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摘 要:在新冠疫情對民生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的背景下,地攤經濟開始強勢回歸,迅速成為恢復疫后經濟、鼓勵靈活就業、提高百姓生活的新方式。新形勢下,地攤經濟不應只是對沖疫情影響,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的權宜之計,還應成為我國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地攤不是城市的新現象,但地攤經濟是城市基層治理的縮影。推動地攤經濟常態化發展,迫切需要每個城市管理部門轉變觀念、主動作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以重啟地攤經濟為契機,通過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優化基層治理能力,為地攤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地攤經濟;發展;治理;制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3(a)--02
地攤是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市井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它繁榮了經濟市場,更是普通基層老百姓重要的經濟來源。在疫情對民生經濟嚴重沖擊的背景下,地攤經濟開始強勢回歸。在2020年“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對地攤經濟給予肯定,他考察山東時再次強調地攤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隨之,從中央調整文明城市測評指標到地方出臺新規,充滿市井氣息的“地攤經濟”引起各方共鳴,迅速成為恢復疫后經濟、鼓勵靈活就業、提高百姓生活的新方式,也成為帶動經濟活力的新引擎。地攤不是城市的新現象,但地攤經濟是城市基層治理的縮影。以前,地攤常常被標上“臟亂差”的標簽,地攤經濟也因食品(商品)質量安全影響交通、破壞環境而飽受詬病,這也是地攤一度被禁止的主要原因。新時期,推動地攤經濟健康有序常態化發展,迫切需要城市管理者主動作為,提高城市基層治理能力。
1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城市規劃,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統籌謀劃,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城市地攤行業發展規劃,作為科學引導地攤經營的法律依據。
1.1 科學規劃好地攤經營的區域范圍和時段
科學規劃好地攤經營的區域范圍和時段,讓地攤集中在某一片區,形成“規模”,成為一個常態化的存在。
(1)從市域范圍講:可以根據城市面貌、產業結構、文化地域特色來規劃,借此平臺打造城市特色。在國外,一些夜市和跳蚤市場,其實就是一種“地攤經濟”,由于政府管理得好,整潔美觀、各具特色,成為當地人和游客愛去的地方;國內的上海外灘楓涇、浙江舟山520幸福街·潮生夜市的街景店車也是成功的案例。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把城市的“地攤經濟”打造成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
(2)從社區范圍講:本著既便民又不擾民為原則來合理安排早市和夜市。如可以在小區外合適的空地集中安排各種果蔬類和小微服務類攤位,并規定出攤的時間,要求各攤位做好衛生并不能產生噪音,這樣既方便了居民又不影響居民生活。
1.2 制定完善地攤行業管理制度
(1)地攤經營內容方面,要調控行業類別。如配鑰匙、修理自行車、修鞋、修衣服等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務行業,應該支持并鼓勵地攤經營者經營;各種日用小商品、報刊雜志、兒童玩具、水果蔬菜類等,方便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時又不影響市容市貌的行業,應該許可地攤經營;對于各種麻辣燙、燒烤、夜宵大排檔等,既擾民又會影響市容環境,還存在風險隱患的行業,一定要嚴格管控,必須取得相應資質后才可經營。
(2)在地攤銷售的商品和服務方面,建立質量和價格標準。
相關管理部門應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前提下,對地攤所售商品和服務進行質量檢查和價格控制,保證地攤所銷售的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防止欺行霸市,規范地攤市場服務標準,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3)在地攤經營者方面,制定攤主準入條件。通過對申請地攤攤位人員的資格審查來管控攤主群體,確保有序經營和良性競爭。一是制定扶助性攤主準入條件。首先,盡量照顧到弱勢群體,獲取攤位的資格優先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大學生待業者等真正需要和適合的人群;其次,地攤經營種類或服務范圍是市場缺少且居民日常生活迫切需求的申請者;最后是在前期誠信經營,沒有不良記錄,信譽良好的經營者。二是制定禁止性攤主準入條件。對于具有經常被投訴、經營內容非地攤經營范圍、不按規定區域和時段經營等負面信息的申請者,禁止準入。
1.3 為地攤經營者簽發執照,取得合法經營權
獲得地攤經營準入資格后,一個身份證獲得一個攤位資格。有關管理部門進行登記后,應為每個獲得攤位資格的地攤經營者簽發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的類型依據地攤經營者的具體情況而確定。
總之,做好地攤行業發展規劃以不影響交通秩序、不影響通行安全、不影響市容市貌、不影響市民生活的“四不影響”為標準,做到規范經營場地、規范經營范圍、規范經營時間、規范設置規則、規范服務管理為目標的“五規范”,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2 轉變職能,集約管理
地攤經濟雖然是“城管”的管理范圍,但它更是城市基層治理的縮影。地攤經濟是否有序發展取決于一個城市的基層治理能力的強弱。城市基層治理的一個特色就是社會力量的參與。轉變城管部門職能,扶持社會力量參與治理,讓城管部門職能從“管理”向“監督監管”轉變。同時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協調城市管理部門、社區、市民與地攤經營者之間的關系。
2.1 社區參與管理
社區對本社區的情況熟悉,社區參與設定地攤經營區域及經營時間段更有權威性。允許在哪里設攤,以及外擺時間、擺放范圍等,城市管理部門應聽取轄區社區的意見。在實際工作中若發現有不妥的地方,隨時可以協商完善。
2.2 發揮物業公司的作用
通常,物業公司管理服務的半徑是在小區里面,但它們對小區外的各種情況也很熟悉,如果地攤的擺攤區域是在居民區外,只需相關部門把物業公司服務的半徑延伸到小區外,物業公司就可以起到管理服務的作用。如果是在商業區,也是有物業公司的,同樣可以發揮作用。
2.3 專業公司經營管理
管理部門可以從社會上招標具有相關資質和管理經驗的連鎖企業對地攤實行專業化經營。大型專業公司具有超前的管理理念、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大數據信息物流平臺,它們進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地攤經濟健康有序常態化的發展。
總之,讓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地攤經濟,既可以減輕相關管理部門的壓力,也有利于地攤經濟的長遠發展,更是基層治理走向現代化的趨向。
3 運用科技,智慧治理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管理地攤經濟這一難題可通過大數據進行智慧管理。首先,可以借助互聯網思維提升管理效率,如建立網絡申請、登記、報稅簡易程序等;其次,借力新技術創新監管方式,如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地攤經營者的掃碼支付實現對地攤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查詢和追溯;可以借助城市人工智能“電子眼”等技術監管地攤經營的范圍、人群聚集、垃圾的處理等現象,便于相關人員及時調度、快速決策。
4 宣傳培訓,提升素質
4.1 做好線下宣傳
相關部門制定好經營區劃分后,可印制城市地攤分布圖宣傳單,引導從業者擺攤和市民購物。可在經營區域豎立“臨時規范點管理制度”“臨時規范點文明公約”等宣傳牌,以此宣傳約束從業者和消費者。
4.2 做好線上宣傳
利用廣播電視及微信平臺等媒體多渠道進行宣傳引導。宣傳地攤經營者應該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維護社會公共道德,嚴格遵照擺攤地點和時間要求,保證商品質量、維護好環境衛生。宣傳消費者要文明理智消費,提升城市主人翁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既要享受發展地攤經濟給大家帶來的便利,也要當好地攤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監督員。
4.3 對從業者進行定期的培訓
建立地攤經營者定期經驗交流和業務培訓機制。相關管理部門可以把好的地攤經營經驗及經營過程中正反兩方面案例,利用行業信息平臺發布、召開交流會、印制宣傳單等方式提供給其他地攤攤主進行交流學習。同時,管理部門還要定期對地攤攤主進行專業知識、行業規則、職業道德、相關法律條文等的集中學習培訓,強化地攤經營者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為地攤走向專業化經營打下基礎。
5 創新監管方式,加強風險管控
5.1 成立地攤行業協會,對地攤進行行業監管
行業協會成員由城管、商戶代表組成。地攤經營者取得經營資格后,必須在行業協會登記注冊成為會員,協會審查核實相關信息后頒發會員證,攤主持營業執照和會員證才可進行擺攤經營。
行業協會負責為每個會員建立地攤經營檔案,對于具有違規經營、不服從管理、投訴率高等負面影響的地攤經營者,實行末位淘汰制;對于情節嚴重,造成惡劣影響的記入黑名單,一段時間內不能從事地攤經營;對于誠信經營、遵紀守法、口碑好的經營者給予適當的獎勵。行業協會在公眾號或網站定期公布有關地攤經營的信息和會員經營的誠信情況,協會還要建立投訴舉報通道,架起消費者、攤主、管理者三方溝通的橋梁,便于大家監督檢查。
5.2 推出積分管理制度
與擺攤區域內的流動地攤經營者或固定商鋪店外經營者簽定協議,在區域內的臨時占道經營行為被允許,同時還獲得12分,一旦有超時經營、衛生差和影響交通等情況,每次都會扣4分,扣完12分則失去臨時占道經營資格。
5.3 創新維權機制,加強風險管控
充分利用當地的12315投訴熱線、投訴網站留言等多種方式接收群眾投訴舉報,可建立集中受理、按責接辦、限時辦完、按時督辦的機制。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在攤域集中區設立市場監管監督臺,現場解決商品價格、服務質量等消費糾紛,做到“投訴有門、凡訴必復、每復必果”,維護地攤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強化應急處置能力。成立市場監管突發事件應急小組,深入進行各項風險隱患排查,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督促地攤經營者消除安全隱患,處理各種地攤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為地攤、夜市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5.4 城市執法部門柔性執法,常態化監督檢查
市場管理人員通過不定時的巡查、抽檢等方式,使監督檢查常態化。確保食品衛生管理各環節緊密連接;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短斤少兩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對問題嚴重且不思悔改的,采取列入黑名單并進行公示、取消經營資質等方式予以處罰。同時,市場執法者也要柔性執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制度,為地攤經濟發展的“商業圈”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如可制定商販攤主容錯糾錯制度,給地攤經營者三次糾錯的機會,首次出錯時引導幫助其認識到錯誤,若再犯時則批評教育,第三次明知故犯時再給予適當的處罰。
總之,地攤經濟不僅是新形勢下對沖疫情影響,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的權宜之計,還應是我國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所以應該探索建立常態化治理的機制,增強政策的可確定性。這就需要我們城市管理部門秉從“從實際需求中來到實際需求中去”,謀劃創新出“唯民、唯實”的管理新舉措。通過提升城市基層精細化治理能力,讓“地攤經濟”與城市環境共榮共生,走向規范化和常態化,讓便捷、安全、干凈成為“地攤經濟”的新標簽,推動其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汪瑩.用精細化“標準”支撐精細化城市管理[N].嘉興日報,2020-05-07(001).
王巖.城市精細化管理如何包容地攤經濟——基于上海中心城區的實證調查研究[J].中國發展觀察,2018(13):47-51.
張玉勝.松綁“地攤經濟”要輔以服務舉措[J].大眾標準化,2020(09).