同時間段飲食予以指導,利于保證患者大便通暢,避免大便干結摩擦創面引起出血,促進疾病康復[6]。
綜上所述,腸息肉切除患者采用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