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曾凡博與北京首鋼之間的糾紛,最近幾個月里已成為國內籃壇的焦點事件之一。曾凡博何許人也?簡單說,這位18歲新秀在美國高中籃球比賽中有不俗表現,被認為可能成為下一位登陸NBA的中國球員。目前的爭議焦點在于曾凡博打算前往美國發展聯盟打球,而他與首鋼之間的從屬關系隨之產生了各種變數。
對于這場糾紛,當事雙方各有說法。曾凡博方面側重于表達自身對追逐籃球夢想的渴望,并表示愿意在回國之后為首鋼打球,同時暗示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責任在于俱樂部的反復多變。首鋼一邊反復強調曾凡博是他們培養與注冊的球員,同時表示會繼續全力支持曾凡博提高籃球水平。
由于雙方現在都沒有撕破臉皮地把話說死,所以在分析問題時,不能只看這些冠冕堂皇的對外聲明,更需要深入挖掘雙方的真實需求。曾凡博及其團隊的意圖很明顯,無論將來在發展聯盟打球還是回歸CBA,都希望盡可能擺脫來自首鋼的約束,從而有利于以自由身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可這正是俱樂部要全力阻止的情況,首鋼不是傻子。所以,首鋼的態度也很明確,支持球員去美國打球,但需要先完成在首鋼的簽約和注冊手續,避免未來出現球員“出口轉內銷”前往其他CBA球隊的風險。
在評判孰是孰非之前,還必須了解一個背景:首鋼自2017年啟動了“雛鷹計劃”,安排大批年輕球員赴美學習訓練,包括進入知名籃球高中參加比賽。曾凡博之所以能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正是得益于“雛鷹計劃”的大力支持。以首鋼的立場,當初之所以投入大量資源支持新秀赴美,固然存在為中國籃球做貢獻的大目標,但終究還是希望新秀成才之后能夠提升球隊實力。如果經歷了漫長的播種、施肥階段,果實成熟時卻被他人免費摘走,恐怕任誰也不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更進一步來看,本次爭議的核心矛盾,其實是現有的青訓體系能否獲得規則保障。無論籃球還是足球,在青訓體系方面存在著諸多相同點:第一,作為集體項目,組建球隊需要大批優秀球員;第二,項目成材率不高,每一名職業球員的背后,都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在早期選拔中就被淘汰的同伴;第三,同為必須“從娃娃抓起”的項目,人才培養周期都十分漫長。將這三點結合起來,就會發現打造籃球或足球的青訓體系歷來是件很昂貴的事情,必須以廣種薄收的姿態培養大批新秀,不斷在內部實施優勝劣汰,連續多年維持高投入,才有可能收獲為數不多的可造之材。
既然俱樂部選擇了高投入,那就必然追求高回報。因此,在投入資源之前,俱樂部通常都會與新秀簽訂長期合同,約定對方必須首先為本隊效力,以及轉投他隊所需要承擔的賠償責任。僅從局部來看,球員的心態或許就跟那些與經紀公司簽下長期練習生合同的偶像們一樣,總想著早日“單飛”以避免被盤剝。但從整體來看,如果失去了這樣的規則保障,俱樂部無法確保培養出的新秀能為自家所用,那么理性選擇必然是放棄高投入、低產出的青訓。當所有俱樂部都做出這一選擇之后,整個項目的根基就將徹底崩塌。
當然,并非完全沒有例外的情況。繼續以籃球為例,美國大學籃球錦標賽(NCAA)是重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各家大學不會約束球員自由離開。大學籃球本來就不以盈利為目的,學制也有時間限制,不可能將學生長期留在校內。再加上成功的商業運作,使得NCAA能夠賺取巨額的商業利潤,確保青訓體系本身就能實現自負盈虧。這樣的例外固然令人羨慕,卻注定難以在其它地方復制。
所以,既然完備的青訓體系對于項目發展至關重要,那么為確保各方敢于在青訓上長期投入,管理者就必須用規則來捍衛投入方的合法權益。諸如曾凡博之類的風波,肯定不會是最后一次,這也恰好在提醒管理者,應該以此為鑒進一步健全青訓體系的規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