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馬駿,189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一個回族商人家庭。1912年就讀于吉林一中,他聰明好學、思想進步、關心國家大事,志向遠大。1915年,馬駿進入天津南開學校讀書,后考入南開大學。五四運動中,馬駿發起并成立了學生聯合會,成為五四運動京津地區主要青年領袖之一,并結識了學長周恩來,由于理想、志趣相投,兩人很快成為革命摯友。馬駿與周恩來、鄧穎超等進步青年共同創立了革命進步團體——覺悟社,并積極參加革命斗爭。1925年秋,馬駿赴莫斯科留學,他與王稼祥、鄧小平等成為莫斯科中山大學第一期學員。馬駿因出色的組織領導能力、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曾三次被敵人關進監獄。
第一次入獄是在1919年8月,為營救在聲援山東慘案中被拘禁的請愿代表,馬駿被京津學生代表公推為學生運動的總指揮,率領天津、北京、濟南、煙臺等地5000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了學生請愿大示威。天津代表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有市民圍觀。馬駿乘機宣傳愛國運動的事實和經過情況,鼓動聽眾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并向市民介紹此次請愿的真正原因。馬駿聲如洪鐘,激昂慷慨,博得聽眾雷鳴般的掌聲。反動警察早有準備,他們以維持秩序為名,荷槍實彈立于兩側。為保護女代表安全,馬駿讓隊伍中北京的同學用手中的童子軍棍,橫攔成一個長方塊,讓女代表們在中間走,以免反動軍警有不軌行動。沿途市民蜂擁而至,抱以同情。代表們昂揚地行進著,高呼著口號:“懲辦賣國賊!”“懲辦馬良!”“解除山東戒嚴!”“抵制日貨!”“收回青島!”“取消二十一條!”……
為了堅持斗爭,請愿隊伍在馬駿的指揮下,組成“天安村”, 從生活、衛生、宣傳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組織宣講股在外演說,交際股接待外賓,編輯股錄事登報,湯調股服侍病人,游行股傳達信息,另有總務股直轄各股,以維持秩序,使同學們銅墻鐵壁般團結在一起,進退有節,行動一致。
反動當局發現是馬駿的指揮才使得請愿隊伍團結得如此堅不可摧,便下令指名要逮捕馬駿。代表們為了掩護馬駿,大家給馬駿化裝,一個代表脫下自己的新毛料西裝上衣,換上馬駿身上的藍布大褂,并與馬駿互換了鞋子。在大家的保護下,軍警毫無所獲,惱羞成怒的反動軍警竟以皮鞭、槍托毆打學生,逼迫他們交出馬駿。馬駿不忍心讓同學為之受苦,挺身而出高喊:“你們不要打人,我就是馬駿!”馬駿等被捕消息傳出后,天津學生上街示威游行抗議,北京、天津、濟南、煙臺等各地各界聯合會通電全國學聯。為了推動請愿斗爭的順利發展,營救馬駿和全體被捕代表,周恩來從天津來到北京,他一方面鼓舞大家的斗志,一方面積極領導大家開展營救活動。周恩來等學生代表動員了幾千學生,分別包圍了北京、天津的警察廳。在廣大群眾洶涌澎湃的愛國運動壓力下,在各界人士的營救、保釋下,反動當局被迫于8月30日釋放了被捕的全部代表。從此,馬駿身穿長衫、激情講演、大鬧天安門的光輝形象,便鐫刻在人們的心中! 馬駿在天安門前表現出的那種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精神,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馬駿由此得名“馬天安”。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面的浮雕,有一位振臂高呼指引方向的青年,就是以五四時期的馬駿為原型塑造的。面對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至暗時刻,出獄后的馬駿撰文發出“未進獄以前的馬駿是馬駿同家人的馬駿,出獄后的馬駿是國人的馬駿”的吶喊,深刻體現了馬駿深厚的家國情懷。
第二次入獄是1920年1月23日,在天津東門里魁發成洋貨莊,調查日貨的學生遭到日本浪人的毆打。天津國民大會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推舉馬駿等人為代表,前往直隸省公署請愿。24日,天津警察廳命警察毆打并逮捕了馬駿等青年代表。為營救馬駿等代表,29日下午兩點,天津各校學生1000多人集合到省長公署請愿,要求釋放被拘代表,不干涉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等,公推周恩來等4人為代表去見省長。省長公署因懼怕將大門緊緊關閉,門里有多人把守, 4位代表冒死從公署大門下面的門坎洞里鉆進去營救馬駿。結果他們一進去就挨了打,被軟禁起來。省署外面的學生大隊更加氣憤,他們沖向公署大門,要奪回周恩來等同學,這時1000多名赤手空拳的男女學生也被軍警包圍。反動政府看到學生的威力可畏,立即下令軍警用刺刀、槍托進行武裝鎮壓,企圖驅散學生,學生們同軍警進行了搏斗,用手中的旗桿痛打軍警的頭部,掀掉軍警的軍帽。軍警則用刀槍棍棒一起向學生打來,學生無法招架,結果有幾十名學生挨打受傷,頭破血流,鄧穎超的頭部也被打傷,釀成了震驚全國的“九·一·廿九”慘案(九指中華民國九年即1920年)。經過獄中難友們的堅決斗爭和全國人民的積極聲援,反動當局被迫于7月中旬釋放了全體被捕代表。
經過革命風暴的洗禮和錘煉,馬駿很快成熟起來,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1年冬來到吉林市進行革命活動,是吉林省第一位共產黨員,成為東北地區最早從事革命活動的共產黨員之一。1922年,馬駿回到家鄉建立起吉林第一個黨小組——寧安黨小組,也是東北地區第一個黨小組,他是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之后相繼在哈爾濱、寧安、吉林等地開展革命活動。1925 年 6 月,馬駿發動和領導了吉林省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規模空前的聲援五卅反帝愛國斗爭,揭開了吉林省革命歷史的新篇章。吉林五卅后援運動的迅猛發展,震驚了軍閥政府,張作霖非常恐慌,為鎮壓轟轟烈烈的反帝運動,他電示吉林省長公署,要殺害馬駿等領導人。敵人來到寧安搜捕馬駿,他們沒有找到馬駿,便審問馬駿夫人楊秀蓉。楊秀蓉機智地回答說:“馬駿和我吵架走的,我不知道他去哪兒了。”敵人無計可施之后,便唆使土匪綁架馬駿的父親馬喜貴老人,想用這個辦法誘捕馬駿。同年底,馬駿家中收到一件包裹,打開一看,里面包著一只耳朵和一雙棉鞋,是馬喜貴老人的,老人被殺害了。馬駿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忍著失父的巨痛,寧可舍去自己的小家,來換取國家的平安,人民的幸福。
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大江南北,馬駿奉命調回北京,擔負起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的組織恢復和重建工作,并開展秘密活動。馬駿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極端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積極活動,使黨組織很快得到恢復。1927年12月3日,由于叛徒的出賣,馬駿第三次被捕。
馬駿是中共北京臨時市黨部書記兼組織部長。敵人為了從他口中獲得黨組織的機密,使用了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和精神折磨。馬駿從容自若、堅貞不屈,沒有泄露一絲黨的機密。敵人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對馬駿說:“只要你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今后不再干共產黨的事,我們就可以放你出去。”并許愿給他教育次長的頭銜,馬駿怒斥道:“我過去是共產黨員,現在是共產黨員,今后永遠是共產黨員。”面對敵人的誘逼和酷刑,馬駿堅定地回答: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叫我不宣傳馬列主義,不宣傳革命,這比太陽從西邊出來還難!并寫下“故共產黨員馬駿之墓”的墓志銘。1928年馬駿英勇就義,年僅33歲。
鄧穎超在回憶馬駿的文章中說:“馬駿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他對共產主義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雖然早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將隨著偉大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勝利而永生。”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