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芍希
摘 要:由于手機的廣泛使用,移動支付已經成為未來社會接受度最高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是利用移動通信網絡,使用移動設備支付商品的一種新型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發展前景廣闊,各國運營商均在不斷推出新的移動支付產品,參與全球競爭。與此同時,移動支付作為新興領域,其面臨著較高的支付風險,因此,本文對移動支付的發展及面臨的風險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監管措施。
關鍵詞:移動支付;支付風險;市場監管;風險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3(a)--03
《2019年全球消費者洞察力調查》顯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高達86%,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體量已是美國的50倍,并呈增長態勢,全球移動支付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從移動支付使用量的增長趨勢以及移動設備的潛在增長可以看出,為了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移動支付行業和該領域的初創企業正在不斷發展。艾瑞咨詢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位的最大規模的移動支付國家,而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226.1萬億元,同比增長18.7%。伴隨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已經遍及內地城鄉大街小巷,支付寶和微信兩大移動支付巨頭,占據了國內90%以上的移動支付市場份額。移動支付打通了線上到線下業務(O2O)的聯動,吸引更多實體服務商加入移動支付熱潮,又進一步帶動了快遞、打車服務等相關產業鏈行業的興起。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在2025年之前,從現金支付到數字支付的轉變可以使發展中的經濟體GDP增長 6%,并增加3.7萬億美元的收入和9500萬個就業機會。移動支付的發展非常迅速,傳統的購物、餐飲、打車等已經在很大程度實現了移動支付,金融行業、醫療行業甚至政務服務等也在積極開發移動支付功能。隨著移動支付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滲透,移動支付很有可能代替現金支付、銀行卡支付,進而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這將會大大方便人們的生活。
1 移動支付的發展
1.1 移動支付的概念界定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產生了大量隨機性交易,由此導致移動支付迅速發展。移動支付是利用移動通信網絡,通過使用移動設備支付商品的一種新型支付方式,它是移動技術的一種應用,可以是任何類型的個人或商業活動,涉及連接到移動網絡的電子設備,從而能夠成功地完成經濟交易[1]。移動支付系統一般分為兩類:遠程支付和近距離支付。遠程支付是指用戶需要連接到遠程支付服務器進行支付,它包括移動銀行和移動互聯網支付服務。近距離支付是指用戶通過手機進行現場支付,它通常基于射頻識別(RFID)和近場通信(NFC)等技術。通過近距離支付,用戶可以支付公交費、地鐵費和賬單。近距離系統代表了購票、自動售貨和銷售點項目的付款模式。
1.2 移動支付的特征
移動支付之所以能夠迅速普及,與移動支付自身的優良特征密不可分。移動支付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可移動性、可得性、便利性。首先,可移動性是移動支付的一大特征,移動支付通過移動網絡可以隨地使用,這極大地擴大了移動支付的使用范圍。傳統的銀行卡支付,需要在有專門支付終端的地方才可以使用,而移動支付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而手機在當今社會基本上普及了,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與此密不可分。其次,移動支付使用者可以實時查看交易賬單和賬戶余額,而且目前部分移動支付也提供了“先消費后還款”的類似信用卡的功能,這樣就激起了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興趣。最后,便利性極大地降低了移動支付的使用成本,移動支付只需要掃描二維碼瞬間就可以完成,時間成本極低。手機可以隨身攜帶,進而通過手機完成的移動支付的空間成本相當小。
1.3 移動支付的分類
移動支付主要分為以下四類,分別是移動銀行、移動購物、移動P2P和移動POS。移動銀行主要通過關聯銀行卡,對銀行賬戶的查看以及銀行賬單的支付。移動購物就是通過購物網站APP進行消費,比如淘寶、亞馬遜等購物網站。移動P2P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轉賬,比如通過微信、支付寶以及Paypal進行轉賬。移動POS是指各種移動支付的錢包,比如Google錢包、Paypal錢包。在這些類型的移動支付中,還有其他類型的選項可用。例如,對于移動應用程式,將在消費者的設備上進行付款,以便從特定零售商(例如星巴克移動應用程式)購買商品,并將數據存儲在客戶的設備上。
1.4 移動支付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得到普及,中國政府對移動支付的發展也不斷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使得中國的移動支付產業發展迅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3—2019年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移動支付的年成交筆數從2013年的16.74億筆,增長到2019年的1,014.31億筆,增長了60.59倍之多;移動支付的成交金額從2013年的9.64萬億,增長到2019年的347.11萬億,增長了36倍。2019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347.11萬億,近7年移動支付規模平均增速高達3500%,全球排名第一。2013年以來,伴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的崛起,中國移動支付蓬勃發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8年中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82.39%,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72.15%。截至2018年末,農村地區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6.12億戶,同比增長15.29%;2018年的網銀支付業務筆數共102.08億筆,金額147.46萬億元,交易金額較上年略有下降。截至2018年末,農村地區手機銀行開通數累計6.7億戶,同比增長29.64%;2018年發生手機銀行支付業務93.87億筆,金額52.21萬億元,分別增長3.04%、34.26%。
2019年,移動支付仍然是產業各方開展創新的熱點,圍繞手機、APP、二維碼等支付方式展開的服務創新不斷涌現,帶動手機閃付和二維碼等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中國銀聯、商業銀行以及非銀支付機構繼續強化用戶端APP的經營,積極搭建移動端開放生態和迭代應用版本,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功能服務。
2 移動支付的風險研究
隨著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移動支付也面臨很多風險,風險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2]。移動支付所面臨的風險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風險、法律政策風險和金融風險等。
2.1 信息風險
信息安全風險主要是指在移動支付的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信息泄露等。移動支付大多需要實名認證,這些個人信息如果不進行保護,很容易被惡意使用。移動支付大多通過二維碼掃碼進行,對檢測惡意網址和惡意病毒的能力比較弱,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影響用戶的信息安全,從而影響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接受程度[3]。如某些智能手機下載的APP在接入移動支付時,APP未經用戶的允許就采集支付用戶的個人信息,又如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移動支付存在的漏洞侵入支付系統,盜取用戶信息,并進一步進行仿冒篡改、釣魚詐騙、偽基站等方式對用戶進行詐騙。因此,做好支付安全、隱私保護等基礎性工作至關重要,可以通過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能以及加強隱私保護來提高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意愿。
2.2 法律風險
移動支付是一種新型支付方式,與傳統的支付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移動支付的參與包括用戶、移動運營商、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其所涉及的相關法律關系錯綜復雜。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移動支付的需求不斷多樣化,但與之相對應的法律監管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政策,包括移動支付市場準入和監管等。與此同時,與移動支付發展息息相關的互聯網、通訊技術等領域的立法本身難度較大,目前法律政策相對落后。法律政策風險主要是指國家對移動支付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相對滯后,移動支付的規范不完善,使得在移動支付使用過程中產生法律糾紛。移動支付面臨的法律風險的來源主要包括法律變化頻繁、法律不健全、執法效率低等方面。任何新興事物的出現都難免存在這種風險,隨著對移動支付法律制度研究的不斷深化,對移動支付法律的規范會不斷完善。
2.3 金融風險
隨著經濟不斷全球化,各國的金融安全問題顯得極為重要,金融安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金融安全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中處于核心的地位,金融安全可以保證資金順利地流通。移動支付是一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支付體系的正常運轉對金融安全至關重要。如果一國移動支付體系出現比較大的危機,會嚴重影響該國的金融安全。首先,移動支付存在負外部性的風險,主要包括資金鏈的溢出效應和經濟實體的溢出效應。資金鏈的溢出效應是指一個金融機構的風險會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是指金融層面的風險會影響到整個實體經濟[4]。移動支付的這些負外部性會對一國的金融安全產生負面的影響。其次,移動支付體系產生了類銀行化的宏觀效應。移動支付可以起到信用創造的作用,這樣使得依賴于商家信用的支付體系可能產生系統性風險,從而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同時,移動支付體系可能影響貨幣供給機制,從而不利于貨幣政策的執行,影響國家金融安全。
3 移動支付的市場監管研究
移動支付市場中存在很多風險,如果不能對這些風險進行有效監管,勢必會對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移動支付市場的監管主要包括完善市場準入、實施全面監管和動態監管以及完善相關法律工作等方面。
3.1 完善市場準入
政策風險主要體現在市場準入的門檻以及支付的限額。監管機構需要完善移動支付的市場準入,對市場準入門檻進行調整,使準入機制更加有利于行業良性發展。如政府可以通過牌照的發放來阻礙市場的新進入者,支付額度的大小也會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申請移動支付的企業必須遵照國家法律設立企業法人,公司的資產信息和盈利能力等必須符合要求,信息網絡建設必須完善,業務發展規劃可持續。
3.2 實施全面監管和動態監管
監管機構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需要遵循技術安全保障機制先行、秉承事前防范勝于事后救濟、走群策群力的多方協作路線等原則。政府應該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系統,對虛擬貨幣加強監管。消費者需要具備正確消費的意識,對于虛假購物網站要有明確的認知能力。第三方支付機構應當由央行和監管部門進行雙重監管。同時,需加強清算支付和反洗錢等方面要加強監管,交易資金的流入和流出要有相關的進行監測和記錄,支付機構要將特殊事項向特定機構進行信息披露。
3.3 完善相關法律工作
首先,第三方支付的監管要加強立法,建立分類監管和動態監管的體系,有效防控移動支付風險。目前,我國涉及第三方支付的相關法律僅包括《反洗錢法》《電子簽名法》等少量法律,尚不存在一部法律來規制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標準、認證程序等各個方面,因此,應加快和完善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其次,目前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相關法律效力層級較低,當與其他法律法規發生沖突時容易無效,因此,應提高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的層級,同時加大對信用卡套現、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的懲戒力度。
4 結語
移動支付是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結果,在當前互聯網及移動支付設備不斷發展更新的背景下,對移動支付的發展進行分析,可以明確當前移動支付的發展程度,使更多的企業認清自己在支付網絡中所處的位置,正確把握企業在這場技術革命和交易方式革命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同時,分析移動支付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從政府部門和企業提出風險管理措施,為助力中國移動支付穩步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王選飛,吳應良,肖炯恩.基于合作博弈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優化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6,36(09):2268-2275.
陳華平,唐軍.移動支付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研究[J].管理科學,2006(06):48-55.
王恬也.我國移動支付的發展、風險和管控分析[J].電子世界,2019(16):66-67.
楊彪,李冀申.第三方支付的宏觀經濟風險及宏觀審慎監管[J].財經科學,2012(0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