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敏佳
[摘? ?要]地方史是離學生最近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和意義。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地方史,把中國“大歷史”和地方“小歷史”恰當地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成為歷史教師應當深入研究的問題。文章通過幾個課堂實例闡述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地方史。
[關鍵詞]地方史;初中歷史教學;廣西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59-03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這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對初中歷史學科的定位。“課標”還明確提出要“為各地區進行鄉土歷史的教學提供便利,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開發課程資源”。
初中七至九年級的大歷史教學是從宏觀上以通史的形式給學生講述歷史發展的脈絡,對于初中生來說知識跨度大,對時空定位和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而初中歷史學科本身課時有限,不可能還有時間開設地方史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滲透地方史的內容,以延伸和補充課堂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地方史是在他們生長生活的地方發生的歷史事件,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總會不自覺地對地方史產生一種親切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方史,有利于激發學生走進歷史、探尋歷史的欲望。
“課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明確指出,要“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集體農莊、愛工廠、愛祖國語言開始的。”關注地方史既能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還能培養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考察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好好利用地方史這一有力武器。
一、地方史在課堂導入中的應用
曾經有教育學家說過:“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新課的導入就是為新內容的呈現搭橋、鋪路的過程,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求知欲,啟發學生思維的過程。所謂“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能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常見的事物進行導入,就能激發他們學習本節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1.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時,筆者在導入環節展示了靈渠的圖片,并給學生講述了靈渠的歷史。
[導入]同學們請看,這是老師在桂林一個地方旅游時拍攝的視頻,大家猜猜這是什么地方?
學生觀看視頻后自由回答。
[講述]圖片展示的是桂林市北部興安縣境內的靈渠,它是秦朝時期修建的一個水利工程,古稱秦鑿渠、興安運河、湘桂運河。為什么要修靈渠呢?因為秦始皇當年南征百越,可是百越地區山坡丘陵多,地形復雜,打仗需要的物資只能靠水運。另外,秦朝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情況下修筑的這一水利工程,經過兩千多年的洪水沖刷依然穩如泰山,靈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并非浪得虛名。
靈渠修通后,秦始皇微服游覽桂林山水。他來到漓江一看,漓江里的鯉魚多到用手就可以撈到,于是叫船家弄來了很多魚,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能炒出一碗下酒菜。秦始皇在漓江上游玩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漓江里的鯉魚王直跳腳。后來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制成了魚須(圓粉)、魚肚(扁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
[過渡]同學們,秦始皇在其統治時期除了修建靈渠,還實施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當時的秦朝產生什么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進入第9課的學習。
例2.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時,可以用壯族起源的故事以及崇左市木欖山智人洞古人類化石的發現來導入教學內容,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學習廣西的歷史、壯族的起源。
[導入]同學們,關于人類的起源大家聽到過哪些故事?
[回答]上帝造人的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等。
[過渡]關于人類的起源,西方有上帝造人的故事,中國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其實在我們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那么壯族流傳著怎樣的故事呢?
[講述]相傳壯族的始祖是布洛陀,他被壯族人稱為“祖公”。傳說中的布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壯族的始祖男神,與他匹配的是壯族的始祖女神姆六甲。相傳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是布洛陀的生日,因此很多壯族群眾當天都會來敢壯山拜祭他,相約即興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年年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壯族的敢壯山歌圩。
2009年10月27日,研究人員于廣西崇左市木欖山智人洞發現了兩顆人類牙齒、一塊人類下頜骨化石,經古人類學家推斷,該化石屬于11萬年前的早期智人。由此推斷崇左11萬年前就已經有我們的祖先在此居住。
[過渡]人類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是什么人?人類是如何演變進化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
這樣導入,既可以開門見山讓學生了解到鄉土歷史知識,又可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地方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利用恰當的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就要考慮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持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歷史教材的編排主要以歷史大事件為主,細節描述不多,涵蓋知識面較大,學生不易理解。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深入地認識教材知識。
例1.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中海上絲綢之路的知識點時,筆者給學生介紹廣西北海的合浦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在合浦開通了我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漢王朝派遣的外交使團及應募商賈隨行的船隊,攜帶黃金和各種絲綢產品,“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合浦漢墓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琉璃、琥珀、瑪瑙、水晶、綠松石裝飾品,還有印度、希臘風格的黃金飾品,據專家研究有部分是從海外輸入的。在授課過程中,筆者適當配以圖片、說明,加上展示習總書記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參觀的新聞,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絲綢之路從古至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中提及“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在此可以利用有關我區紅色革命根據地——百色的資料進行補充教學。鄧小平同志領導發動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了紅七軍和紅八軍,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擁護共產黨和各級新生紅色政權,踴躍參軍支援前線,紅七軍、紅八軍發展成一支近萬人的隊伍。后來龍州起義失敗,紅八軍的余部匯入了紅七軍。鄧小平曾說過:“紅七軍是根植于右江各族人民之中的革命武裝,壯族就占了一半。”
例3.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時可以補充講述廣西著名的原始人遺址,如廣西柳州白蓮洞的“柳江人”、百色市田東縣的高嶺坡遺址、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地的頂螄山遺址以及南寧市壇洛鎮的古人類遺址。
例4.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5課《北伐戰爭》中講述“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時,可引入以下地方史:1926年春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成立,第一期學生受訓18個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個科目。后軍校遷至柳州,又遷回南寧,最后遷至桂林直至撤銷。該分校從1937年到1944年共畢業學員18082人。這樣講解后學生自然就覺得黃埔軍校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例5.在講述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可以用南寧本土企業多麗電器廠的發展歷程作為例子進行分析。多麗電風扇許多南寧人家里都有,由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實只要教師發揮聰明才智,用心留意身邊的事物,就能把中國“大歷史”和地方“小歷史”恰當結合起來,然后有滋有味地傳授給學生。
三、在課后作業中滲透地方史研究
給學生安排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嘗試“發現身邊的歷史”,角度和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第一,調查研究法。比如南寧的“土改”故事、“文化大革命”時的南寧、南寧的解放日等地方史,都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的重要內容。
第二,實地參觀法。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歷史,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歷史,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遺址、遺跡等地方。例如南寧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鄧穎超紀念館、南寧博物館、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南寧市昆侖關戰役舊址博物館等。除了南寧之外,柳州白蓮洞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桂林太平天國紀念館等都是適宜學生實地參觀的場所。
第三,材料融合法。學習歷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材料解析題,而地方史可以成為材料解析題的選材。
例1.1951年,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起義,該起義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該起義的領袖為( C )
A.石達開? ? ?B.韋昌輝? ? ?C.洪秀全? ? ?D.楊秀清
例2.廣西世居著漢族和11個少數民族,按人口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分別是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另外還有40多個民族成分。廣西多民族的和諧相處與發展,得益于國家出臺的哪項制度?該制度實施有何意義?
例3.桂林有伏波山、橫縣有伏波灘、龍州有伏波廟,這些都是為了紀念東漢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馬援,他被漢光武帝封為伏波將軍。漢光武帝統治期間的盛世被稱為什么?
總之,在歷史教學引進地方史,可提升歷史課的魅力,使學生從對地方史感興趣發展到對中國史感興趣,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馬敏.地方史在中學歷史新課標教學中的作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217-219.
[2]? 宋麗婷.中學歷史教學中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 羅天智.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地方史的教學[J].網絡財富,2009(22):73-74.
[4]? 明成滿.以新課標理念促進中學鄉土史教學[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5]? 蔡偉,孫嬌.鄉土教材的德育功能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0(1):8-9.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