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妮婭
靜玲是新轉來的一名女生,自從她來到我們班,教室里的垃圾多起來了,課堂上做小動作的同學也多起來了。垃圾多是因為靜玲帶到學校的辣條、飲料、棒棒糖和其他小玩意的包裝紙很多,連做小動作的同學玩的泡泡膠都是靜玲提供的。同學們都叫靜玲“買買買”同學。
一天,有同學向我報告,靜玲帶了200元錢來學校。我把靜玲叫到辦公室,她很自覺地從兜里掏出了剩余的錢,告訴我錢是從家里“拿”的,買了一些東西,送了一些東西給同學,還剩152元。她買這么多東西,一方面是自己喜歡;另一方面,她覺得給別的同學送東西,大家才愿意和她做朋友。
我問:“你看我們班誰的朋友最多?”她一連說了好幾個同學的名字。“他們朋友多,是因為他們給別的同學送禮物了嗎?”靜玲搖搖頭。“那你仔細想想,他們不送禮物,為什么朋友還這么多?”靜玲皺著眉頭想了想,自己得出了結論:朋友多的同學共同的特點是關心班集體,對同學很友好,樂于幫助其他同學。“所以,要想朋友多,就要向這些同學學習才對啊!只要你向他們學習,同學們一定會搶著和你交朋友的。”靜玲點點頭。
我及時聯系靜玲的家長,了解到靜玲家境較好,父母對她很寵溺,孩子要什么,家長總會滿足,有時候,孩子不聲不響地從家里拿一些錢,父母也沒放在心上。這次,靜玲一下子從家里“拿”了200元,家長也覺得后怕。我給家長一些建議:控制零花錢,夠用就可以了;要及時了解和關注孩子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動向,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后來,我又在班級召開了主題班會“我們是一家”“真正的朋友”“父母一天的工作”“我的零花錢”,讓同學們懂得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要團結,要有集體榮譽感,學會正確處理朋友關系,引導他們了解理財知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慢慢地,靜玲不亂花錢了,她變得關心集體,班級活動都能積極參加。學校第一次舉行跳長繩比賽,需要20名同學,我們班會跳的人數不夠。靜玲說:“老師,我也不會,但我可以學。”一開始,她沒掌握要領,繩子打在她的頭上、背上,她疼得眼淚汪汪也沒有放棄。
為了美化教室,我從家里帶了幾盆綠植放到教室的窗臺上。第二天清晨來到教室,一眼看見窗臺上多了一盆雙色月季,綠油油的葉子,黃色和粉色的花朵清香撲鼻。我開心地問:“好美的花兒!哪位同學帶來的啊?”當我知道是靜玲帶來的時候,心就懸了起來。看著我疑惑的眼神,靜玲笑瞇瞇地說:“買花的錢是我賣廢品攢的,不是在家拿的。”我表揚了她,悄悄問:“現在不給同學們送東西,朋友少了嗎?”“比以前多多了!”靜玲自豪地說。
沒有完美的成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只要我們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關注他們被忽視的內在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需求,用愛和智慧引領,給他們成長的空間,終能靜待花開,樂享芬芳。(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青島路小學)
責任編輯??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