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龍
[摘? ?要]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發布,對接“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突出勞動教育已成學科教育趨勢。對此,高中歷史教學可從三個路徑科學因應:根據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地位,拓展教師視野;通過尋找勞動教育與教材內容的對接點,深化課堂教學;通過勞動教育專題研訓,加強備考練習。
[關鍵詞]高中歷史;勞動教育;因應路徑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62-03
2020年5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其中對于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修訂。一是在高中課程方案中,將勞動規定為必修課程,設6個學分。二是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于前言與指導思想部分增加了“勞育”要求,修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在模塊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2.2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部分,新增“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和“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等內容。高中歷史教學可通過教師視野、課堂教學與備考練習三個路徑科學因應,以適應課標之變,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教師視野因應:確定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地位
1.領會習近平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勞動價值、勞動精神和勞動關系三個方面,習近平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諸多新思想、新理論。關于勞動價值,他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緊緊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關于弘揚勞動精神,他認為要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以此煥發全體人民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一勤天下無難事”,要大力宣揚并推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他認為必須積極構建、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勞動環境,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的氛圍,“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讓勞動者體面勞動”,“讓所有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尊重”。
2.明確關于勞動教育的國家政策指向
2015年7月,教育部等3部委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將勞動教育“開足開好”,在“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通過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2019年6月,《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先后發布,其指出要“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本領、樹立熱愛勞動的品質”,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方略,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各個課程都應科學而有機地融入勞動教育,在高中階段要讓學生認同“勞動創造價值”的理念。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在歷史等學科專業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要有重點地納入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不分貴賤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因此,開展勞動教育是貫徹習近平關于勞動教育重要論述的關鍵舉措,是實踐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和黨的教育方針的應有之義,更是新時代的現實呼喚。
3.發揮高中歷史課程在開展勞動教育中的價值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都應格外關注、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梳理辨析勞動與人類起源、勞動與人類文明、勞動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勞動與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成就的對應關系中,要以客觀史實、歷史邏輯,讓學生了解勞動在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認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從而增強勞動教育的理論說服力和思想穿透力,培養學生“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歷史認同感,培育學生以勤勉勞動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愛國情,培植學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深厚文化觀。
二、課堂教學因應:尋找勞動教育與教材內容的對接點
1.闡明人類與勞動之間的“元問題”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中的輔助欄目《學習聚焦》中提到“從猿到人的演變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著決定性意義”,對此,可利用學生的初中歷史知識,補充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的經典著述,指出通過長期勞動,古猿手腳分化,慢慢直立行走,邁出從猿到人的關鍵一步;因生產需要,古猿利用和發明了勞動工具;長期的田野勞動,使人類的整體肌體發生變化,相貌隨之改變(下肢粗壯、腿腳變形、腦髓增大等);繼而語言在生產生活交流中得以誕生,思維不斷覺醒,意識日益萌發并不斷深刻,人類由此進化發展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恩格斯由此深刻論述了勞動在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經過如上邏輯闡述,使學生認同人類與勞動之間最初始、最起源性的“元問題”: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促進了人類成長,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自身。
2.用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彰顯勞動價值
《中外歷史綱要(上)》特別注重體現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各個時期的古代史中,均有關于思想、文學、科技以及藝術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和優秀成果的介紹。此外,在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中還專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單元,其中講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據統計,教材中共涉及100余位歷史文化名人,80余部科技人文思想著作,50余項天文歷法、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40余件書畫器物、音樂雕塑等藝術作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歷史細節的講述,讓學生感悟到:這些歷史文化名人,都有著刻苦求索、不懈奮斗的人生軌跡;這些科技人文思想著作,都是著者艱辛研究、矢志不渝的奮斗之果;這些重大發明,都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這些璀璨驚人的藝術作品,都是能人巧匠創造創新的勞動果實。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從而能自覺弘揚“勤勞、智慧、勇敢”的中華民族優秀勞動文化,形成勞動創造文明、勞動創造價值的歷史觀和認同感。
3.以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弘揚勞動精神
教師在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時,可以補充以下材料:在四十余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中國人民銳意進取,風雨兼程,實現了三次“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飛躍;中國人民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飛躍),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制造業、貨物貿易和外匯儲備),跨越了三個里程碑(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實施改革開放)。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勞動人民憑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國家發展的恢宏詩篇。正如習近平所說:“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以歷史的事實與邏輯讓學生認識到: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造就了中華民族,勞動創造出輝煌歷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必須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堅定地倚靠踏實勤勉的勞動和堅持不懈的奮斗。
三、備考練習因應:組織勞動教育專題研訓
1.研究高考關于勞動教育的真題
基于“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旨在將高考打造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2020年之前的3年(2017—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歷史學科一共出現了11道以勞動為主題的試題(2017年2道、2018年6道、2019年3道)。如:
2017年的全國Ⅰ卷第33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工資變化”和全國Ⅲ卷第34題“蘇聯集體農莊工資制度”,2018年的全國Ⅲ卷第34題“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工人周工資變化”,兩年三道題,不約而同地考查近代英美蘇勞動者的生存生活狀況,關注勞動人民的權益保障和社會勞動關系。
2018年的全國Ⅰ卷第24題“《墨子》記載的科技成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2019年的全國Ⅰ卷第34題“瓦特改良成功‘萬能蒸汽機”證明發明創造源自勞動實踐,兩題突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產勞動的價值。同時,2018年的全國Ⅰ卷第31題“1953年深山探礦漫畫”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和全國Ⅱ卷第31題漫畫《兩把尺子》突出了“1956年新中國女性成為國家建設重要力量”,2019年的全國Ⅲ卷第31題年畫《數他勞動強》體現了“1953年農民參與社會主義生產”,三道題目均反映了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社會勞動關系就會和諧,就能極大調動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另外,2018年全國Ⅱ卷中的第25題“西漢人頭稅賦導致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和第30題“敵后抗日根據地民主民生建設”,則以正反史例,揭示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基本原理,使考生認識到國家(政權)政策會深度影響基層勞動人民的生存境遇和政治認同。
2019年全國Ⅰ卷第47題“以全國勞模、院士劉源張的事跡為素材彰顯時代勞動精神”,更是突出地考查了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勞動價值。
2020年高考歷史卷中雖沒有直接呈現勞動試題,但全國I卷第25題“閻立本的《步輦圖》體現美學與史學內涵”、全國I卷第33題“16世紀思想家蒙田的教育主張”和全國Ⅱ卷第33題“15世紀中葉西爾維烏斯的教育思想”、全國Ⅲ卷第26題“唐代書法家張旭的書法特點”以及全國Ⅲ卷第34題“畢加索《第一步》所代表流派的藝術風格”等5道題, “通過選取美術史、書法史、戲劇史等領域的素材,將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考查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機融合”,“堅持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評價,彰顯素質教育理念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原創關于勞動教育的練習題
[原創1]表1為先秦思想家關于勞動致富的觀點,這反映了當時(? ? ?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確立
B.農業生產獲得較快發展
C.重農抑商成為社會共識
D.工商業作用被完全忽視
[參考答案] B。
[原創2]表2為民國時期革命家、教育家、學者馬君武的部分生平簡介。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君武在教育界享有盛譽的原因。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君武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原因:積極改善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條件;奉行“鋤頭主義”,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創辦廣西大學;大力提倡軍訓,為抗戰做出應有貢獻;主張學術自由,不拘一格選拔教師;改善辦學條件,力推現代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
(2)影響: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學者,他在政治上,積極投身社會政治活動,倡導民主共和;在經濟上,主張大力發展實業,關注民生建設;在思想文化上,編譯西方科技、民主等方面的著作,宣揚進化論、民約論等思想;在教育上,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應著眼于勞動教育的時代意蘊與政策指向,聚焦于勞動教育與歷史教材內容的對接點,著力于高考真題研究與原創試題開發,通過三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實施路徑,落實“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定華.試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蘊與方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0(5):4-10.
[2]? 張海鵬.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適應和掌握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意見[J].課程·教材·教法,2019(9):21-32+11.
[3]?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教育部考試中心.知史愛國? ?讀史明智: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20(8):52-56.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