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言二拍”是明代馮夢龍與凌濛初所編纂的著名白話短篇小說集。在認識到文學治療性功能的基本前提下,馮、凌二人將個體人生際遇中的挫折憤懣轉托于文學創作,通過書寫疾病、塑造義商、肯定欲望等模式,療治閱讀者身體、身份、道德上的三重病苦,作品因此具有了文學審美以外的“文學治療”價值。
關鍵詞:三言二拍;文學治療;病苦;情欲;他救
中圖分類號:I207.4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8-0155-03
一、引言
“三言二拍”是明代馮夢龍與凌濛初所編的五部著名白話短篇小說集的總稱,分別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作為中國古代擬話本小說的登峰之作,“三言二拍”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中下層市井細民的生活畫面,折射了諸多社會背景與時代風貌。
馮夢龍與凌濛初有感于明末世道分崩、思想禁錮的時代局面,勇敢沖破傳統世俗觀念,表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們渴望愛情與追求平等的自由主義思想。同時,馮、凌重視通俗文學內蘊的巨大教化功能,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憑借“三言二拍”中各類引人入勝的世俗故事,二人為讀者們展現了“名教荼毒病”下市井細民的真實生態,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以宣泄精神欲望,接受進步思想的培育與滋養,作品因此兼具了文學審美以外的“文學治療”價值。
二、病從何來?
(一)癆瘵廣傳的身體病苦
癆瘵,亦稱肺癆,是體內癆蟲入侵肺葉導致的一種慢性病癥。作為一種可傳染的慢性疾病,它不僅對人體具有嚴重傷害,而且病理復雜,難以治愈。患者一旦得病,往往會給自己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身心負擔。
有明一代,這種慢性疾病迅速傳播,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市井百姓,多有患病實例,如著名的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萬歷年間任吳縣知縣時,便深受癆瘠之苦。除普通官員外,下層百姓也多有癆瘵患者,明代所編《兩浙名賢錄·列女傳》中,傳主丈夫因病而死的,癆瘵將近占到一半。
在明代醫學認知中,癆瘵的根本成因在于勞神過度、思緒過多,進而導致心腎受損,癆蟲侵襲形成病痛。這一認知被明代社會所廣泛接受,因而在某些程度上,身患癆瘵可以成為個人辛勞的“外在名片”。官員身患癆瘵可以表明自己在任時兢兢業業,勞心為政;學子身患癆瘵可以佐證自己刻苦讀書,奮力科舉;市民身患癆瘵可以顯示自己勤勤懇懇,為家操勞。因此,明代社會對癆瘵毫不避諱,甚至有一絲病態的推崇。但除開主觀故意地假借推辭,明代癆瘵的患病數量也是相當龐大的。
馮夢龍與凌濛初對癆瘵廣傳的現象是有一定認識的,因此在“三言二拍”中描繪了大量涉及癆瘵的篇目,以此來揭示明代社會患病者的真實面貌。同時,考慮到癆瘵成因的特殊性,二人又在書寫時透露出某些道德態度與世俗縮影,用以達到警示世人注意、預防此類疾病的文學治療效果。
(二)農本商末的身份病苦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歷代統治者秉持重農抑商政策,農本商末思想深入人心,工商從業者也自古被視為“賤流”。因此,在明代之前的中國文學史上,聚焦商賈的作品存世甚少,即便出現,也多帶有“重利輕義、唯利是圖”的負面標簽。
到了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作為社會下層的工商從業者大幅度增加。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做工行商的職業中來,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逐漸被“經商致富”的現實所代替,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明代中后期社會雖行商成風,“經商致富”觀為廣大市民所接受,但不可忽視的是,商人以“逐利”為本,相比其他從業者,在思想上更為大膽活絡,道德敗壞之事也多有發生。商賈形象在文學上的負面標簽并未同社會思潮那般同步前進,大多仍存于“重利輕義”的傳統印象之中。例如,相較“三言二拍”成書稍早的《金瓶梅》,雖然首次將目光聚焦于商人形象,以商賈西門慶為敘事重心,但作者仍將其作為奸商的形象進行刻畫,多帶有批判意味。由此觀之,雖然創作者將目光投向了商人角色,但其文學形象仍以負面齷齪為主。
龐大的社會從業者與負面的社會評價相勾連,造成了明代商賈身份上的尷尬:一方面,他們歷經艱辛,勤勞致富,大多以合法的渠道獲得正經收入。另一方面,社會雖不再視商賈為賤途,他們卻仍忍受著文學創作中的負面評價。由此,商賈們陷入到身份上的病苦之中。
(三)放情縱欲的道德病苦
明代統治者為維護政權穩定,奉程朱理學為官方正統,將“天理”作為最高的萬物準則,人的天然情欲得以壓制,民眾連正當的“男歡女愛”都難以啟齒。明末的社會各界人士,全都因此患上了“名教荼毒病”。
但情欲本身就是人類的天然本性,注定無法為封建思想所徹底消減。一旦官方統治力量出現衰弱,人的自然情欲便會充分激發,出現思想層面的反叛。明代統治后期,隨著市民階層的興起,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劇烈變化,原本的天理教條再難束縛自然欲望與人性追求。與此同時,明末思想家們紛紛突破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訓誡,對情欲予以充分的肯定與贊同,主情思潮盛行一時。
主情思潮的盛行無疑對傳統的禮教制度產生了沖擊,然而,主情論者卻未給出情欲的合理尺度,致使情欲脫離應有的道德規范。因此,隨著晚明統治的日漸崩壞,主情思潮的過度宣揚,人們由“克己節欲”的極端轉向了“放情縱欲”的另一極端。社會各界都沉浸在禮崩樂壞、奢侈享受的風氣之中,傳統的道德體系遭到了嚴重的沖擊與破壞。社會民眾剛脫離出“名教荼毒病”下的束縛,轉身又陷入了“放情縱欲”的病苦,這急需社會有識之士的療治導救。
三、如何療治?
(一)書寫疾病,警示世人
前文所提,“三言二拍”涉及了諸多明代疾病,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病因復雜。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便是癆瘵,作者將其作為疾病的重點進行書寫,在文中刻畫出一個個癆瘵纏身的病人形象與悲慘遭遇,引發接受者閱讀思考,用以警示療治。
在《通言》卷22《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中,作者便詳細描繪了宋金這個癆瘵病人的形象:主人公宋金與妻子劉宜春婚后恩愛,育有一女,卻不料女兒期歲方過便得了痘瘡早夭,這讓宋金悲痛欲絕,得上癆瘵。隨后作者著重描寫患病過程,初時“骨露肉消,行遲走慢”,久病不愈一年后“三分人,七分鬼。寫也寫不動,算也算不動”,原本一個風流才子卻變成了一個形容枯槁的行尸走肉。
作者在諸多篇目中將癆瘵的患病過程都用筆墨詳細地書寫而出,尤其突出患病前后的形象對比,以可怖的字眼強調癆瘵的可怕之處,患病者不僅身體受到折磨,而且往往是家人嫌棄、妻離子散,多有悲慘境遇。閱讀接受者往往能在這些字里行間便感受到病苦的可怕之處,心中自然警鈴大震,對此類疾病避之不及,自我預防。
作者在行文中也主動提及了癆瘵形成的病因,認為其多是患者勞心倦力、貪縱情欲所致:
在《初刻》卷35《訴窮漢暫掌別人錢,看財奴刁買冤家主》中,福僧便是因每日吃酒賭錢養婆娘,在花街柳巷逐日混賬,才淘虛身子,得了癆瘵;《二刻》卷21《許察院感夢擒僧?王氏子因風獲盜》中,王祿發財之后,淫戲毫無顧忌,日夜笙歌,因此不到兩年便患上癆瘵,隨后“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在這些篇目中,患者的病因無一不與“酒色”掛鉤,都因個人放縱情欲之后才得上癆瘵,結局也大多家破人亡。作者希望通過對癆瘵疾病的書寫,勸誡縱情聲色的世俗子弟,帶有鮮明的道德批判意味。同時,作者也直接在文中開出療治的藥方:只要個人避免情欲的過度放縱,便可病苦無憂。
(二)塑造義商,轉變形象
相較于前代文學多描摹刻畫商人的“重利輕義”“薄情寡義”,“三言二拍”卻一反常態,不僅在多篇故事中將文本視角聚焦于市井商賈,而且首次在文本中大規模塑造“義商”的正面形象。
如《明言》卷28《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篇名便點出了一個“義”字,全文更是著重強調二人的清白情義。黃、李二人出生商賈之家,黃父因病去世后黃貞女一人操持舊業,女扮男裝外出行商,與同為商賈出身且忠厚老實的李秀卿義結金蘭,此后一人販貨,一人討賬,生意上全無防備齷齪,買賣做得“毫厘不欺”,九年間和諧相敬,哪怕暴露身份后雙方也是坦誠以禮相待,為世人所傳頌。作者在此則故事中將商人的清白品行細致描摹,對黃、李二人的義交行商滿懷褒揚。
在整部“三言二拍”中,以商賈為主要人物的篇目便多達五十多篇,且其形象又多為重義輕利、誠實守信。除上述故事外,還有《徐老仆義憤成家》中的徐老仆,《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蔣興哥等,此類人物無一不是重情重義的正面商人,在他們的身上,作者完全打破“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傳統印象。
這一轉變與馮、凌二人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二人生活在明末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行商之事頗為盛行,商人群體十分龐大。在仕途不得志、生活困頓的情況下,二人也積極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進行話本小說的販賣,用以養家糊口。尤其是凌濛初,在個人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首創凌氏套版印刷與書籍刊印,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儒商”。在個人豐富的行商經歷中,二人也同時看到了商賈身份病苦的尷尬,因此在文學作品中大力頌揚商人的優秀品質,首創“義商”形象對整個商人群體的病苦進行充分療治,破除傳統的負面標簽。
(三)肯定欲望,重建道德
面對程朱理學統治下的思想桎梏,晚明思想家們紛紛提出相關學說進行批駁,知識分子也大多秉承人欲即天理的進步思想。但對于未參與到晚明哲學思想大討論的中下層市民來說,他們卻不能有效消化此類復雜的哲學觀點。尤其是那些沒有受過一定知識文化教育的下層民眾,人欲、天理的大討論與他們相距甚遠。而“三言二拍”這類白話短篇小說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馮、凌二人以市井白話編寫出一個個反映社會真實生態的市民故事,不僅能以案頭文學的形式滿足知識分子的閱讀需要,還能轉化成茶館說書人的評述形式,滿足中下層市民的精神需求,使不同文化程度的民眾都能得以了解情理思想,從而達到規勸世人的療救目的。
因此,“三言二拍”的文本中存有大量的偷情故事來佐證作者對情欲的肯定。在《明言》卷4《閑云庵阮三償冤債》中,作者開篇即指出:“情竇開了,誰熬得住?男子便去偷情嫖院,女兒家拿不定定盤星,也走差了道兒,那時悔之何及!”作者直接用“情竇開了,誰熬得住”的有力話語為偷情者開脫,肯定他們的自然欲望。
此外,在“三言二拍”的諸多篇目中,青年男女也不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教條,而是主動追求戀愛與婚姻的自由。例如,《明言》卷23《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中的張舜美與劉素香,《通言》卷29《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的張浩與鶯鶯。這些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無一不是私下愛慕,在沒有父母的授意下偷情貪歡,其結局也大多團圓美滿。這對于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青年男女來說,無疑是精神與思想層面上的有效療救。
在充分肯定情欲的前提下,馮、凌二人有效療治了民眾的“名教荼毒病”。與此同時,二人又表現自己對于縱欲享樂風氣的不滿與憂慮,在文本中構筑個人的情欲道德觀念,希望搭建新的價值體系來對“放情縱欲病”進行療治。
作者對此開出的藥方主要是傳統的因果報應說與生死懲戒觀:
行善事得善果,有情人得真情的思想貫徹全文,如《恒言》卷3《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的秦重最終娶得花魁,《通言》卷23《樂小舍拼生覓偶》中的樂和于潮中搭救順娘,都是因男女之間的真情才得以結局美滿。
而一旦貪歡縱欲,做了惡事,主人公往往下場悲慘,輕則折財破家,重則身死名辱,如《通言》卷27《假神仙大鬧華光廟》中的魏生,便是因貪戀假神仙“何仙姑”的美色,日日與之歡好,致使命懸一線;《通言》卷33《喬彥杰一妾破家》中的喬彥杰,原本家庭和睦,卻因好色貪淫,另娶美妾,又只管自己在外逍遙享樂,不管家中妻妾,致使美妾與仆人私通,進而造成殺人訴訟、妻女身死,喬彥杰最后“兒女又無,財產妻妾俱喪了”,于是走到西湖投水自殺。作者通過這些故事,充分告誡世人好色縱欲的悲慘下場,以生死來療治世人的“放情縱欲病”。
結語
我們應當看到,馮夢龍與凌濛初二人在編寫“三言二拍”系列時便充分認識到了文學治療的內在價值,正如作者在《警世通言序》中所舉的例子:“里中兒代庖而創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三國志》來,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一部《三國志》,竟能如同靈丹妙藥般療治幼童的病痛,這正是文藝作品治療作用的一大佐證,馮、凌二人正是因此通過文學創作來構建自我幻想中的理想田園。
在宋明理學達到“吃人”高峰的明末中國,“存天理、滅人欲”的官方束縛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開始在社會生活中動搖,北方烽煙四起,戰亂不休,南方卻又物欲橫流,享樂盛行。面對這個市民生存價值與意義變得紛繁駁雜的社會,馮夢龍與凌濛初這樣的文學創作者拿起手中筆墨,以一則則市民生活故事,書寫盛世危機下的社會關系與社會倫理,緩解閱讀者身體、身份、道德上的三重病苦,達到“喻世”“警世”“醒世”的“驚奇”療救。通過研究“三言二拍”中的“文學治療”書寫,我們可以一窺社會危機下文學功用的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2]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3]馮夢龍.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4]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武淑蓮.文學治療作用的理論探討[J].寧夏社會科學,2007(1).
[7]呂特.論“三言”“二拍”的情愛觀[J].江淮論壇,2005(3).
[8]方勝.論馮夢龍的“情教”觀[J].文學遺產,1985(4).
作者簡介:周星宇(1998—),男,漢族,浙江臺州人,單位為鄭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