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旭 汪敏 計茹玲 司利 夏正江
摘 要:2020年的政府報告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穩住市場主體是全社會最緊迫的問題,要盡力幫助個體工商戶、中小微企業等渡過難關。在此背景下,各地區陸續出臺消費券政策以推動經濟快速復蘇。消費券政策調研隊圍繞蚌埠市采用資料收集法,經由當地政府了解消費券頒布后對蚌埠擴大內需、經濟回暖的影響,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消費券頒布后蚌埠市居民消費的變化,以及當地居民對消費券政策的看法,并進行數據分析,同時運用SWOT分析法對消費券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別進行分析,最后結合金融學、財政學、統計學等專業知識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消費券;經濟復蘇;邊際效應;拉動內需;政策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5(a)--03
在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不斷蔓延的環境下,疫情的常態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與2019年同期相比實際下降6.8%,全年很難實現6%的增長目標,民營經濟和廣大中小微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本身較弱,在疫情中受損嚴重。因此,2021年政府報告指出,當前全社會最緊迫的問題是保障就業和民生,穩住上億市場主體,要盡力幫助民營經濟復蘇,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業等企業渡過難關。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區陸續出臺消費券政策,希望利用其“杠桿效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快速復蘇。但是一些地區采用大額消費券、限制消費流向,無法惠及小型個體工商戶;再加之滿減力度有限,使用范圍多為城區,可使用商鋪限制等原因消費券可能無法真正惠及農村和困難人群。據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李在兩會上提出,可在消費券的基礎上給困難人群直接發放經濟補助,輔助消費券政策發揮更大的效用。全國政協委員周桐宇也表示目前消費券發放總金額有限,居民感受不明顯,難以形成持續的帶動效應,建議將消費券短期應急手段轉為長期的政策杠桿。
消費券是一項得到絕大部分居民認可的經濟政策工具,在擴大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復蘇等方面具有正面效應,但是不可否認,消費券政策實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從現象中找出問題,優化消費券政策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消費券政策調研隊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探究消費券政策對拉動內需經濟復蘇的意義并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同時,也為今后拉動內需、振興消費、推動經濟回暖提供借鑒建議。
1 消費券政策調查數據分析
1.1 數據來源與采集
1.1.1 資料收集法
消費券政策調研隊查閱了消費券政策頒布后蚌埠市政府發布的公告及媒體報道,收集了蚌埠市商務和外事局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消費券政策對市場經濟的帶動效果十分明顯,首輪消費券發布期間累計直接拉動餐飲、百貨、家電、汽車四大行業銷售額近1億元,與前一周相比,參與商家銷售額大幅上漲,其中餐飲行業樣本企業環比上漲38.9%、百貨上漲185.4%、家電上漲363.6%、汽車上漲436.8%。這份數據鮮明地反映了消費券政策對蚌埠市經濟回暖起到了“四兩撥千金”的作用,能在短期內快速提振消費,對擴大內需有著積極作用。
1.1.2 問卷調查法
(1)調查目的和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的研究目的一是了解消費券政策頒布后蚌埠市居民消費的變化,分析消費券政策作為“經濟杠桿”的有效性;二是整理蚌埠市居民對消費券政策的建議,總結消費券政策的優化方案。
根據研究目的,消費券政策調研隊針對蚌埠市居民設計消費券調查問卷,獲取基本數據。調查問卷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參與調查的居民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參與調查的居民獲取消費券后消費行為的變化;第三部分是參與調查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有哪些不足以及相應的優化建議。
(2)調查對象和數據收集
在消費券政策調研隊回收的43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參與調查人群來自鄉鎮、城市的比例分別為48.62%和51.38%,近似相當。
統計結果顯示,32.11%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對他們的消費意愿沒有影響,62.38%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使得他們的消費意愿略微提高,還有5.50%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使他們的消費意愿顯著提高;與此相類似的是,35.77%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對他們的消費金額沒有影響,60.55%的居民認為消費券政策使得他們的消費金額略微提高,還有3.67%的居民認為消費券使他們的消費金額顯著提高。統計結果還顯示,78.4%的被調查者贊成發放消費券,只有兩成左右居民持不贊成態度或者覺得無所謂。
調查顯示,有60.09%的調查對象表示使用過消費券。未使用過消費券的居民中,34.48%的居民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消費需求而未領取消費券;25.29%居民認為宣傳不夠到位,不知道如何領取消費券;還有20.87%的居民是因為消費券數目有限,未能搶到;19.54%的居民表示由于消費券的使用范圍與滿減力度限制未使用消費券。在涉及如何改進消費券政策方面時,參與調查的居民給出了很多建議。超七成的居民認為消費券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知曉率;六成左右的居民認為消費券領取流程有待完善,應當優化消費券領取流程,方便居民領取;還有半數居民表示應該優化消費券的滿減金額設置,優化消費券使用地理位置范圍、時長規定等設定。
1.2 數據研究與分析
1.2.1 資料收集法數據分析
根據蚌埠市商務和外事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消費券短期內對經濟拉動的作用十分顯著,能夠快速增加居民消費信心,擴大市場需求,促進各行各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煥發市場活力。由此可見,消費券政策是一種在經濟萎縮、民間消費能力衰退環境下短期內刺激消費市場,改善居民消費生活的有效手段。
1.2.2 問卷調查法數據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首先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偏遠鄉鎮,面向信息獲取相對困難而收入水平較低對消費券需求更為迫切的人群,可以增加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方式等,或者安排鄉鎮社區工作人員宣講消費券政策,鼓勵居民參與這項惠民政策。其次,要想讓消費券更好地惠及民眾尤其是貧困家庭,一方面要根據當地財政水平整體上適當增發消費券數量,讓更多有需要的居民能夠搶到消費券;另一方面,優化消費券領取渠道,由于經濟數字化發展,老年人、貧困人口等對智能化普及不夠的人群可能無法領取消費券,也就不能享受消費券政策帶來的益處。再次,降低消費券使用門檻,如滿四十元減十元的餐飲券可以改成滿二十元減五元的滿減券,以此類推。最后,可以增設滿減檔位,兩種檔位的消費滿減券很難滿足居民多元化、多消費級的消費需求。
近八成的民眾是贊成政府發放消費券的,但是根據以上的調查統計,我們不難看出,由于宣傳力度、領取流程、數量限制、使用條件限制等原因降低了民眾對消費券政策的滿意度,因此,人們對政府發放消費券的總體滿意程度只能達到一般水平。消費券這一財政政策在拉動消費增長、促進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為民眾提供更加滿意的消費體驗。
2 消費券政策SWOT法分析
2.1 優勢分析(S)
2.1.1 改善居民生活
消費券的發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補貼居民收入,短期內可以增強民眾的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欲望,釋放居民消費活力。并且對于中低消費群體而言,消費券的使用對其當下生活改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政府還可通過定向補助的形式結合消費券政策將福利更好地傾向中低收入群體,在消費券基礎上給困難民眾直接補助,幫助受疫情影響的群眾。
2.1.2 擴大市場內需
全球疫情沖擊的環境下,世界經濟衰退,國內消費市場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消費券可以發揮其杠桿效應,擴大市場內需以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可以提升市場信心,激發社會活力,“四兩撥千斤”,帶動社會經濟回暖,促進市場經濟恢復。
2.1.3 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消費券短期可以快速振興消費,激活商業流通,提升企業復產率,幫助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增加收入,盡快走出困境。企業復工了,就業崗位才會逐步增加,就業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從而有效地促進消費。消費券發揮乘數效應,帶動經濟連鎖反應,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2.1.4 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提升,“數字化觸點”逐步遍及各個場景,消費券的發放可以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到“數字消費”中來,促進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相結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利于數字貨幣的發展,可以為我國經濟數字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劣勢分析(W)
2.2.1 增加財政壓力
消費券政策的頒布使得政府支出增加,大量財政資金的需求增加了政府壓力。政府財政主要來自稅收、借債,如果政府處于財政盈余狀態且未來財政收入預期良好,那么發放消費券是“讓富于民”的舉措;如果政府財政拮據,增稅來發放消費券對企業商家不利,借債則會提高利率,亦不利于消費者。是否發放消費券以及發放消費券的數量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決定。
2.2.2 產生擠出效應
由于消費券的發放,部分居民等待持有消費券的情況下再進行消費,在有消費需求而未領取消費券的情況下或許會選擇延緩消費,反而不利于當下消費的增長,同時也對現金和正常消費產生擠出效應。
2.2.3 使用條件限制
消費券的滿減條件起步門檻應適當優化,以蚌埠市為例,餐飲券的最低使用門檻是滿四十元減十元,這種門檻的消費券更多是鼓勵大型餐館消費或家庭聚餐消費,對中低收入群體顯然是不夠友好的。再者,消費券的使用有店鋪、地理位置、時間的限制,勢必會增加鄉鎮消費者的轉換成本。與此同時,消費券限于某第三方平臺領取,如蚌埠市初始時通過支付寶App發放消費券,在后期通過云閃付App發放文旅消費券,增加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部分消費者可能無法獲取消費券,享受不到消費券政策帶來的福利。
2.2.4 市場不公平競爭
消費券發放會使得部分商家失去自主選擇權,處于不公平競爭狀態。參與政府消費券活動的店鋪更受消費者青睞,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而未參加活動的商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影響正常的市場競爭。
2.3 機會分析(O)
2.3.1 數字金融基礎
2009年廣東就曾發放過消費券,拉動電器消費,此后全國各地也都推出過各種形式的消費券,人們對“消費券”這一概念并不陌生。疫情期間,居家隔離使居民線上消費需求增長,互聯網進一步普及,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使用線上購物、電子支付。數字金融加速了消費者習慣的轉變,促進消費券的發展,可以預見,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消費券也會有更大地發展空間。
2.3.2 支付渠道支持
中國具備支付渠道和數字化基礎設施,支付寶、云閃付等APP數字金融技術相對成熟,大型科技公司具備強大的技術抗壓能力,能夠實現一定時期內大量消費券的分發供給以及快速核銷,保障消費券活動有序進行。
2.3.3 區域聯動發展
消費券往往限定于某地區內使用,而中國人口流動性大,旅游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疫情防控逐漸穩定,低風險地區政府可以考慮強化區域合作,促進異地旅游和相關產業消費,帶動經濟共同發展。
2.4 威脅分析(T)
2.4.1 控制適量發放
過量發放消費券會損害未來的消費能力,不但給政府增加了負擔,還會影響居民未來的消費水平,導致過度提前透支消費,不利于后期經濟發展;過少發放消費券不能惠及更多民眾,很難做到人人均等的“結果公平”,存在分發不公的問題,易引起社會矛盾。
2.4.2 數據處理需求
消費券發放平臺需要科學評估消費券發放的實際效果,了解消費券流向哪里,多少比率消費券得到核銷等信息。大量的數據分析對支付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只有確認了每輪的消費券發放情況、核銷比率,才能合理制定下一輪消費券發放的數量與品類,避免白券浪費的情況,有傾向性地在后面的發放中增發核銷比率大的消費券品類,使這筆財政支出發揮出最大作用。
2.4.3 識別阻斷風險
消費券網絡運營環境有待提升,服務質量仍需提高。有些平臺尚不成熟,缺乏完善的風控系統,無法實現消費券從發放到使用的全程透明和可追溯,監管措施的不完善容易在消費券體系中滋生腐敗的危機。因此,各地方政府需要慎重選擇消費券投放平臺,并且加大各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力度,避免一人多領和“倒票”現象的發生。平臺要保證信息公開,實現全程透明和可追溯,防控風險用戶領券,打擊消費券套現行為,強化地方監管,更好地準確識別和阻斷風險交易。
3 消費券政策優化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曉率
國家和政府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消費券的宣傳力度,除了在官網官媒上宣傳,也可借助抖音、快手等流量大的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還可以請名人宣傳,增強消費券的可信度,擴大宣傳面。除政府外,銀行或是金融公司經過批準的情況下也可發放適量的消費金融券,促進消費信貸增長,進而刺激消費增長。
3.2 優化消費券使用限制條件
政府可以優化每張消費券的滿減金額規定、使用條件等規則設定,為使用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消費選擇。我們通過調查統計了解到,大家的消費券主要用于餐飲消費、超市購物和旅游支出,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增加這些類型的消費券,更好地惠及于民。
3.3 適量投放拉動經濟穩健回暖
政府可借助于財政,給予各地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合理確定消費券發放數量,同時簡化申領手續,提高消費券的申領效率。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人們的消費支出是由其收入決定的。地方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投放適量消費券,否則既不能促進居民消費拉動內需,甚至還會產生通貨膨脹的隱患。中國的居民儲蓄傾向較高,政府應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削弱消費券的“替代效應”,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使得消費券發揮其理想作用。
3.4 重點保障中低收入群體
政府在發放消費券時,可以統籌分析,精細操作,將政策福利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因為對于中等以上收入群體來說,消費券對于他們的邊際效應不高,獲得消費券時,可能不會進行直接消費。消費券重點對象為中低收入群體,與重點對象為中等以上收入群體相比,利大于弊。從宏觀層面來講,消費券真正用于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能夠刺激經濟增長;從社會層面來講,中低收入人群重點使用消費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縮小貧富差距,改善民生。
3.5 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
政府可多方協作,加強消費券使用過程中的監管力度,慎重選擇消費券投放渠道,做好消費券發放及使用的售后工作,使消費券活動更加完善,保障使用者的消費安全,營造公平公正良好的消費環境,從而使得消費券的拉動消費作用、促進經濟增長作用更加顯著。消費券會作為一種承前啟后的財政政策手段,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經濟復蘇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張倩.關于發放消費券的利弊分析以及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J].中國商貿,2009(17):222-223.
薛菁,毛程連.發放消費券對擴大內需的影響效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01):74-77.
李華林.消費券返場,如何激發市場活力[N].經濟日報,2020-9-17(07).
王成,JamalKhan.財政壓力下消費券的杠桿設計——兼論刺激消費的資金來源問題[J].財政研究,2020(09):29-39.
柳立.數字消費券可作為常態化政策工具[N].金融時報,2020-7-6(11).
孔海濤.發放消費券需注重財政支出效率[N].中國財經報, 2020-4-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