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旋
[摘? ?要]現階段,教材知識已不能滿足初中生發展的需求,開發新教學資源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務。文章闡述了紀錄片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原則,并以《航拍中國——新疆》為例,探究了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紀錄片;《航拍中國》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89-02
影視資源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直觀性以及沖擊性,可以為中學地理教師所用。紀錄片作為影視資源的一種類型,具有真實性與科學性兩大特征,它能夠直接記錄、傳播世間萬物的真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真切地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基于此,筆者結合文獻資料與實踐經驗,概述紀錄片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原則,并以《航拍中國——新疆》為例,探究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紀錄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將紀錄片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其應用要遵循四大原則:思想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典型性原則以及趣味性原則。其中,思想性原則就是指要從地理學視角看自然與社會環境,體現出地理學思想;時效性原則就是指要為具有滯后性特征的地理教材注入“新活力”,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時事熱點的習慣;典型性原則就是指要加工處理相關視頻,呈現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教學內容的視頻片段,避免地理課堂淪為視頻展示課;趣味性原則就是指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選擇滿足學生認知需求與心理需求的紀錄片素材,使學生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學習。籠統來講就是,紀錄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是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的。
二、《航拍中國——新疆》在地理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航拍中國》是一部集科學性、豐富性、直觀性以及生動性于一體的紀錄片,將其應用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課堂教學,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彌補地理教材內容滯后的不足,促使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面貌,強化學生區域分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1.創設輕松課堂氛圍,展現新疆自然地理環境
很多初中生覺得地理知識抽象、零散,而這也是一些初中生對地理學科學習不太感興趣的關鍵原因。因此教師要注重開發、利用新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被課堂教學內容吸引,水到渠成地認識、理解與深化相關知識。《航拍中國》是一部大型系列紀錄片,將其應用于地理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教師選取、開發資源的時間與精力,尤其它采用了直升機與無人機進行拍攝,能夠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讓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識“活”起來,從而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實現知識的滲透。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合理使用紀錄片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地理知識不再“呆板”,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作為《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一章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空間意識及人地協調觀的有效素材。而《航拍中國——新疆》作為新時代的4K高清紀錄片,其內容新穎而具有時代性,與教學內容極為貼合。因此,在教學中運用《航拍中國——新疆》,不僅能有效提升課堂的活躍度,還能讓學生從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河流特征、資源特征等角度逐步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環境。如在學習新疆的河流特征知識點時,教師播放剪輯好的從1分30秒至2分0秒的片段,讓生動、形象的畫面有力地打破地理屏障。此時,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得到了極大提升,不僅通過觀看紀錄片明確了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勢(如圖1所示),還為有效地聯系地勢特征、氣候特征實現“新疆多內流河”的河流特征的推導打下了堅實基礎。
2.給予學生直觀體驗,展現新疆社會經濟面貌
教材知識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距離性等特征,而初中生雖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單一憑借教材仍難以完成預設學習目標。教師有效利用紀錄片,能夠快速、精準地將學生帶入真實情境,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同時也能順利地將地理知識由抽象轉化為直觀,打破教材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壁壘”,真正滲透、落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學理念,促使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等素養得到培養與發展。
在學習新疆的社會經濟面貌時,由于空間局限性,許多學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碎的、受局限的。為此,教師可利用《航拍中國——新疆》中的多個片段,一一介紹新疆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旅游業、邊境貿易等,從而讓課本中的新疆“活”起來,讓學生獲得一個鮮活的、靈動的、全面的、整體的新疆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觀看紀錄片片段過后,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現象的成因、過程、影響等,而不是僅僅停留于“觀看”層面。如在學習新疆的農業時,在播放棉花、辣椒、牧場等視頻片段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新疆的氣候特征思考“為什么新疆的農產品質量好”,讓學生結合生物學知識充分理解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水少能讓植物迅速積累糖分,同時順理成章地理解“新疆是我國最大的長絨棉、甜菜等的生產基地”等知識。
3. 提升學生的區域地理分析能力,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步入“深水區”的背景下,地理教學已不再只是傳授地理知識,而是還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與技能,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引領學生動腦思考。教師利用紀錄片片段教學區域地理,能讓學生有效掌握區域地理的共性,學會區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識遷移,讓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更是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以新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教學為例,教師播放《航拍中國——新疆》中從33分50秒至34分40秒的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草原荒漠化、水土流失、河流斷流、湖泊干涸、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來,與之前所觀看視頻中的自然環境、旅游景點、畜牧業情況所呈現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無形中提高學生對環保的重視度,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分析區域環境問題的一般方法,讓學生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分析造成新疆地區生態脆弱的主要原因,從而提出采取退耕還牧、禁止過度放牧、輪流放牧、防治土地沙化、治理沙地等針對性措施以實現環境問題的治理。在此過程中,學生將自然環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聯系,無形中實現了知識系統的完善,也提升了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紀錄片是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能夠將真實的自然地理環境、現實的生產生活情境直觀地展現于學生面前,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入真實而復雜的現實情境,不斷地進行深入探索,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最終構建高質量的地理課堂。教師不能夠盲目運用紀錄片,更不能為了運用紀錄片而運用紀錄片,否則會出現“課堂活躍,效果甚微”的尷尬。因此,一線地理教師一方面要培養自身收集、剪輯、加工地理紀錄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適當控制地理紀錄片的播放時長、使用頻率,讓地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沃土”。
[? ?參? ?考? ?文? ?獻? ?]
[1]? 何宇.巧用《風味人間》紀錄片,打造高效地理課堂教學[J].地理教育,2019(3):53-54.
[2]? 艾荻,焦黎.借助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進行地理課堂教學: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4):29-30.
[3]? 王瑤. 基于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紀錄片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